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1樓:生活軌跡
分類: 生活 >>生活常識。
解析: 秦漢以前,一日兩餐時,當時人們的認識和解釋,叫做「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餮而始」。
其意思是說,人們生活中,只要是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
那麼,由「一日兩餐」而逐漸演變為「一日三餐」,究竟始於何時呢?《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下令:
且日享士卒」,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當劉邦得知了,亦由「一日二餐」改為「一日三餐」了。
所以,使劉邦率領的大軍,氣勢倍增,攻取了天險「關」。
至今,一年四季,我國不論南方北方,人們比較普遍習慣於一日三餐了。可以說,多年來逐漸形成的我國傳統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學道理的。
「一日三餐」是什麼意思啊?
2樓:塔奇琴
開玩笑的一句話,意思是: 早餐+午餐+晚餐和睡覺。
拓展資料:世段
一日三餐 即 三時三餐,指一日內的三餐,古代朝食稱饔,請人用餐稱饗,晚飯稱飧。
造句:1、有的人追求一日三餐的溫飽;有的人追求健康與快樂;有的人追求揮金如土;有的人追求奉獻社會……
2、廣廈千間,躺下只有七尺;**萬兩,一日三餐足矣。
3、立秋之日涼風至,餘熱未消要注意:一日三餐配仔細,適當鍛鍊是第一,肺部健康莫忘記,早睡早起有道理!你健康我快樂!
4、一日三餐,多吃蔬菜,飯後水果,莫要忘記,定時檢查,多多注意,適當鍛鍊,一定謹記。世界糖尿病日,惟願你身體健康,一切順利。
5、以前一日三餐都是跟寶兒一起吃的,現在形單影隻了,好像有點孤零零的。
6、**妙招:每天喝多八大杯,飲料拋棄水來替;一日三餐要控制,少食多餐更適襪返芹宜;運動健身不能忘,爬爬樓梯散散步;花生蜂蜜可多食,烏龍清茶莫忘記。
7、立秋之日涼風至,餘熱未消要注意;一日三餐配仔細,悲秋不可要謹記;告畢適當鍛鍊是第一,防止秋燥也來襲;肺部健康莫忘記,早臥早起有道理。
一日三餐什麼意思
3樓:只如初見美少女
一日三餐是指:一日內的三餐,古代朝食稱饔,請人用餐稱饗,晚飯稱飧。
一日三餐的由來:
現代人都習慣於一日三餐,實際上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
第一頓稱「朝食」或「饔」,在太陽行至東南方(隅中)時就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遊此。<>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
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雲:「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
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一日兩餐時,人們認為「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饗而始」(賣褲《孟子·滕文公上》),用過饗食,便意味著一日時間的流逝。而今天人們常用「一日三餐」之詞來表示對時光的不同情中磨簡感,其中包括惜時者的感慨。
一日三餐的正確時間是什麼時候,一日三餐最佳吃飯時間是什麼時候?
6 30 8 30早餐,早餐是一天中的第一餐,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餐。經過一晚上,體內儲存的糖原基本被消耗殆盡,需要從食物中獲取能量,防止低血糖現象。11 30 13 00午餐,午餐是承上啟下的一頓,早上忙碌的工作後,早餐提供能量基本被消耗完,而下午還需要繼續工作。午餐熱量約佔一天熱量的30 40 食物...
一日三餐的合理熱量配比為多少,一日三餐的合理熱量配比為
學生每日攝入的總熱量中,三餐的分配大致為 比較合理。因為午餐最關鍵,既要補充上午的熱量消耗,又要為下午的學習和活動做好儲備。因此,午餐的熱量和油脂量應是三餐中最高的。三餐的攝入熱量 早餐25 30 午餐35 40 晚餐30 35 6 17歲的學生時期是乙個人一生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國...
一日三餐吃什麼營養最均衡,一日三餐吃什麼營養最均衡
藥食同源 食物不只有功效作用,還有四性五味,公升降沉浮 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環境地域的人,適合的食物並不完全一樣的 你的具體情況?平時精力體力精神狀態情況?你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平時手腳冷熱?舌質舌苔顏色?大小便情況?有什麼樣的飲食起居生活習慣?心情睡眠和運動情況如何?按照 中國醫學會提出的 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