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客家圍屋的龍南客家圍屋的代表

2021-03-04 05:35:26 字數 5934 閱讀 3587

1樓:手機使用者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建造於清嘉慶年間,已有180多年的歷史。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2023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2023年),歷時29年。因規模巨集大、儲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儲存最為完好、贛南現存500多座客家圍屋中面積規模最大的一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一處圍屋。

目前正在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指定參觀點。

關西新圍建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迄今有200多年歷史,是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費時二十九年、占地面積7700多平方公尺,與圍屋配套的附屬設施有10000多平方公尺。圍屋呈長方形,四角布有四個炮樓,外牆高10多公尺,壁厚1公尺。圍內曲徑通幽,軒廊飛簷,畫彩鎦金的精緻風格與圍外格調形成「外剛內柔」的景致。

整體建築五組排列,前後三進,共十四個天井,正中為祠堂,對稱分置十八廳,圍內通道貫穿各列建築,百餘間房屋布局科學、結構嚴謹,不僅具有安全防衛、防風、抗震、調節陰陽、冬暖夏涼等實用功能,而且承載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該縣目前歷史最長、儲存最好、建築高度最高、最為堅固防禦功能最齊的一座客家圍屋,其考研價值和觀光效果遠在其他圍屋之上,且當地還儲存著比較濃郁的客家風情。圍主取山海經中「妥先榮昌,燕翼貽謀」中「燕翼」二字為圍名,寄深謀遠慮、榮昌子孫的願望。

燕翼圍高大堅固、形式優美,共四層14.3 公尺,高度為贛南圍屋之冠,出眾的防禦功能也是燕翼圍的最鮮明特點。燕翼圍坐西南朝東北,面闊41.

5 公尺,進深31.8 公尺,占地面積1367平方公尺,平面呈長方形,對角四邊有守閣炮樓,是座四層樓高、層層環通的磚木結構方形圍屋。

燕翼圍可謂楊村的「村堡」。它立於楊村西北方向的高崗之上,俯瞰全村,監視橋頭,盡得當地險要。燕翼圍三面環河,大門正對案山,左右砂山屏立,東南方還有一口15 畝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舉行的劃龍舟活動遠近聞名。

始建於弘治辛酉年(2023年),為明代五品大員李清公所建,是龍南縣最大的客家圍。其狀為八卦圍,周長789公尺,面積68畝,牆厚0.6公尺,2層,按八卦演化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建有圍門,四周角落遍布有12個炮樓,圍內有圍中圍,圍屋建築規模巨集大,風格迥異,生活設施布局科學。

圍內主要建築布局以「一祠三廳」為核心。歷經507年的紀縉祖祠氣勢甚為恢巨集,堂內雕梁畫棟,鏤刻抖拱。大堂頂部清晰可見的歷史故事彩畫鑑證了其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悠久的人文歷史。

栗園圍不僅具有客家圍屋普遍具備的防禦功能,而且依風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強了生產、休閒、文教功能。橘瑞堂門前有魚塘面積6.6畝,體現了客家人一脈相承的勤生產、重文教、圖發展的人文特色。

它是客家圍屋中罕見的八卦型圍屋,恢巨集的建築規模和厚重的人文歷史使其成為贛南客家圍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楊村烏石圍 典型的前方後圓的圍屋,**電視台曾多次在此圍屋拍攝反映客家人生活的節目,現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到此觀光。 「客家酒堡」位於里仁鎮新里村漁仔潭,距縣城10公里。

漁仔潭現有李、黎兩姓農戶28戶,人口153人,是乙個依山傍水、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原生態古村落。漁仔潭圍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200年歷史,是由李姓先人種植澱坊(一種染布原料)發家致富後興建。圍屋南北長55公尺,東西寬45公尺,占地2475平方公尺,圍內建有三層結構民房,共有住房126間,另建有炮樓四座,圍牆四周佈滿槍眼,圍內曾常年儲藏可供居民3個月生活所需的糧食和公尺酒,是典型的防禦型客家圍屋。

