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題主你好!佛教講的是世界的真相,佛教講的是慈悲,所以佛教是不講美醜的。
例如,佛教告訴我們,對乙個美麗的人和乙個醜陋的人,都要施於同樣的關懷,同等對待,這樣世界人人都能感受溫暖,充滿和諧;相反,偏見的分別心是創造痛苦打鬥的根源。
例如,道德經說:天下皆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事物不會自述美醜,人心卻硬要分出美醜,所以一分出美,相對的就有不美的,所以得美物便歡喜,得醜物便憂傷,人們生活在分別的世界之中,久而久之,就迷失自我,殊不知,事物並沒有美醜,也不會讓人產生歡喜憂傷,美麗也由我心生,醜陋也由我心生,歡喜也由我心生,憂傷也由我心生,是人心有妄見,才說有美醜,才有種種痛苦的根源。
所以,佛教經常講放下,放下對事物的執著,不被事物驅使,便得清淨,便得自由。
阿彌陀佛!
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的空是種比喻,是用物質世界的虛空來形容精神世界的虛空。因為精神世界一般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用比喻的方法可以容易理解。
請問:佛教講空,佛教的世界中有沒有美的概念?莊嚴、妙、自在等形容詞算嗎?,佛教如何理解「美」
3樓:匿名使用者
不貪是美,不嗔是美,不痴是美,不妄語是美,不飲酒是美;不淫慾是美,不執著是美,不打妄想是美。
唸佛是美,唸法是美,念僧是美,參禪是美,明心見性是美。
不嫉妒是美,不我慢是美。
發菩提是美,慈悲心是美。
4樓:匿名使用者
實在講,語言是一種表達方式。
真正的境界,是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
我們這個回世界,眾生接受文字的東答西,因此就有了佛經。但是,佛經不能把真實的自性表達清楚。
你看金剛經,有提到這個意思。
所以,你就別執著文字了。
阿彌陀佛
5樓:匿名使用者
生活中我們說到的美是名詞、形容詞,屬於佛教裡的概念法,是世俗諦的內容。
概念法在專究竟意義上是不屬存在的,但是它們卻能夠作為究竟法的影像而被人們所認知,由此幫助人們認知一種印象,例如我們說「這裡的風景真美麗」。
但在佛教裡的《美心》是一種究竟法。
美心所(sobhanacetasika),美(sobhana),是好的、美麗的、漂亮的、莊嚴的意思。
美心包括了善心、善果報心,和相當於善的唯作心這三類心。
25種美心所包括4組,
十九種名為遍一切美心心所:1、信;2、念;3、慚;4、愧;5、無貪;6、無嗔;7、中舍性;8、身輕安;9、心輕安;10、身輕快性;11、心輕快性;12、身柔軟性;13、心柔軟性;14、身適業性;15、心適業性;16、身練達性;17、心練達性;18、身正直性;19、心正直性。
三種名為離心所:20、正語;21、正業;22、正命。
兩種名為無量:23、悲;24、(隨)喜。
一種慧根心所:25、無痴。
6樓:匿名使用者
在佛法裡面,有空,copy也有「有」。當然也有「美」。佛法告訴我們,美是相對的。
就好像我們到乙個商店,看商品,每個人的喜歡都會一樣。那就是因為,在每個人心目中的「美」都不是乙個概念。在絕對的情況下,既沒有美,也沒有醜。美與醜都是人們心裡所劃分出來的。
你所提到的莊嚴,妙,自在,惡等都是為了方便的詞語而已。有莊嚴,自然就有不莊嚴,為了區分開,為了互相的意識溝通,才派生出來這樣的方便詞彙。妙也是一樣。自在,惡也是如此。
因此,在佛法裡面,承認「美」,但是,說明的也很清楚,那就是所謂的美,也只是在某乙個範圍內,某乙個時間段,某乙個地域文化的人們的一般認識而已。佛法同時告訴我們,不要執著這個名詞「美」。也不要分別「美」。
我們說的美,也許在有的人前,就不是美。
7樓:永恆神韻
諸法因緣生滅,沒有實體。當體即空,以無生為美。說莊嚴,妙,自在,等是為了方便眾生理解。畢竟大家都習慣用觀念去理解事物。
8樓:佛經_僧伽吒經
美就是美啊。和一般人一樣的理解。
修行人唯一的區別是。可以有美。但不貪住於美。
(空)不是徹底排斥的意思。是不貪住。
不因為美的消失而煩惱。
不因為自己美。他人不美。而生傲慢。
不因為他人美。自己不美。而生嫉妒。
不因他人破壞美。而生嗔恨。
如是等等。。。
總之一句話。可以有美。但不因為美而生種種貪住愛欲嗔恨煩惱。
如此名為美空。於美中不見美。無美而美,是名為美。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秘密陀羅尼)
