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端木半青革越
這個成語**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猛悶巨集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罩慶說:
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枝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乙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典故
2樓:皎月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典故出自孔子。
有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
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這就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典故的由來。
3樓:可心音悅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你會了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處是**
4樓:北葵向暖與風相擁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處是《論語·公冶長》。
釋義:不以向地位、學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出處:《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子貢問道:「為什麼給孔文子乙個文的諡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諡號叫文。」
5樓:寵愛此生
出 處 《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詞 目 :不恥下問。
發 音 :bù chǐ xià wèn
釋 義 :恥:羞恥,恥辱。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6樓:中公教育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出 處 《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形容謙虛好學。
7樓:必達匠
出自《論語。公冶長》孔子說的。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自**?
8樓:乾飯王
一、《論語》
1、原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mǐn ér hào xué,bù chǐ xià wèn。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zhī zhī wéi zhī zhī,bù zhī wéi bù zhī,shì zhī yě。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mò ér shí zhī,xué ér bú yàn,huì rén bú juàn。
2、譯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不覺得滿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朱熹。1、原文。
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yú cháng wèi:dú shū yǒu sān dào,wèi xīn dào、yǎn dào、kǒu dào。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xīn bú zài cǐ,zé yǎn bú kàn zǐ xì,xīn yǎn jì bù zhuān yī,què zhǐ màn làng sòng dú,jué bù néng jì,jì yì bù néng jiǔ yě。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sān dào zhī zhōng,xīn dào zuì jí,xīn jì dào yǐ,yǎn kǒu qǐ bù dào hū?
2、譯文。我曾經說:讀書講究「三到」,即讀書時要專心,要認真看,要誦讀。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
心和眼既然沒有專注統一,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麼一定不會記住,就算記住了,也記不長久。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還會不集中嗎?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的意思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故事
9樓:我的驕傲
成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指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坦陵。
春秋時期,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祭祖的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閉返有人譏笑他來到太廟,什麼事都要問。
孔子笑著說自己對於不明白的事,每事必問,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是個非常謙虛的人。在孔圉死後,衛國國君賜給他「文公」讓態戚的稱號。
有一次,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國君為什麼賜給孔圉『文公』的稱號?」孔子答道:
孔圉不僅勤奮好學而且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會大方而謙虛的請教,一點都不因此感到羞恥。」
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那些天資聰穎而又十分好學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 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學習知識不感到厭倦,教誨別人而不知疲倦。註釋 恥 羞恥,奇恥大辱 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解釋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諡法有以 勤學好問 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諡為文,以此而已。釋...
不恥下問成語接龍,利用成語不恥下問進行詞語接龍
不恥下問成語接龍bai 不恥下問 du問一得三 zhi 三心二意 意氣dao揚揚 揚長而去 版去偽權求真 真才實學 學淺才疏 疏而不漏,漏洞百出,出塵不染,染蒼染黃,黃塵清水,水碧山青,青出於藍,藍田生玉,四字詞語大全 五光十色 歡聲雷動 欣喜若狂 載歌載舞 燈火輝煌 春暖花開 春色滿園 春光明媚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沒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意思
意思是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型。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一大段的意思就是,非常喜歡學習,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也不覺得羞恥。要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絕不會不懂裝懂。說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