從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圍內先後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進士功名,據說他們都是文采飛揚、喜好飲酒作賦的酒中豪客,備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漁仔潭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至今,家家戶戶都儲存釀酒的傳統風俗。依託漁仔潭優美的原生態環境和客家人熱情好客的飲酒文化,漁仔潭圍繞賞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題,建成了酒文化展覽、酒類品嚐、傳統釀造工藝演示、遊客服務、藝術創作五個功能區,通過發展客家公尺酒和農家樂產業,增加農民旅遊收入,打造成集品嚐、收藏、藝術創作展覽交易、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客家酒堡」,爭創客家圍屋收藏酒類品種的金氏世界紀錄之最。

酒堡建成後,通過以酒為媒、以酒會友,活化客家文化旅遊資源,提公升客家圍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漁仔潭建成中國客家圍屋的一顆璀璨明珠。 沙壩圍坐落在龍關公路旁,距龍南縣城12.5公里。

是龍南縣里仁鎮境內的一座小圍屋,結構嚴謹,造型美觀。由於圍屋四周無村舍屋場,更顯得鶴立雞群,引人注目。

此圍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均為李姓,圍屋始祖從裡仁粟園遷入。至今,已有14代。圍屋的規模較小,只能住十幾戶,100多人。

此圍正方形建築結構。圍屋四角有4座三層炮樓,居屋均為二層。縱橫約30公尺。

大門左側,用一間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樓。右側居屋3間,炮樓1間。左棟、右棟6間居屋,後棟5間。

屋中心,只有一間小廳廈。其餘皆為院落。

圍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門前濂江河。正是這樣,每年春水、洪水猛漲時,沙壩圍的老人、小孩、婦女,可在圍屋大門前的坪子裡坐著聊天看大水。而男人們守在河岸看濂江河裡是否有柴、竹、木淌下來。

據老人介紹:先前,他們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撿大水柴就足夠燒一年。同時,還可以撿到許多的木材,從中增添經濟收入。

圍大門的左側地勢低窪,建圍時因地制宜將左側一棟一層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側的地下室和防禦地道高約一層樓,正好與圍屋內坪及其他地面相平。地下室、牆上,佈滿槍眼,既做防衛用,又可做通風口,地下室也作為圍屋人的豬、牛欄,有利於圍屋的環境衛生。

建於清道光年間,當地百姓稱這座圍屋為石圍。其實,早在建造圍屋時,先祖已在大門的門楣上鑲嵌了一塊「龍光圍」正楷的圍名石牌。龍光圍全圍均為譚姓,由本地老屋子遷此,曾居19戶,124人,歷經9代。

古時建造圍屋,一般採用青磚或卵石,或泥磚或用「三合土」夯牆。採用條石建造圍屋的,在贛南也屬為數不多的一座。此圍位於龍南縣桃江鄉清源村境內的下左坑口,距縣城15公里,全是翻山越嶺的小路(現在縣城至清源均為水泥公路)。

若建造此圍採用青磚,靠人挑,投資大。左坑坑口,正好有一座石質優等的石山。譚德興就地取材,圍屋堅固而又投資較少,一舉兩得。

這一舉措,也是圍屋始祖高明的一著。

龍光圍坐西朝東,寬52.6公尺,深47.7公尺,圍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層樓高的炮樓,顯得特別的雄偉。

四周外牆,也即圍牆高10公尺,均用長1.6公尺,寬和高0.3公尺的長方形麻條石築成。

靠外牆房屋為三層,圍屋內,走馬廊與炮樓層層通。房屋倚外牆而建,共64間。圍屋開有一大門、一小門。

大門直對廳廈的**。大門寬2公尺,高3公尺,門頂為半月形。大門為三重門。

外層門頁厚10公分並釘鐵皮。內兩層為木門頁,還加有橫木槓,有扣環、槓槽,層層把關、極為牢靠。門楣上設有注水孔。

圍屋右側,有一小門,門寬1.2公尺,門高2.5公尺,門頁外包鐵皮。

圍內建有一門二進大廳廈一幢,分上廳和下廳,雕梁畫棟,建造工藝精湛。

圍屋旁,有兩條寬8公尺的碧溪,溪水從左坑分支流出,環繞圍屋左側的圍牆腳下和圍屋的正門前。像是護圍河。圍背是層疊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腳。