9樓:普願講堂慧蓮
阿彌陀佛!所謂的美、醜、莊嚴等等,皆是對立出來的。都是角度上的侷限的觀念,是因緣的產物。
比如說,我們常形容乙個人醜,說像恐龍一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乙個人告訴恐龍:人類說你長得太醜了,把長得醜的人形容長得像你。
恐龍如果看了人類的畫像或**,它會說:哎呀,我以為人類長得多麼好看呢,還笑話我們。長得矮小不說,簡直是奇形怪狀,沒有辦法看。
這個比喻是說:我們站在人類的角度上,分出這樣的是美,那樣的是醜。完全是因為我們當下是人的因緣,就會執著當下人的意識觀念。
若是乙隻小兔子找伴侶,沒有長耳朵,紅眼睛,小兔子還不要呢!
佛就是遍知一切角度但是卻不執著任何乙個角度,圓融無礙。
10樓:
你著相,佛是這樣理解。
11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把所有美好的事和物都化作「愛」來詮釋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美醜都是兩邊的,超越美醜,就要離開概念!
佛家的「空」是什麼?
13樓:蒲趨求睞
「空」與之『有』相對。音譯為舜若。意譯空無、空虛、空寂、空淨、非有。
一切存在之物中,皆無自體、實體、我 等,此一思想即稱空。亦即謂事物之虛幻不實,或理體之空寂明淨。自佛陀時代開始即有此思想,尤以大乘佛教為然,且空之思想乃般若經系統之根本思想。
佛家的「空」與道家的「無極」不一致。
「無極」出自《道德經》,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無邊際,無窮盡,無限,無終。「無極」一詞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沒有中心」的意思。
擴充套件資料
大乘思想
【空】梵文 śūnya(形容詞),śūnyatā(名詞),音譯舜若或舜若多。佛教各時期、各派別對空的解釋不一。在原始佛教中,空只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的乙個普通概念。
部派佛教時期,這一概念成為當時爭論的重點之一。大乘佛教時期,尤其是般若經系統的大乘思想則進而以空為其理論基礎。
從所否定的物件來說,空可分「我空」、「法空」兩種。我空,即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由各個組成元素聚合而成,不斷流轉生滅,因此不存在常一主宰的主體——我,這是小乘佛教的觀點。
法空,則認為一切事物都依賴於一定的因緣或條件才能存在,本身沒有任何質的規定性,但法空並非虛無,它是一種不可描述的實在,稱為「妙有」,這主要是大乘中觀派闡明的觀點。
14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佛法的空有兩義,一者無常
無我,另一者為空性。
第乙個所說的無常無我,是指吾人的五陰身,我們的身心總括起來可分為五陰、又稱五蘊。這五陰身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有,終必歸壞,故說無常,無常就是苦,因為無法保有,苦則無我,無我就是空。
第二個: 空性。 五陰身雖然無常無我,但不會自己出生自己,絕對沒有乙個道理說:
身體會出生自己,因為身體是被出生的;同樣的,受想行識也是如此,就連我們這見聞覺知心也是假藉因緣而有,不自生,也不是由他人出生,而是由於我們自己本具的真心---如來藏,假藉種種緣而出生我們這一生的五陰身。
但是,如來藏無形無相、猶如虛空,他雖然是真實有,卻不是三界法,但是三界一切萬法也無法離開他而能運作,由於這個性質,故稱空性。
道家的無極是從巨集觀的不可捉摸不可控制把握來認識世界的現象、世界的存在表現。道家強調的是如何認識「我」,並不是「無我」,說的是「我」在何處的問題。非常客觀地思索著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
博大,所以老子講要復歸於嬰孩,返樸,無為,莊子講要齊物、自然。這個道,所尋找的是如何認
同客觀世界,如何把複雜變為樸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服從現實和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
15樓:煩惱即菩提
