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義

2021-04-01 16:58:55 字數 5388 閱讀 9189

1樓:匿名使用者

釋迦摩尼是個教育家.他是我們的老師.他告訴我們宇宙真相.

你就誠念 南無阿彌陀佛 發自內心的.

你要了解佛教可以在網上找 淨空法師.

記住一定要了解啊.不然就是迷信了. 我們要證信學佛.

我身邊就遇到很多光怪陸離的事.我今天知道了 這個世界真的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

希望佛菩薩加持你.

南無阿彌陀佛

2樓:匿名使用者

【箴17:22】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我建議你去看看聖經,人只有內心得著真正的平安、喜樂和盼望,才能有力量去抵擋來自內心和外界的各種攻擊和攪擾。

3樓:馮驛涵

末學愚見:您煩惱習氣太重了,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所以會抑鬱,如果您不知道怎樣信佛學佛,末學建議您多看一些淨空法師的開示,按照老法師的步伐學佛會少走許多彎路

您平時也可以念地藏經,地藏經是消業障的,也是最基礎的

南無阿彌陀佛!

4樓:新

1.看大乘佛經,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淨土諸經》等。

2. 看修行的書,明理不求實證,則無意義。目前時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大圓滿法,天賜眾生福澤,能修習,當累世修的機緣,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

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不僅僅是開悟,且證量足,能夠灌頂加持,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能即生開悟 !

3.所謂念念修行,就是終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亂。從而能往生極樂世界。

(唸佛名:一是消業障;二是佛力感應加持)

(當然要持戒、行善、發願、生菩提心)

(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唸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唸佛時,心中(意根)要唸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唸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校彼不攝者,則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

淨念若能常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唸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唸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

晨朝十念,僅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

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唸。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唸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唸佛,唯宜行住二時。

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

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淨土宗唸佛法門)

而開悟、明心見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一念不生,迴光返照,了了分明,當下抓住,覺性顯前——《大手印淺釋》

《金剛密乘大圓滿》:有所謂:「內觀心性,向內觀!」之口訣。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觀。

此偈誦的意思是說:使能想、能念之心識,向它自己稍微地內轉;稍微地內向;輕微地內收,這樣便能認識本覺。華智仁波切說由此不能認識的話,便再也沒有其他辦法可以認識了。

當以自心稍許向內輕微地觀於它自身的時候,會有一種遠離一切散亂分別的赤裸明清,這就是覺性。

念:南無(音:那摩)阿(音:a) 彌陀佛

南無(音:那摩)觀世音菩薩

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4.修行需要先消業障,在消業障方面《地藏菩薩本願經》甚佳,讀經、念:南無(音:那摩)地藏王菩薩 名號。

《地藏菩薩本願經》:更能每日念菩薩名千遍,至於千日,是人當得菩薩遣所在土地鬼神,終身衛護,現世衣食豐益,無諸疾苦,乃至橫事不入其門,何況及身。是人畢竟得菩薩摩頂授記

5樓:匿名使用者

末學懂的不多,各人的一點廢話,沒有人強加給你壓力,是您自己太執著跟自己過不去的!

6樓:匿名使用者

佛經必須借助祖師的論來理解。可是祖師的論也不是百分百真理。佛法是心法(色法也是心的顯現),心法不外乎從心性和心相兩方面理解。

玄奘法師一生翻譯好多空性經典,但他也是唯識宗創始人。從這點證知。佛法不外乎開發心的寶藏,達到究竟離苦。

如何開發,開發心性,提公升心性,提公升心識(也就是自淨其意)。

7樓:匿名使用者

南無阿彌陀佛!給您推薦本書 佛恩居士 的《走進佛教》,希望您能從中找到答案!祝您好運!

8樓:匿名使用者

淨空法師講的經很好,從《認識佛教》《了凡四訓》聽起吧。慢慢就對佛教了解了。阿彌陀佛

如何理解佛教的基本教義

9樓:匿名使用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佛的教導不是讓我們脫離生活或者厭棄現世,而是讓我們知道如何以智慧型來分析、理解、判斷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尋找中道的解決方式。做好我們能夠做的事、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而如何依照佛法的思維去發現和分析乃至解決,則是我們自己的覺醒、覺察而後最終覺悟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自淨其意」。也就是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

佛教指出的是人生的煩惱,但不是讓我們脫離社會。只有正確操控自己的心理、自己的行為,就不會有煩惱產生。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我們做事稀鬆,而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

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執著,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智慧型。

10樓:莫憶千

佛教的基本教義,主要是:緣起、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因果業報、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盤,以及自成一體的密宗法義等。

佛教教義的主要內容可分為兩大方面:

1、關於善惡因果與修行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實踐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說教方面。佛教的善惡因果觀與修行法門,既與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說教有共通之處,又自有其殊勝之處。

2、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這是佛教教義的理論方面、哲學方面、辯證思維方面。佛教關於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論,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禪悟)基礎上的成果。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的教義核心:

1、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

2、十二因緣亦稱「十二緣起」。

簡單地說,緣起就是一切事物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乙個事物或現象。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係和條件。緣起的定義是:

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這四句話就是表示同時的或者異時的互存關係。

怎樣理解佛教中的「無我」?