青山層疊、碧水多姿、梯田層層,龍光圍如若「世外桃源」。 位於楊村烏石村,又稱盤石圍,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迄今已有390多年歷史。圍屋前方後半圓形,在眾從風格迥異的客家圍屋當中,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特別珍貴。

烏石圍占地約4500平方公尺,圍屋正面長約60公尺,至後圍圓形底部約70公尺,圍牆高約8公尺,分2—3層樓。圍屋正面左右兩角對稱,建有高達15公尺的方形炮樓,炮樓的四面牆上分布許多槍眼和炮洞,圍屋堅固異常,具有較強的防禦能力。

圍屋共有3道門。大門設在圍屋正面的中間,大門兩邊分別立有乙隻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邊各刻有乙隻石獅,表示圍屋內曾是官宦之家。走進大門是三進三廳的大廳堂,這是圍內客家人活動的公共場所。

大廳兩側是由6間兩層房屋組成的6個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間偏房和3個寬敞的大廳組成的蔚為壯觀的方形建築體,這是烏石圍的核心建築。環抱著方形大廳群體建築的是62間房屋構成的半圓形外圍屋,朝大廳內的二樓用木板做成走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應,而朝外的牆上則從上至下分布著許多深邃幽暗的槍眼和炮洞,與圍屋前面兩邊的炮樓一起,形成抵禦外敵入侵的火力網。

在烏石圍後半圓左側設定有一口水井,供圍內生活之用。三百多年來,清澈涼爽的井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圍屋裡的客家子孫,人們至今仍然是飲用這口古井裡的水。

烏石圍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圍屋內到處有雕琢精美的裝飾物,有色澤艷麗的廊圖壁畫,顯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築工藝,漾溢著濃郁的客家文化韻味。

龍南客家圍屋的介紹

2樓:大姨媽°pcr晟

龍南縣有包括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西新圍、燕翼圍在內的376座圍屋,佔贛南現存客家圍屋的70%以上,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特別、儲存之完好均為全國之最。2023年10月,龍南縣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授予「擁有客家圍屋最多的縣」榮譽稱號。2023年龍南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圍屋之鄉」稱號。

龍南客家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之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它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築藝術,不僅被建築學家譽為民俗建築史上的奇蹟,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更使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藝術家及眾多的遊客為之陶醉。

贛南客家的圍屋有何特點?

3樓:易書科技

贛南位於江西省贛江的上游,境內崇山峻嶺遍布,東面與閩西地區相交,南面與粵東、粵北接境,西面與湘東南為鄰,北面是江西本省的贛中地區。贛南、閩西、粵東相互毗鄰,雖然分屬於不同的省份管轄,但卻是地緣相通,史緣相承,人文相同。這裡是客家人聚居的大本營,客家人數很多,除閩西、粵東外,在贛南現生活著740多萬人口,都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

客家人構築的圍屋,傳承於漢代的塢堡,堪稱是中國建築史上的活化石。在歷史上,圍屋曾遍布贛南各地。目前所能見到的圍屋,都集中分布在贛南與廣東相毗鄰的一些縣份,即龍南、定南、全南三縣的全境,信豐、安遠兩縣的南部以及尋烏縣的個別地方。

鄰近江西省境的廣東省一部分縣市,也有圍屋的分布。

目前,贛南共儲存有圍屋600座左右,其中龍南縣的數量最多,佔了將近一半,有300來座。在該縣九連山麓的武當小盆地之中,至今仍儲存有珠園圍、田心圍、永安圍、崗下圍等共計13座圍屋。中國古代史籍中描述的「塢堡林立」的場景,似乎在這裡得到了再現。

東漢時期,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我國建築歷史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建築型別——塢堡。塢堡是封建割據的產物,塢主是雄踞一方的豪強地主,他們所營建的占地面積大、外牆高聳、四角建有碉樓的塢堡,是一種防禦功能較強,又可供乙個封建大家族起居之需的家堡合一的建築。

