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打坐的時候,背要向前傾一點,不要傾太多,有這麼一點點就行了。感覺到重量不是落在尾巴骨上,而是落在兩條腿上——胯骨上或膝蓋上。脊柱是拉直的、微微地向前傾一點點。
脖子微微低一點點,肩膀一定要沉下去。稍微帶一點點意念讓脖子往上拔,肩膀往下塌。可能剛開始有點不習慣,你做上幾次以後就習慣了。
你採用這個姿勢在吸氣的時候,很容易把氣吸進丹田。你會感覺到從鼻孔到丹田像乙個通道一樣,微微地一吸,氣就沉到了丹田。當氣沉到丹田不動了,不亂跑了,妄念也就起不來了。
同時,前面的氣沉下去,後面督脈的力量就容易往上公升。當督脈往上公升這個過程完成以後,就直接從中脈往上公升了。你前面往下沉得越厲害,中脈的力量往上衝得也越厲害。
這麼一來,你坐在這個地方,很容易把身體空掉,即使是身體空不掉,也會感到身體整個像乙個通道,就像是一根很粗壯的水管一樣,上下都是暢通的。氣沉入丹田,雜念才會少,才容易把身體坐忘。也就是「身體空掉了」。
打坐時間長不長不是問題,打坐的動機是否調順、打坐時候心是否清淨,這才是關鍵。先說最重要的是打坐的動機,我一再強調:「一切修法必須以菩提心攝持,所以打坐的發心是為了眾生的解脫成佛而打坐。
單純追求打坐時間長,不是很有意義,沒有菩提心攝持,做什麼善行的意義都不是很大。然後來看打坐的方法:與其在一座長時間的打坐中胡思亂想、心猿意馬,不如分開幾次打坐,保持每一座心裡都很清淨,也沒有腰痠腿痛這些感覺,甚至還能夠安住於空性,這樣的效果就很好。
至於雜念很多的問題,我們大多是剛剛進入實修的初學者,雜念很多也很正常,從無始劫以來散亂了多長時間啊,現在要很快定下來是不容易的,但想要解脫就必須按照上師們的要求按次第修行。所以不管是打坐期間還是平時,要多祈請上師、多懺悔業障、好好調伏習氣,心漸漸就可安定下來。
**自佛學網。
2樓:香雨花雲
打坐時雜念紛紛怎麼辦?
打坐怎樣入定不去胡思亂想
3樓:笑九創作
打坐入定不去胡思亂想的方法:
1、內觀。閉上眼睛,假想用眼睛看著身體的某一部位或者自然影像。可以是腹部,肚臍,鼻尖,或者是雙眉的中心,也可以是滿月,初公升的太陽,甚至是一些特殊的符號,比如瑜伽裡的「om」符號。
總之閉上眼睛假想我們的眼睛盯著某一點不曾離開。
2、數息。可以通過數自己的呼吸來保持專注力。一呼一吸為1個數,我們用的比較多的是:從1數到10,再從10數到1。今天給大家介紹另外一種在瑜伽呼吸控制法裡面用的數息方法。
打坐的技巧:
1、打坐的姿勢其實腳踝壓住了大腿內側的大動脈,為了打通動脈,心臟會加大力量幫浦血,因而能打通腿部血脈。
2、打坐人人可練,即使60歲開始練起,也可在一年左右練成。如果30多歲開始練,用不了一年。
3、打坐練的不僅是筋骨,而是把經絡全部開啟。因此打坐也是一種拉筋的方法。
4、如果練成,並每天堅持打坐坐30分鐘以上,可保70歲登山如小夥。日常基本百病不生。
5、開始練幾天之後,就會持續的腿疼,然後會腰疼。不練的時候也一直疼。
道家的打坐和佛教的打坐有區別嗎,請問各位師父 道家的打坐和佛家的禪定有什麼區別聯絡?
有 打坐就是修煉.修煉兩個字要分開來解釋 煉 是煉神通,佛家比較不重視這個,所以佛家打坐比較少 道家比較重視這個,所以道家打坐比較多.修 道家修真 道家修善.有吧,我認為他們本來就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宗教那當然不同了 當然有區別 不過你要問得更詳細一點 道教有內丹術,估計打坐是在練內丹.而佛教較為人知的...
打坐如何入定,如何打坐入定,做到心靜!
好好的打什麼坐,給我躺著 如何打坐入定,做到心靜!何易明老師用簡單的方法教大家如何快速入靜 很簡單也很複雜!打座 身靜心靜意靜!方可入定,但也有意外。心不起念就是心靜咯 打坐要有兩種準備,才可以順利入定 1 外部條件有二十五個方面需要準備 2 內部條件需要熟悉。要了解這兩種具體內容,可以參看佛教智者...
這是佛教的什麼坐姿為什麼佛家打坐是盤腿的姿勢
這不是佛教的坐姿。是其他信仰的姿勢。各種佛像 坐姿一共有七種,分別是 一 全跏趺坐 全跏趺坐二足互交,結跏安坐。俗稱雙盤 先將左腳掌置於右大腿上,後再將右腳掌置於左大腿上,這種雙盤的坐姿,又稱 吉祥坐 假如先將右腳掌置於左大腿上,後再將左腳掌置於右大腿上,也就是反方向,則名為 降魔坐 或稱 金剛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