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麟求凰
生命固然重要,然而道義卻在生命之上。
學完《魚我所欲也》我們學到了什麼
2樓:剛陽文化
作者先從正面來講:雖然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是,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雖然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是,我所厭惡的東西還有甚於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時也不避開它。這裡所說的「甚於生者」就是指「義」;所說的「甚於死者」就是「不義」.
於是,為了「義」,可以「捨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接著,作者又從反面來申述觀點: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灶困派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隱賀的東西沒有超過死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辦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
這裡隱含的意思是,一旦將愛惜生命和懼怕死亡發展到極端,那麼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的行為就會失去準則,做出讓人不齒的事情來,最終,人的價值和尊嚴喪失殆盡。因為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這兩句話,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層(「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作者進一步指出,其尺戚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賢者」才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為「賢者」能夠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運用的是舉例論證法。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乙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
又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鍾」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一簞食,一豆羹」雖然比「萬鍾」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這裡作者又運用了對比論證法,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
按財富的數量說,「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麼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乙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魚我所欲也中作者提出了什麼觀點?
3樓:禰的生活小幫手
《魚我所欲也》作者提出了捨生而取義的觀點。從開頭到「捨生而取義者也」提出本文的論點。作者先講乙個生活常理,即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以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捨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用了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
1、比喻論證:本文一開頭就用了比喻論證,把生和死的選擇比喻為魚和熊掌的選擇。
2、舉例論證:作者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當它關乎生死的時候,也能考驗乙個人的品德。「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人沒有喪失「本心」的表現。
3、對比論證:第三段整段用了對比論證,把現在情況和以前的情況作對比。舉有的人「不辯禮義」地貪求「萬鍾」為例,說明喪失「本心」的表現。
一簞食,一豆羹」雖然比「萬鍾」少得多,可是「弗得則死」,看來更為重要。
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說,「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
通過這種對比,既讓人認識到將「禮義」拋到腦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多麼地不值得,也讓人醒悟到「本心」的喪失是乙個漸變的過程,人應該時時反省自己才行。
孟子曰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原文 孟子曰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 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 也。註釋 闢 同 避 豆 古代盛羹湯的器具。呼爾 輕勇地呼 喝。蹴 cu 爾 以...
魚我所欲也詞解釋,魚我所欲也 字詞解釋!!!
所欲 所 動詞,相當於名次,意為 喜愛的東西 得兼 同時得到 有甚於 比 更重要。苟得 苟且得到,這裡是 苟且偷生 的意思。惡 厭惡,與 欲 相反。患 禍患,災難。使 假如,假使。下文 使 義同。何不用也 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由是 按照這種方法。是故 因此,由此可見。非獨 不僅僅。勿喪 不喪失 其...
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 重點句子(背誦方面)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一段 道理,對比,比喻 二段 舉例,對比因此有可以用來生的手段有的人不用,有可以用來躲避災禍的手段有的人不用捨生取義 以魚和熊掌設喻 天性,天良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告子下 反覆論證 捨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