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作者從文中抒發了哪些感情

2021-03-04 07:20:27 字數 5623 閱讀 7802

1樓:土著人

寫了作者由童年的遊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過程.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及歡樂的心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2樓:殤夜·殘雪

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嚮往以及故鄉的懷念;它寫了作者由童年的遊戲、玩樂到雜和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及歡樂的心理。

3樓:匿名使用者

抒發了對童年的思念,和對舊制度束縛兒童的批判

4樓:y過客天涯

對這個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就是3l說的那樣。

第二種就是把最後一句改成「追求知識,有好奇心」

因為每個人對魯迅描寫三味書屋的生活理解不同,但對百草園的描寫理解都是一樣的。

這個有一些爭議

如果樓主是學生的話建議選第二種

5樓:用心微笑

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寫出作者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

6樓:祺緲汒

本文通過記敘魯迅童年時再拜草原和三味書屋的生活,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舒服兒童身心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描寫了作者從童年遊戲、玩樂到長大讀書的過程。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了兒童熱愛自然,追求知識,天真幼稚及歡樂的心理。

8樓:虛弱的蛇

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第九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9樓:號_無名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第九節表達了作者兩方面的感情:

1、表達了「我」對百草園充滿樂趣的生活的依依不捨的依戀熱愛與喜愛,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2、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及作者在百草園的生活情趣,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一草一木的熱愛,對自由有趣童年生活的追憶。同時又與下文三味書屋的枯燥生活作對比,更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痴愛與追念。

作者簡介和作品: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描寫魯迅童年生活的散文。魯迅(1881~1936)是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於2023年9月18日,當時魯迅先生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題下面寫了乙個副標題為《舊事重提之六》。後來魯迅先生把它和《舊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編入《朝花夕拾》這個散文集子中。

這組散文是在魯迅生活中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借舊時的美好事物,來排遣目前的苦悶。百草園,紹興城內魯迅家房屋後面的園子。三味書屋,在魯迅家附近,魯迅小時候(12歲到17歲)在這裡讀書。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七段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什麼感情

10樓:只求乙個採納

第二段描寫了百草園的景物及作者在百草園的生活情趣,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一草一木的熱愛,對自由有趣童年生活的追憶。同時又與下文的第七段三味書屋的枯燥生活作對比,更表達了作者對百草園的痴愛與追念。

11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 好孩子· 努力學習啊· 樓下正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敘述了三味書屋的生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2樓:祝您每天開心

高壓濃縮版本:寫百草園先寫遠遠望見的、粗線條的景物,如菜畦、皂莢樹、鳴蟬,再寫身邊、腳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烏根、覆盆子果實;先寫靜止的,如石井欄,再寫動態的,如叫天子;先寫生機勃勃的夏季,再寫別有情趣的冬季拍雪人,塑雪羅漢,捕鳥。總之,寫百草園採取了由遠及近、由高到低、從靜到動、先夏後冬的順序,對百草園的景物作了有層次的描述。

寫三味書屋的生活寫了學習環境壓抑;學習生活單調;教學方法死板。爬上花壇折梅花;尋蟬蛻;捉蒼蠅喂螞蟻;念課文;看老師讀書;玩指甲;畫畫兒;等等。 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兒童熱愛自然,追求新鮮知識,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3樓:張

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14樓:小菲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

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寫了作者對三味書屋怎樣的情感,分為幾個部分懷念三味書屋

15樓:

兩個部分:①讀書環境和對老師的印象②師生讀書情境及書外樂趣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輔修,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也有說法說是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與三味書屋的枯草無味作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還有一說說是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

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的中心思想

16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有兩種傾向,我傾向於第一種

1.主題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李何林認為:本篇的中心思想是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教育,用樂園似的百草園生活來和陰森、冷酷、枯燥、陳腐的三味書屋相對比,乙個是多麼適合兒童心理,表現了兒童的廣闊的生活樂趣;乙個是多麼妨礙兒童身心的發展:像《論語》《幼學瓊林》《周易》《尚書》這些宣揚封建毒素的古書,艱深難懂,逼著學生死記硬背,不懂也不能問。

重點在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的身心發展,但百草園畢竟不是學校,不是生產鬥爭和階級鬥爭的課堂,不過是能引起兒童樂趣的地方,所以這不是寫兩個課堂。

作者寫這個私塾老先生,說「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這是傳言,並不是作者的看法。作者的看法已滲透在全篇的敘述中: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生動的對比;通過對這位老先生一面教學生死讀書、讀死書,一面自己在課堂上搖頭晃腦地欣賞無聊文章的描寫;特別是通過寫學生按規矩如何先拜孔子後拜他,魯迅如何抱著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問題去請教他,而碰了一鼻子灰……說明了他是乙個體現孔孟之道的、不學無術的典型腐儒。