佛家認為,心是萬物的本源,而心本來無一物,也就是空,或涅槃,或自性。
空和無極是一致的。
16樓:匿名使用者
空和無極,含義上都是指無限、無量、無盡,不是空無沒有的意思,因此與有和無的概念不相關。但出發點是不同的。
佛教的空是從微觀的具體的概念分析來認識世界,是從變異、無常的表現來理解。《阿含經》中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就是說由於各種事物、各種事物的表現都是無永恆無常態的變動的,所以說有生死、有變異而出現種種「苦」。
由於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發展和變動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這樣的概念,所以說無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則需要從真假、有無這樣的理性概念入手(而不是事物的具體存在不存在),理解這些事物其實也是空的表現,即一切存在的並不是我們習慣中所見所認知的,而我們所見所認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現也並不一定是真實的面貌或者並不是完全可掌控的,從而認識世界的本質是因緣而起。
道家的無極是從巨集觀的不可捉摸不可控制把握來認識世界的現象、世界的存在表現。道家強調的是如何認識「我」,並不是「無我」,說的是「我」在何處的問題。非常客觀地思索著人的渺小和宇宙之道的博大,所以老子講要復歸於嬰孩,返樸,無為,莊子講要齊物、自然。
這個道,所尋找的是如何認同客觀世界,如何把複雜變為樸素和太初,如何找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服從現實和把問題客觀化,減少自身的疏忽。
17樓:地球我來了
以下內容純屬手打原創
空。佛家的「空」與道家的「無極」應該是不一樣的。道家也有空的概念,比如在《清靜經》中便有「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空的概念。
先說「無極」原指「無邊際,無窮盡」出自《莊子·逍遙遊》,也指一種古代哲學思想,指稱道的終極性的概念。可以看出,極是指極點,無極便是沒有邊際極點的意思這個可以是看作無,指的是範圍的無,相當於佛家的須彌一樣的無限大。而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空是指不存在,是指內容上的無,所以這兩者是不一樣的。
話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佛家的意思是指感受到這種空的境界就算得上頓悟了,而道家中「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說明這種空也是入道的開始,所以從各方面來看這種空都是靈魂提公升的開始啊!
碼字碼了這麼久,望採納,謝謝!
什麼是」三輪體空」,佛教密宗講的三輪體空是什麼意思
三輪體空指布施時之應有態度。又稱三事皆空 三輪清淨。指布施時住於空觀,不執著能施 所施及施物三輪。此三輪略如下述 1 施空 指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既知無實在的能施之我,布施時便無希求福報之心。2 受空 指既體達本無能施之人,故對受者不起慢心。3 施物空 指了達資財珍寶一切所施物品本來皆空,對所施物...
有沒有喜歡藏傳佛教的,據說能知前世
我倒是挺喜歡的,但是就是不敢學。為什麼?乙個藏傳大師,他就告訴過我。學這個密宗就只有兩條路,乙個是成佛,乙個是墮地獄。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上上根的人。但要修學密宗真的是太難了。佛教裡面的淨土宗,要我們遠離金錢啊,名利啊什麼的,不要去碰它!趕快走開!但密宗不是啊,他是要去抱著那些來修練的。他是反著的!我...
佛教的帶架項鍊有沒有關係,佛教的帶十字架項鍊有沒有關係
如果是我.我就帶.沒有什麼不行的.佛之所以偉大.因為包容一切.這是其中專之一.讓所有認為佛教是屬迷信的人知道.並非如他們所想的那樣.大師說.佛法是心法.一切在你的心.不是外相.南無阿彌陀佛 首先,你覺得戴它會影響你的信仰嗎?第二,你送觀音像給她她會戴嗎?第三,說實話我覺得不是回很適合啦,如果你信佛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