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歷史價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什麼現實意義

2021-03-05 09:13:39 字數 4688 閱讀 9407

1樓:匿名使用者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2023年10月18日生於安徽歙縣。2023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後赴美留學。2023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范。2023年4月,國民黨反動**以「勾結叛逆,陰謀不軌」為藉口,武力封閉曉莊學校。陶行知受到通輯,被迫臨時避難日本。

2023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報》總管理處顧問,對當時《申報》的革新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2023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2023年主編《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

「九.一八」事變後,陶行知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運動。2023年,當選為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執行委員和常務委員。

7月,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聯合發表《團結禦侮宣言》,***主席覆信表示支援。接著,受全國救國聯合會的委託,擔任國民外交使節,出訪歐、美、亞、非二十八個國家和地區,出席「世界和平大會」,「世界新教育會議」第七次年會,「世界青年大會」,「世界反侵略大會」,當選為世界和平大會中國執行委員。為光大中華民族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2023年8月,陶氏回國路過香港,倡導舉辦了「中華業餘學校」,推動香港同胞共赴國難。

2023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2023年,陶行知當選為中國民主同盟**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2023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戰爭勝利後,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爭民主,反內戰,爭和平的鬥爭。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遭國民黨特務暗殺,陶行知被列為黑名單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著第三槍」的犧牲準備,一面繼續堅持鬥爭,視死如歸,始終站在民主運動的最前列。

終因「累過度,健康過虧,刺激過深」於2023年7月25日患腦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歲。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塗炭,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秋度過的,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與共產黨人親密無間,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鞠躬盡瘁,奮鬥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陶先生著作巨集富,論述精當,與當前的社會主義教育學息息相通,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2樓:牽約緈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理論研究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有什麼現實意義

3樓: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其基本內容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與生俱來的,在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生活決定教育。生活決定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教育的方針和政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陶行知又指出,教育並不是消極的適應生活,教育對於生活是有反作用的。

教育反作用於生活、選擇和改造生活。「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論的另乙個重要主張,是強調擴大學校的教育範圍,是要以生活作為學校的中心內容。反對脫離社會生活的死教育、死學校,而不是主張取消學校。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論的教學方法理論。「教學做合一」的涵義是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 不僅適應近代我國的國情,而且與當前的教育息息相通。認真學習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對於推動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重知識傳授而輕實踐能力培養的現象還普遍存在, 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為了考出好成績,片面地強調對學生的智力教育,忽視了德、體、美和生產勞動教育,忽視了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培養, 現在我們已經認識到了這種教育是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所以應加強對生活教育理論的學習與研究。

借鑑「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淡化了個人成績、強調團體精神、全面推行我國的素質教育教學改革,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負擔中解放出來,促使學生和諧健康的成長與發展。

論述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論"及其現代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本文系統論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著力對其理論體系進行全面深入剖析,並對其教育要與生活和社會密切聯絡、教學中堅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等現實意義進行了全面闡述。

陶行知先生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5樓:518姚峰峰

陶行知(1891-2023年)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時又是堅定的民主戰士和大眾詩人。他畢生致力於人民教育事業和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活動,不僅在當時國統區、老解放區有很大影響,而且也影響到國外。

***讚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評價他是"乙個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林什維克"。宋慶齡也讚頌他是"萬世師表"。

關於 "生活教育"的思想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最初是以鄉村教育的形式出現的,後來陶行知將其作為一種與傳統教育、舊教育、富人教育相對立的新教育和窮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可見,"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義:

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第二,"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乙個重要命題。陶行知認為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就是學校,如果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統治階級、士大夫為何不承認此,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對這種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會即學校",以此來推動大眾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在於要求擴大教育的物件、學習的內容,讓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

"我們主張 '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 '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 '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以多起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的主張和"生活即教育"一樣,也在於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他認為"學校即社會,就好象把乙隻活潑的小鳥從天空裡捉來關在籠裡一樣。

它要以乙個小的學校去把社會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所以容易弄假"。而且這種教育在"學校與社會中間造成了一道高牆",把學校與社會生活隔開了。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牆,"把學校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裡去"。

3、"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

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

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

"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

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裡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並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山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陶行知教育名言,陶行知的名言名句

1 失敗是成功之母,奮鬥是成功之父。2 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 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 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畫,隨著生活打滾 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3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 雙手 腳 空間 時...

陶知行為何改名為陶行知,陶行知的名字的來歷

陶行知為何要改名 2009 05 11 09 42閱讀 6,307 去南京陶行知紀念館參觀,受益頗多。總的印象是陶先生離我們很近很近。記下幾個片段,以備今後學習之用。陶行知原名陶文俊。1910年在金陵大學讀書時,敬慕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奉 知為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為至理名言,於是改名為陶知行。後來在曉...

陶行知的祖先是誰,陶行知的名字的來歷

他的祖先已經很難考證了。姓陶的人,真是既榮耀,又幸運,因為他們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堯,一支出自虞舜。這份榮耀與生俱來,實在令人羨慕萬分。關於陶姓的姓源,姓纂 上是這樣說的 陶唐氏之後因氏焉。虞閼為周陶正,亦為陶。陶唐氏就是帝堯,虞閼則為舜的後代。帝堯,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為什麼還要稱他為陶唐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