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過秦論中運用互文手法寫秦守天下的句子是川
2樓:黃浦數學老師
、「延及秦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這句是無主句,兼連動句,兼兼語句,兼包孕句,特別複雜。主語是時間範疇,通常就不出現。「延,延長;「及」,到了。
兩個動詞先後連線。「孝文王」「莊襄王」是兼語,兼語後面有兩個分句作為並列謂語,並列謂語各又是主謂片語。這樣,句子的結構就複雜了。
一說本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複句,第一部分是時間偏句,第二部分又是並列複句。
「享」,受用。《尚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淺」,這裡作「短」講。
《課本》注孝文王在位只有三天就死了。今據《辭海》「中國歷史紀年表」二所載:「孝文王在位一年,即西元前250年,辛亥年。
莊襄王於西元前249年即位,壬子年,在位共三年,到西元前247年,甲寅年。如果孝文王只是在位三天,那麼莊襄王也得在西元前250年即位。《課本》所說有據。
《史記·秦本紀》:「孝文王元年,赦罪人……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孝文王守昭襄王孝有一段時間,即位只有三天,《課本》所注不誤,《中國歷史紀年表》所記也不誤。
有的同志(見煙台師院《語文教學》2023年第三期)認為事實有出入,其實只要一查《史記·秦本紀》便可了然無誤。
2、「吞二周而亡諸侯。」
有的同志說這句是賈誼的筆誤(見煙台師院《語文教學》2023年第3期)。據《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十一年,西周君走來自歸。
」「莊襄王元年……秦使相國呂不韋誅之,盡入其(指東周)國。」滅西周、東周是秦昭襄王、莊襄王的事,不是秦始皇的事。我以為所評未當。
儘管歷史是那樣,但文字上並非一定說是秦始皇開始「吞二周百亡諸侯」,而是說在秦始皇享國之初是怎樣的大好形勢:「振長策而亡諸侯」可以翻譯成「已經是吞併東周、西周滅亡諸侯」。從修辭看,這裡幾句是「語詞復用」。
相同意思的詞語復用一起可以產生強調的效果。可以完足磅礴的氣勢,賈誼的文章如天馬行空如行雲走電銳不可遏,語詞復用只是它的表現形式之一。上文「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四個同義語復用;真是雷霆萬鈞,排山倒海。
準確的語言形式具體而微地反映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初建天下的雄姿。因此不能理解為「吞二周而亡諸侯」只是昭襄王、莊襄王的事。再從史籍看,《史記·秦始皇本紀》:
「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滅二周」就是「吞二周」。
<過秦論>重點字詞整理
3樓:116貝貝愛
(1)秦孝公:生於西元前381年,死於前338年,戰國時秦國的國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孫。他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富國強兵。
(2)雍州:包括今陝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肅省除去東南部的大部分地區、青海省的東南部和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地方。
(3)周室:這裡指代天子之位的權勢,並非實指周王室。戰國初期,周王室已經十分衰弱,所統治的地盤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萬多人口。
(4)席捲天下:與下文「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併吞八荒」是同義鋪排。席,像用席子一樣,名詞作狀語。下文的「包」「囊」同此。
(5)八荒:原指八方荒遠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6)商君:即商鞅,約生於西元前390年,死於前338年。戰國時衛人。
(7)外:對國外。連衡:也作「連橫」,是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合,從而實施各個擊破的策略。
(8)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西河:又稱河西,今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秦孝公二十二年(西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為將而擊之。
(9)沒:通「歿」,死。
(10)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兒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兒子,昭襄王是武王的異母弟。
(11)因:動詞,沿襲。
(12)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13)要害之郡:指政治、經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區。
(14)愛:吝惜,吝嗇。
(15)致:招致,招納。
(16)合從:與秦「連橫」之策相對,是聯合六國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從,通「縱」。
(17)四君:指齊孟嘗君田文、趙平原君趙勝、楚春申君黃歇、魏信陵君魏無忌。他們都是當時僅次於國君的當政者,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18)約,結。離,使離散。衡,通「橫」。
(19)兼,兼併、統一。
(20)徐尚:宋人。蘇秦:洛陽人,是當時的「合縱長」。杜赫:周人。
(21)齊明:東周臣。周最:東周君兒子。陳軫:楚人。召滑(shào):楚臣。
(22)吳起:魏將,後入楚。孫臏:
齊將。帶佗:楚將。
倪良、王廖:都是當時的兵家。田忌:
齊將。廉頗、趙奢:趙將。
制:統領、統帥。
(23)叩關:攻打函谷關。叩,擊。
(24)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九國,就是上文的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顧慮而徘徊或不敢前進。
(25)亡:丟失,丟掉。鏃:箭頭。
(26)制:制裁,**。弊:通「敝」,困敝、疲敝。
(27)亡:逃亡的軍隊,在此用作名詞。北:敗北的軍隊,名詞。伏屍百萬:這說的不是一次戰役的死亡人數。
(28)因:趁著,介詞。利:有利的形勢,用作名詞。
(29)享國:帝王在位的年數。
(30)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
(31)御:駕御,統治。
(32)二周:在東周王朝最後的周赧王時,東西周分治。西周都於河南東部舊王城,東周則都鞏,史稱東西二周。
西周滅於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東周滅於秦莊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時事,作者只是為了行文方便才這樣寫的。
(33)履至尊:登帝位。制:控制。
(34)振:通「震」,震驚。
(35)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而統稱百越,也叫百粵。
(36)俯首系頸:意思是願意順從投降。系頸,頸上繫繩,表示投降。
(37)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審訊。
(38)北:在北方,方位名詞作狀語。藩籬:比喻邊疆上的屏障。藩,籬笆。
(39)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來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長輩。
(40)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書坑儒。百家之言,諸子百家各學派的著作。言,言論,這裡指著作。
(41)隳名城:毀壞高大的城牆。
(42)銷鋒鏑:銷毀兵器。銷,熔化金屬。鋒,兵刃。鏑,箭頭。
