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其難,行之不易下聯是,「非知之難,唯行之不易行之可勉,唯終實難」是什麼意思?

2021-03-04 08:56:31 字數 1373 閱讀 3411

1樓:匿名使用者

確定不是:「非知之難,唯行之不易;行之可勉,唯終實難」?

「非知之難,唯行之不易;行之可勉,唯終實難」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通俗講就是知道是一回事,能夠去做又是另一回事,因為做起來很難;而做事一會兒,難夠善始善終又是另一會兒,因為能偶善始善終很難。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這句話出自**?

3樓:匿名使用者

非知之難

,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出處] 唐•吳兢《貞觀政要•慎終》魏徵上疏[註釋] 惟,只有

[意譯] 了解它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去做;去做也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善始善終。

[評析] 這句話中知、行、終三者是遞進的關係,強調的重點在「終」。《詩經》中有「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句子,強調的內容與此相近。

4樓:若塵

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 《永樂大典》

最下面有此內容

是以**之君,非獨明於惡路 什麼意思

5樓:簫灑舞劍

原典古人有云:非知之難,惟行之不易。行之可勉,惟終實難。

是以**之君,非獨明於惡路;聖哲之主,非獨見於善途。良由大道遠而難遵,邪徑近而易踐。小人俯從其易,不得力行其難,故禍敗及之。

君子勞處其難,不能力居其易,故福慶流之。……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唐】李世民《帝範》

釋義《帝範》是唐太宗李世民自撰的一部論述為君之道的政治文獻,成書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李世民告訴太子李治:「飭躬闡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諱,更無所言。

」不諱:死亡的婉詞。書中,唐太宗對為政者的個人修養、選任和統御下屬的學問,乃至經濟、民生、教育、軍事等事務都做了頗有見地的闡述。

「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意為:以上等作為標準,只能收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為標準,只能收到下等的效果。

《四庫全書》本文下釋為: 「孔子曰:取法於天而則之,斯為其上。

顏、孟取法於孔子而近之,才得其中。後儒取於顏、孟而遠之,則為其下矣。既為其下,何足法乎?

為儒者當取法孔子、顏子、孟子,為君者當取法於堯、舜、文王。」南宋文學批評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也有類似的闡述:「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

」可見,無論立事還是治學,一定要放寬視野,高定標準,這樣才能實現預期目標。

6樓:從

字面意思:武裝政變頭子,沒有看清形勢而把自己逼向死胡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和「知不知為之不知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 是之也 翻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態度。知不知為之 不知而以為知 為之病 翻譯 承認不知道,承認不足,相反,並承認不足,早晚會招致禍患。兩句話的意思是不相同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是知不知也的意思是什麼 原句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

頂真 後一句的開頭和前一句的結尾詞語一樣 頂針 論語八則 八則中運用了修辭手法的一則 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 修辭 反問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修辭 頂針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論語第七章運用了排比修辭手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的意思是什麼啊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 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原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 孔子說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 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評析 孔子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乙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不同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