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在古文裡詞性是什麼?
1樓:普林博雅教育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 例如: 作《師說》
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乙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
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臣固聞之 固字的詞性,文言文固字的詞性和意義
回答親 您好 請稍等,您的問題我們已經看到了,正在快馬加鞭的給您整理資料,馬上就為小主提供最為準確的答案,請您稍等片刻。毆毆 u 動 1 形聲。從殳,區 u 聲。殳 sh 古代兵器,用以撞擊。本義 打擊,捶擊 2 同本義 beat up hit 毆,捶擊物也。說文 後數復毆傷郎。漢書 梁王襄傳 或至...
郭伋守信的文言文翻譯,郭伋傳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郭伋傳文言文翻譯是什麼?譯文 郭伋剛到任時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縣,有幾百兒童,各騎著竹馬,在道旁拜迎。郭伋問 孩子們為什麼自己遠來。等到事情辦完,孩子們又送到城郭外,問 使君哪一天能回來 郭伋叫別駕從事計算日程,告訴了他們。巡視回來,比約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於孩子們,於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須等...
文言文裡鐸什麼意思,謝謝在古文裡是什麼意思
鐸是一種漢族古樂器,大鈴,形如鐃 鉦而有舌,古代宣佈政教法令用的。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鐸。鈴鐸。鐸舞。漢族古代銅製打擊樂器。多用於軍旅。其形制略近於甬鍾,但比鍾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聲。舌分銅製與木製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左傳 襄公十四年 故 夏書 曰 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