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漫閱科技
從整體上看,唐代的科舉制把大批知識分子吸引到攻經求仕方面,整個社會文化有著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社會上潛心於自然知識的人不多,科學和技術一樣,都沒有什麼突破。但是,唐朝在創辦學校的過程中開設了規模相當大的**和州一級與科學有關的專門學校,通過學校在知識分子階層中普及了數學、天文、醫學方面的知識,對五代至宋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良好的影響。另外,唐朝廷集中了一大批科學方面的學者,再加上少數民間人士,留下了這一時代的主要科學記錄。
唐朝科舉制度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吏部授官:唐代士人科舉及第後,並不是立即授予官職,再經吏部的釋褐試,才能做官。吏部重視士子的學問與才德,以身,言,書,判作為甄選的標準。
進士特盛::唐代科舉雖以進士,明經兩科最盛,但因應考進士科目遠較明經困難。**又提倡文學,故進士地位凌駕明經之上。士人趨之若騖,進士科成為讀書人做官的踏腳石。
公卷通榜: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一旦臨場失準,亦可獲取錄,稱為公卷。
3樓:冷眼觀娛樂圈
一、特徵:
1、種類繁多。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
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
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2、科目分類: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後來漸漸廢掉了。
俊士科不常舉行。考試的方式有:口試,貼經(填空),墨義(相當於口試的筆試化),策問(**),雜文(詩賦)。
明經科的內容:9部經書,《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為小經,不僅僅是6經,另外,《孝經》、《論語》為必考。明經科的考試方式一般只是口試,貼經(填空),墨義。
一般只要對**以及註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
再加上貼《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雜文要求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
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1%-2%,因此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後期也只取三十幾人。
孟郊當時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
明法科,國家選取司法人才,範圍為律七條,令三條。
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
明算科,考數學,範圍很廣,選數學人才。
一史科,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中任選一,考貼也考策。
三史科,《史記》、《漢書》、《後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歷史方面的人才。
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
童子科,10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論語》
二、簡介: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4樓:匿名使用者
分科考試 擇優錄取 紀律嚴明 公平公正
5樓:補牢之前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
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
常科的生有兩個**,乙個是生徒,乙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
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
墨義是對**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採名花,稱探花使。
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
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巨集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
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讚。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於鄉貢,由兵部主考。
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公升"。
科舉制度對唐朝有什麼影響??
6樓:萬里長城
積極影響:
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
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由於入仕途徑單一,只有通過科舉考試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發財的想法,所以導致追求部分士人產生了畸形的價值觀,從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會悲劇。
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了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了師門關係的盛行。這樣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係現象。
這些師門關係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
7樓:匿名使用者
1.唐朝科舉的常設科目是明經科和進士科
。明經科主要考試儒家經典;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難度很大,是做**的主要途徑。
2.影響;科舉制打破了門第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做官參政的機會,擴大了選才的範圍。同時,選拔官吏的權利也從地方集中到了**,為統治者吸收.籠絡人才擴寬了道路。
8樓:宇文千丞
科舉制使唐朝得以網路天下俊才,擴大了政治統治的基礎。人才選拔、**任用的權利完全收歸**後,經科舉入仕的都成為「天子門生」,於是,門閥勢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離心因素逐漸消解,**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這裡有利弊
9樓:o太初小道
1,擴大****,
2,科舉取士,通過考試可以是提**員素質
3,****由世家大閥轉移到**,加強了**集權,
10樓:ya寶
唐代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科舉制的設立使唐朝在詩歌領域登峰造極。還為朝廷選拔了武將。
長期以來成為中下層人民追求功名利碌的出路,但總的來說還是為國家提供了人才。
11樓:飛落繁花
加強了唐的**集權,鞏固了皇權。促進文化的發展,提高了**的文化水平。
12樓:吳軍輝
產生了了貞觀之治。使唐朝有了空前盛世
隋朝和唐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不同
13樓:南瓜蘋果
隋朝雖然隋煬帝創辦了科舉制,但當時只是設定了進士科,之前隋文帝以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只能說在隋朝科舉制只是出現了,真正的繁榮而是出現在唐朝。
在唐朝,唐太宗擴充了國學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武則天首次使用啦武舉選拔軍事人才,並設定了殿試確保了地方**不以親人選之,唐太宗設詩賦為進士科的主考內容,促進啦唐詩的繁榮和文化藝術的發展。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制度的積極影響
(1)政治方面: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任職。
(2)教育、社會風氣方面: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
(3)文學藝術方面: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
消極影響
後期的科舉制度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按照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朝的八股文體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這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段落組成,後四個段落中均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作八股文。
八股文的主題須代聖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導寫文章。清朝將聖人擴大到孔門**及朱熹等理學家在內的聖賢,並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語氣為樣式。乾隆以後,試帖詩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專案。
試帖詩與八股文一樣,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聯十六句,不過八股變為六股。
首聯如破題,次聯如承題,三聯如起講,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八聯如束股。而且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發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來用意本可能是要求用統一固定的格式寫,便於考官評分,以示「公平」。
隋朝和唐朝的科舉制度有什麼不同
科舉制隋朝建立,唐朝完善 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 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唐玄宗時期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為主武則天時,首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時,任用 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好評或者採納!謝謝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不要追問。另外提問,多了佔...
科舉制度對當代有何借鑑價值,科舉制度有何歷史影響
歷史價值 1 政治方面 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擁有才識的回讀書人有機 會進入各級 答任職。2 教育 社會風氣方面 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3 文學藝術方面 科舉制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大大有利於唐詩的繁榮。科舉制,又稱科舉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
科舉制度的影響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利弊?
科舉制度的利在於 有利於控制思想文化 科舉制度有利於教育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 科舉制度能夠打破階級桎梏 科舉制度對各國選拔人才具有借鑑意義。弊在於 科舉制度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科舉制度阻礙了科技和文藝的發展 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 科舉使學校成為科舉的附庸 科舉考試並非完全公平。科舉制度的利表現在如下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