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宗派淨空的原因,佛教空的理解

2025-04-14 06:10:20 字數 3869 閱讀 2258

佛教中的空

1樓:慧聞經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大慧,彼略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他俱性無性,故相不住。

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是故說性自性空。云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

是名行空。大惠,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

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云何彼彼空?

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

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

非餘處無象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

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

汝等遠離。語譯】大慧啊!簡略地說來有七種空,那就是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什麼是相空呢?

就是一切法性之自相、共相皆空。觀一切法皆為五陰、六入、十八界的展轉積聚,因分別妄想而有,實無自性,自相、共相皆不曾生起,無自性亦無他性,不能常住,因此說諸相皆空。什麼是性空呢?

就是一切法之自性不曾有、自性空,因此說諸法性空。什麼是行空呢?諸陰非我亦非我所,因妄想執著而有所作、能成之方便,這就是諸行本空。

大慧,什麼是無行空呢?輾轉相生互為因緣的諸行本空,相對而言的無行之性亦無自性,這就是無行空。什麼是一切法離言說空呢?

就是一切法皆是妄想,非言說空而空,離言說空而空,這就是一切法離言說空。什麼是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即證得自覺聖智,一切邪見過惡、妄想習氣悉皆空寂,這就是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什麼是彼彼空呢?即於彼處見無彼物,因而名之為空,這就是彼彼空。大慧,譬如鹿野苑中沒有蓄養象馬牛羊,就說鹿野苑為空,但是鹿野苑中並非沒有比丘眾,不是鹿野苑本空,也並非比丘眾空,更非其他在方沒有象馬牛羊,是名妄計一切法之自相,外道人就是於彼處無彼物,便妄計為空,這就是彼彼空。

我所說的七種空中,彼彼空的認識最為粗俗,你們應當遠離。

2樓:ionic豪

朋友 您好!

佛教的空,可依小乘的解脫道及大乘的佛菩提道來說:

解脫道的空,是指空相,這是說,世間的一切種種,不論物質或精神面,都是緣起緣滅,沒有真實、常住、永恆的相,譬如我們的肉身,依於此生的父精母血、無明、業種等為緣,還得要有母胎中的四大作為滋潤才能得以成長為肉胎、乃至最後死亡成灰,所以這肉身不是常住不壞的實體,是無常敗壞底,無常就是空。

而佛菩提道的空,是涵蓋空相與空性的,因為世間一切萬法,雖然都是無常生滅,都是空相,然而這些生滅現象的背後,是有個常住不壞、真實如如的心體來出生、運作著。這個心體無形無色、也不是眾生所熟悉的意識,他離見聞覺知、也離一切苦樂憂喜等感受,因此說為空性。

3樓:冥想音主站

佛教中的空,不是有無之空,是離一切相的清淨心。此空是中道義,就是離常見、斷滅見的一如心。此空是離一切有、無之分別見,無著無染之清淨自性。不能從有相、空無來理解空義。

佛說諸法空,不離諸有故;

若復著於空,諸佛不能度。

4樓:守望者馨緣

最簡單的說法;

環境不變(妙有),事物都是在變的。這變的事物性質是不是都是空性的(真空)。它沒有乙個恆定。(個人淺識)

5樓:箋白

樓下幾位說的可能不懂行的人不理解,簡單的來說實實在在的存在卻又看不見摸不著時時刻刻在變化的東西,《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所見到的色法不和空是一樣的,但空又是和我們的色法是一樣的)

6樓:天涯野客

緣起性空,真空妙有。依般若智慧可覺悟,住寂滅實相。

7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理解,可能大致相當於量子力學中講的「不確定性」。個人理解,這個「空」,指的是無自性,無本質屬性。比如在太空中的「上」與「下」,並不是沒有,也不是有,而是無所謂、無差別,對於漂浮在太空中的太空人來說「上」就等於「下」。

非得以某個方位為「上」就叫執著,證悟到萬事萬物皆無自性,就能去除執著。

8樓:佛學資料大全

超越空有的概念 只能意會 意會到了以後 也不能一直想著那個空 再要悟到空有是圓融無礙的 大作佛事 度眾生而無度眾生的概念。

9樓:勤奮的珠寶女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我意無相。

一切有為空。

10樓:網友

多讀《心經》,多聽法師講《心經》。

空性的佛教含義

11樓:風航落雪

這一偈頌,總共有六句,第一句「彼器隨生諸功德」是所立,後面五句以六個內容來說明。六個內容即﹕一、常能正受住淨戒,二、勤行佈施,三、修悲心,四、修安忍為度生,五、善根迴向大菩提,六、恭敬諸菩薩。