11樓:s潔西卡

從佛法來看,我人眾生都是概念,究竟上並沒有我人眾生,只是因緣相續的名色法,因此「無我」就是說世界上本無我,但又因世間萬物而有了我。通過修行,可以見到這個物質世界的最小組成單位,可以見到前世及來生,見證輪迴,通過自己親證親見,達到解脫,具體闡述如下:

1、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們晚上睡覺都做夢,夢裡都很真實,彷彿身臨其境,夢「醒」以後知道自己是在做夢。 可我們是真醒了嗎,其實並沒有。

我相,即是我執,也就是執著於眼前的"我"是真有,其實眼前的自己是假的,真我是自性,是真如,是不生不滅的。

2、無我,小乘佛教是從,「緣起」的角度去理解的。無我,大乘佛教是從,「性空」的角度去理解的,合在一起叫做:緣起性空。

3、無我分為觀身無我、觀受無我、觀心無我、觀法無我。從色身角度來說,身體只是各種元素有機排列組合而成,但是卻不能說一堆有機排列的元素就是我、就是他、就是人、就是雞蛋、就是樹木花草。

4、從解剖上來說色身就是組織、骨骼、肌肉、器官構成的乙個存在狀態,並非真實、並非固定,所以這個所謂的肉身的我只是一種短暫的存在狀態,而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從色身角度我們只能找到物質的堆砌,物質的堆砌不能說這就是我,這不夠嚴格。

5、觀受無我,在我們的感受上,所有的受都是由識促成的,受是必須依賴色塵和根的接觸,又由識的分別計較而產生的一種虛妄的存在。因為些一感受本身就是虛妄的,不真實的,他是諸多因緣和合下的一種虛妄短暫的存在現象,我們執著此現象,是在借用自性的能量在描繪和勾勒,貼加和重建這個感受。

6、觀心無我,我們說心是什麼,佛教裡把心叫做心識,也就是諸識和合而成的一些功用叫做心。所以心本無體、無形、無相,只是由諸識的功能促成的乙個功用。

7、觀法無我,法是歸根結底的一切運轉的根本規則,萬事萬物的運轉都是由種種法則約束和的。所以佛的真身是法身,只要某法可以用,他的功用就可以藉由法身的存在而長存不壞,這就是涅槃的恆常了。

12樓:樂園老禪師

佛說無我,是實相。是對治煩惱的根源我執。一般人只是自然我執,若推求我的相貌,則有外道和哲學家提出的「我」-常,一,主宰,自成。

這都是我的相貌,失去此四相,我執便瓦解。我執破除,便得解脫。

因此,佛教中用止觀修行來如實觀察,清除我執的成見而見證真理。在一切法,色受想行識中觀察,都是因緣相依相待,剎那轉變的,沒有常一主宰自成的東西,這就是否認了「我」,而達到無我。無我並不是忘我,那只是一般相似說法,佛教其實是智慧型,而不是遺忘忽略,也就不是忘我,而是從觀察中確認無我,生起無執著的智慧型。

要理解法義,就需要學習,把無我的教義搞清楚,並在止觀中實踐。只有在教理上清晰,止觀中實踐,才可以更清晰的觀察無我而達致涅磐。這樣,在生活中,處處可以關照無我,無常,以無執著的心行一切善法,就是實踐了。

所以,你問經中所說「無我」如何在實際生活運用。就是先有理論的基礎,指導實踐,然後在生活中靈活運用,這樣的次第。

如何理解佛教的無我,佛教裡面的 無我 究竟是什麼意思

無我是佛發現五取蘊的共相之一,五蘊的共相是 無常 苦 無我 什麼是 共相 呢?共相是指共同特徵。佛陀說 無我者非我 非我所,非我之我。以不實之義為無我。當觀受無常,如是觀者則於受調伏欲貪 斷欲貪 忿怒 當觀識無常,如是觀則識非我,非我所 亦非我體。內觀四念處 凡是集法都是滅法 修四聖諦 此乃覺的集 ...

如何理解佛教舞蹈的宗教性與藝術性

佛教舞蹈。與佛教的向善普度眾生。是融為一體的。藝術性就是一種欣賞性,讓老百姓都喜聞樂見容易接受。佛經裡我沒找到關於跳舞供佛的依據,佛家寺廟裡,也沒看過有關活動。那麼可以理解佛教舞蹈,與佛教的宗教性關係不大,如果有,可以說在傳播佛法的內涵。但如果女性裸露身體,對觀眾有明顯的性暗示的話,舞蹈中即便有宗教...

現相在佛教裡怎麼理解,現相在佛教裡怎麼理解

首先說明,個人見解。現象,是麼,不是不用往下看了 佛教為了解釋現象,為心迷者說五蘊,為境迷者說十二處,為心境都迷者說十八界。一切現象跑不出蘊處界的範圍,都可以在其體系中解釋說明。到了大乘佛法,說五蘊皆空,但並不是簡單的說無五蘊,而是說五蘊無有自性,假緣而生,緣盡則散。說真空妙有,是首先承認宇宙萬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