發展至兩晉南北朝時期,塢堡這種建築已在中原廣大地區盛行,而恰恰又是在這一時期,中原發生了外族入侵的長期戰亂,於是,中原地區的漢人不得不開始了大規模的南遷。在舉族南遷的過程中,他們把中原的傳統文化帶到了南方,同時也把構築塢堡的建築技藝帶到了南方,並且帶到了贛南。宋代以後,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日臻完善,**集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而塢堡這種封建割據勢力的伴生物,也就逐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但是,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區,情況卻是有所不同。一是由於山高皇帝遠,**政權鞭長莫及;二是因為客家人對傳統建築文化有著頑強的承繼性;三是客家人生活的山區戰亂較多,客觀上需要這種建築的存在。所以,塢堡這一建築形式便在客家人聚居的地區得以儲存下來,而且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成為我們今日所能見到的贛南客家圍屋。

客家人居住的圍屋贛南的客家圍屋,具有十分鮮明的建築特色和文化內涵。圍屋空問體量碩大,平面布局以方形為主,四角也都建有帶槍眼的碉樓,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一座圍屋內的居民,不管人口多少,哪怕多達數百人,亦必定是同姓、同宗,而且還是同乙個開基祖的直系血緣後代。

贛南這種如同壁壘式的客家圍屋,無論是其建築外觀,還是其文化內涵,都與兩千年前的漢代塢堡一脈相承,的確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活化石。

安遠縣鎮崗鄉的東生圍,現居住有400多人,是贛南住人最多的一座圍屋。東生圍的平面近似於正方形,長邊87公尺,短邊65公尺,沿圍屋周邊開挖有2公尺多寬的壕溝,圍屋高三層,四角設有碉樓。儘管它外觀壁壘森嚴,但是內部的主要功能,仍然與任何一座圍屋一樣,都是為了滿足乙個父系人家的生活需要。

東生圍內闢有300多問用房,每乙個小家庭部分配有從一樓到三樓的各一間用房,成為乙個單元。每個小家庭的生活相對獨立,一樓是廚房和客廳,二樓是住房,三樓通常用作儲存糧食;圍屋的**是帶有大廳的祠堂,重大的公共活動如祭祖、宴請、聚會都在此進行。祠堂兩邊的空地上還建有豬圈、雞舍等雜間。

乙個大家庭的吃喝拉撒、待客會友、婚娶慶典,都在圍屋之內進行。

客家人一直保持著聚族而居的遠古習俗,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父系大家庭,少者數十人,多者上百人甚至是數百人,他們在宗族力量的凝聚力下,共同生活、共同勞作、歡聚一堂。而那些規模大小不等的一座座圍屋,就是這乙個個父系大家庭安居樂業的家。

但是經歷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宗法制的大家族已難以存在,至此,圍屋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開始走向消亡。

賀州客家圍屋怎麼樣,賀州風土人情

圍屋建於清乾隆末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三十多畝,分南 北兩座,相距三百公尺,呈崎角之勢。整座圍屋建築為方形對稱結構,四周有三公尺高牆與外界相隔,是典型的客家建築文化藝術結晶,素有江南 紫禁城 之美稱。賀州圍屋在防禦方面,除了走廊轉彎處設有72只槍眼,還在大門口設立觀察口,大門右下角的洞...

客家苦筍煲的做法,客家苦筍煲怎麼做好吃,客家

食材主料 苦筍500g 排骨250g 鹹酸菜150g輔料鹽 適量雞粉 適量清水 適量步驟 1.排骨浸泡於清水中,半個小時後撈出。ps 期間要多次換水 2.鹹酸菜斜刀切薄片待用。3.苦筍切段 4.排骨飛水後過冷河,撈出入鍋,注入適量清水慢火煮出高湯。5.依次放入苦筍和酸菜煮開猛火煮沸 6.再慢火煮20...

客家人居住的範圍,客家人住什麼?

粵東客家民居建築主要有圍樓 走馬樓 五鳳樓 四點金 殿堂式 圍龍屋 和中西混合式。其中以圍龍屋為最多,並最具 客 味。1 圍樓 即前述土樓,多見於閩粵贛山區 饒平縣北部山區。在梅縣松源鎮 大埔縣毗鄰福建的和村 埔北英歌山和蕉嶺石寨等地亦可見這種民居。2 走馬樓 此類形式的客家民居建築多見於閩粵贛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