彼器隨生諸功德」,「彼器」指能夠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諸功德」指聞思空性所產生的特性。就是說,如果乙個人是能夠接受空性的法器,他在聽聞空性的道理之後,不只是可以瞭解空性,他還會想到其他跟聽聞空性有關的內容。但是如果不是聽聞空性的法器,他可能在聽聞空性的時候,會覺得空性好像只是一般所謂的知識而已,而不會有接著六種感受的產生。

也就是說,本來空效能夠斷除我們內心的我執(輪迴的根本)與自愛執,然而若不是聽聞空性的法器,在聽聞空性的時候,他沒辦法把空性及空性所要對治的顛倒心相關連到一起。

如果是聽聞空性的法器,在聽聞空性之後,慢慢的他會理解到,空性在對治他的我執、對治他的自愛執、提公升他的悲心是有幫助的。或者說,提公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諦的這個方便部分,能夠有助於觀三輪體空。但是,如果不是聽聞空性的法器,可能只會把空性當成研究外在的知識而已,與自己內心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這六句反觀自己的內心﹕當我們聽聞空性的時候,是不是可以去想到聽聞空性之後,隨生這六種功德。如果可以的話,那你也可以算是進入聽聞空性的法器的行列。如果不是的話,可能就還不是。

不過,不論你目前是不是適合聽聞空性,重要的是,我們在聽聞空性之後,要怎樣用於實修,或是說,要怎樣把這六功德做乙個連繫。

12樓:網友

空性,全稱聞思空性,是佛教術語。聞思空性的意義,雪歌仁波切開示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勤行佈施修悲心,並修安忍為度生,善根迴向大菩提,復能恭敬諸菩薩。空性見與大悲心雙運,這兩者的結合非常的深廣,能夠修學這樣的空性見的菩薩行者,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空性者,空間之本性、本體、本質即是,汝心亦是!無處不在,細微無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見,ᎌ/p>

13樓:希熱秋傑

空=沒有。性=心+生。

什麼意義呢?心生的正能量,讓負能量,二者一中和,兩個能量都沒有了!明白了麼?

不是證明空性 我們凡夫負能量太多,所以要淨障集資,是累計相反的正能量資糧 資糧圓滿了 正負能量的中間就是『空』,兩個能量一碰 業力就消除了 就是證悟了空性!

佛教空的理解

14樓:一汽大眾拭壬

以何因緣立空前清義邪」請見佛陀開示,《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記載佛言:

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跡。

時有智者,以火燒林。因林空故,諸大惡獸,無復遺餘。心空見滅,亦復如是。

以何因緣立空義邪。為滅煩惱從妄心生。而說是空。

若執空理為究竟者。空性亦空。執空作病,亦應除遣。

如阿伽陀慧老前藥,能療諸病。若有病者,服之必差。其病既愈,藥隨病除。

無病服藥,藥還成病。……本設空藥為除有病。執有成病,執空含祥亦然。

誰有智者,服藥取病?……

如何理解佛教,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迦摩尼是個教育家.他是我們的老師.他告訴我們宇宙真相.你就誠念 南無阿彌陀佛 發自內心的.你要了解佛教可以在網上找 淨空法師.記住一定要了解啊.不然就是迷信了.我們要證信學佛.我身邊就遇到很多光怪陸離的事.我今天知道了 這個世界真的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希望佛菩薩加持你.南無阿彌陀佛 箴17 2...

佛教是不是分宗派 不同的宗派,經書是一樣的嗎

這是詳細的講解 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經典 禪 金剛經 六祖壇經 淨 淨土五經.網上都可以查到 阿彌陀佛,經典都是佛說的,都一樣。至於分成宗派,那是為了適應眾生的不同根性,出發點和目的都一樣,為了度眾生,為了成佛。經書都是佛說的。不過有些祖師依據不同經書傳播佛法修行道路。形成不同的宗派。就是說先有不分宗...

淨空法師 宗教的真正意思是什麼,淨空法師 佛教怎麼淪為宗教

佛教是不是宗教教育?說老實話,佛教不是宗教教育,與宗教風馬牛不相干。但是事實上我們必須承認,佛教現在淪落到宗教裡面去了,你不能不說它是宗教。佛教變成宗教,這時間多久?我們細心去研究 去觀察,不超過三百年,清朝中葉以後才變質的,大概變得不成樣子的時候應該是慈禧太后,這我們有理由相信。滿清在開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