不過作者還不是把他寫得很兇。他對學生也「大叫」「瞪眼」「怒斥」,偶爾也打「戒尺」「罰跪」,但這些都不常用。對這位老先生,作者是用輕鬆幽默的筆調予以揭露。

這篇散文不僅寫景細緻,且景中有情。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使讀者感到此情此景親切可愛:使人愛文中的景,更愛景中的情,更愛有這種天真感情的兒童,從而也就更憎惡奪去兒童「好景」的封建教育。

(選自李何林《北京市中學語文課本中十五篇魯迅作品的問題試答》,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雪步認為:「作者通過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兒童時代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寫,所表達的主題則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從而表現了魯迅對封建社會及其教育制度的徹底否定。」

(選自山東師院聊城分院中文系、圖書館編《魯迅教學手冊》)

2.主題不在於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張碩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主題思想,歷來的概括是:通過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和三味書屋裡枯燥無味的生活相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這一概括,源於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為歷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資料所沿襲。

筆者認為,這一概括的前半部分是正確的;後半部分則不符合作品實際,也不符合魯迅的創作本意。這篇散文,沒有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意旨。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原題《舊事重提》之六)。對於《朝花夕拾》全集的寫作緣起和本意,魯迅有過明確的說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說道,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廈門這段時間寫的,在廣州編定。

其時正是魯迅生活中最輾轉流徙,心情最苦悶的時候。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的事物,來排除目前的苦悶,尋一點「閑靜」,寄一絲安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樓上寫的,當時他「是被學者們擠出了集團之後」,只好借這樣一朵兒時的「小花」,來排遣寂寞。

這是一。第二,《小引》還說明,原來集名是《舊事重提》,編定時,「我還替它改了乙個名稱:《朝花夕拾》」。

這一改動,是為了更符合這組散文的內容實際。因為,在苦悶失望中的魯迅,當時常常回憶起兒時的故鄉的瓜果。這組散文,正是浸透著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魯迅書桌上的那盆「水橫枝」,樹葉青蔥得可愛。

所以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做一組晨光裡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而並不是直接為了戰鬥。可以說,《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創作思想不可能游離於《朝花夕拾》之外。

從作品的實際內容來看,也看不到批判封建教育的意思。首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前後描寫無法形成所謂「相比」或「對照」,它們在敘述格調上是渾然一體,前後一致的,不存在褒前貶後的問題。百草園生活的描寫自不必說,是何等歡樂,天真。

三味書屋的生活描寫又何嘗不是這樣。作者描寫剛到書屋時對裡頭的陳設布置首先就充滿著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門」,「三味書屋」的大匾,「畫著乙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的畫幅,那沒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儀式,對未脫孩提稚氣的魯迅,充滿著一種不同於百草園戲耍的新鮮感。假如說,百草園是令人留戀的,那麼進了三味書屋,則又使他的好奇心進入了乙個新的天地。

當然,「何曰怪哉」之類的好奇,是不可能從先生口中或書上得到解答的,但作者寫到這些時,並不認為這是對兒童的束縛,只是說「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並認為先生是一定懂得的,只不過不願說。接著,描寫了讀書生活中的樂趣。

「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人聲鼎沸」,「先生自己也念」,而他在念書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這些描寫,同樣是充滿著歡樂、天真的筆調,一種懷著成年人回顧兒童們放聲唱讀的樂趣,一種從老先生略帶迂腐的神態中品出的幽默,交織在文章之中,給人以歡樂、風趣的欣賞效果。這裡怎麼看得出「枯燥無味」的氣息?

**有批判或貶抑的格調呢?即使是寫到戒尺、罰跪這些封建師道的象徵品時,作者也是以一種輕鬆的口吻寫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連續兩個「不常用」和乙個「總不過」,還不足以反映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的態度嗎?至於寫到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乙個小花園以及兒童們在園中的戲耍,寫到上課時偷偷在下面玩紙盔甲,畫畫兒,就同寫百草園歡樂生活更無二致。

直到文章結尾,作者還以自己在三味書屋中畫畫的成績而自豪,為這些畫兒的賣掉而惋惜,在這惋惜之中,我們不是也可以看出作者對三味書屋生活的留戀和依依之情嗎?從上述所舉的這些描寫筆調和內容來看,說作者是在批判三味書屋中的封建教育對兒童的束縛,實在有點離題萬里。

魯迅的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是魯迅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選自 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 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 樂 為中心,採用白描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乙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 美女蛇 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詳略得當,趣味無窮...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主要內容是什麼?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是魯迅於1926年寫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此文被收入 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調不同,情韻各異的兩大景片 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作者寫百草園,以 樂 為中心,採用白描手法,以簡約生動的文字,描繪了乙個奇趣無窮的兒童樂園,其間穿插 美女蛇 的傳說和冬天雪地捕鳥的故事,動靜結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段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分段,全文概括。

全文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 1 8段 回憶百草園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層。一層 1段 總寫百草園的情況。點出是 我的樂園 表明我對百草園的喜愛與留戀。二層 2段 寫熱天的時候百草園充滿了無限趣味。百草園的美景 三層 3 6段 寫長媽媽講的美女蛇故事以及 我 對這個故事的感慨。美女蛇的故事 四層 7 8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