原文: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鬥諸侯。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製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白話釋義: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著,藉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秦孝公)有席捲天下,包辦天宇之間,囊括四海的意圖,並統天下的雄心。正當這時,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從事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諸侯自相爭鬥。因此,秦人輕而易舉地奪取了黃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後,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繼先前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奪取漢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東割取肥沃的地區,向北占領非常重要的地區。諸侯恐慌害怕,集會結盟,商議削弱秦國。
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納天下的優秀人才,採用合縱的策略締結盟約,互相援助,成為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
這四位封君,都見識英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寬巨集厚道而愛惜人民,尊重賢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聯合南韓、魏國燕國、楚國齊國、趙國宋國、衛國、中山的部隊。
在這時,六國的士人,就有寧越、徐尚、蘇秦、蘇秦、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溝通他們的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他們的軍隊。
他們曾經用十倍於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攻打函谷關來攻打秦國。秦人開啟函谷關口迎戰敵人,九國的軍隊有所顧慮徘徊不敢入關。秦人沒有一兵一卒的耗費,然而天下的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
因此,縱約失敗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
秦有剩餘的力量趁他們困乏而**他們,追趕逃走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屍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藉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臣服,弱國入秦朝拜。
延續到孝文王、莊襄王,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
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
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願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於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裡;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
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牆,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集中在咸陽,銷毀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憑藉華山為城牆,依據黃河為城池,憑藉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
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裡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
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
(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如影隨形地跟著。
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況且那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尊貴於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南韓、魏國宋國、衛國、中山的國君;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
那遷謫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這是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
然而秦憑藉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
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文章簡介: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是一組見解深刻而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
《過秦論》上篇先講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世秦王的苦心經營等。
行文中採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富有氣勢;之後則寫陳涉雖然本身力量微小,卻能使強大的秦國覆滅,在對比中得出秦亡在於「仁義不施」的結論。
中篇剖析秦統一天下後沒有正確的政策,秦二世沒有能夠改正秦始皇的錯誤政策,主要指責秦二世的過失。下篇寫秦在危迫的情況下,秦王子嬰沒有救亡扶傾的才力,主要指責秦王子嬰的過失。
寫作背景:
西漢文帝時代,是漢代所謂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賈誼以他敏銳的洞察力,透過表象,看到了西漢王朝潛伏的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民土地,逼使農民破產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
國內封建割據與**集權的矛盾、統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加劇,統治者的地位有動搖的危險。
為了調和各種矛盾,使西漢王朝長治久安,賈誼在《陳政事疏》《論積貯疏》以及《過秦論》等著名的政**中向漢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時弊的政治主張。
在談到寫作目的時,賈誼說過他之所以要「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主張「去就有序,變化因時」,其目的是求得「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下篇)。《過秦論》一文總結秦朝興亡的教訓,實為昭漢之過。
白居易的賣炭翁中運用互文手法的詩句是哪句
白居易的 賣炭翁 中沒有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用了設問修辭手法。如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琵琶行 前一句中,主人 與 客 互補,意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馬一起上船。賣炭翁 的內容主題,人物形象,語言表達,用了什麼表達方法,用了什麼修...
在木蘭詩中,作者巧妙運用互文的修辭手法,生動表現了木蘭對女兒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當窗理雲比對鏡貼花黃 當戶理紅妝,對鏡貼花 木蘭詩 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木蘭詩 中,運用了比喻 誇張 對比 對偶 排比 反覆 互文 頂針等修辭手法。舉例說明 1 比喻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裡以雙兔為喻,形容事情錯綜複雜,不易看清底細,既幽默風趣,又體現了對木蘭十...
《陋室銘》文中運用互文修辭手法的語句是哪句
陋室銘 文中運用互文修辭手法的語句是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正確理解為 談笑往來有淵博的學者,談笑往來沒有無學問的人 意思是說 和我在陋室中 交往 談笑的都是學識淵博的飽學之士,而沒有 孤陋寡聞 淺薄的 平民百姓。陋室銘中 有用了互文修辭手法的語句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