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管理文獻,怎樣高效地管理自己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2025-03-21 17:30:14 字數 1678 閱讀 1343

怎樣高效地管理自己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1樓:蛋蛋的柔弱

我覺得對於許多人來說,產生文獻管理需求的時候都是手裡已經有大量的文獻儲備了(多數以pdf格式居多)。在收集、積累文獻一開始,沒有意識到管理文獻的需求,也就說沒有頂層設計,文獻儲存不科學、雜亂無章,檢索困難,利用困難。

許多現有的文獻管理工具(軟體)都有外部文獻(或者文摘)匯入模組,但是大多數只能做到匯入和分類儲存,不能很好的提取文獻(特別是pdf文獻)後設資料。也就是說,文獻即使匯入了,在軟體內也很難實現高效的檢索。這是目前此類軟體共有的軟肋(這個問題牽涉的技術很多:

有的軟體廠商選擇直接與學術出版商合作,拉取出版商的資料庫後臺補全文獻的後設資料;也有的廠商試圖通過文摘資料庫,例如生物醫學領域的pubmed、biosis、web of science、embase等等,補全文獻資訊(最常見!);也有的技術實力比較強的,直接識別、抽取文獻全文中的資料,也就是標題、作者、單位、關鍵詞、**、參考文獻等等資訊)

文獻管理的目的是為了高效的利用。我見過一些小夥伴即使沒有使用文獻管理軟體,文獻的本地儲存也做得「井井有條」——為啥子要打引號呢?因為我覺得他們實際是在追求形式上的滿足感:

資料夾套資料夾,一層又一層,數量夠多時,花在思考「該把這篇文獻扔在哪呢?」比閱讀文獻的時間還長。而且,對於涉及話題較多,維度多,資訊量大的文獻咋辦?

你很難把它限定在某乙個子類下邊——一維的、線性的資料夾式儲存會直接限制一篇文獻能給你帶來的價值,因為你在分類的時候就已經下意識的把它切割、打磨,以便塞到你的分類體系中了。如何儘可能完全地榨取一篇文獻的價值才是文獻管理的最終目的。

2樓:匿名使用者

文獻綜述的寫法與格式。

一、何謂文獻綜述?文獻綜述是對某一學科、專業或專題的大量文獻進行整理篩癬分析研究和綜合提煉而成的一種學術**,是高度濃縮的文獻產品。根據其涉及的內容範圍不同,綜述可分為綜合性綜述和專題性綜述兩種型別。所謂。

3樓:長春北方化工灌裝裝置股份****

管理上,其實直接用 windows 資源管理器就足夠了,只要設定好目錄的層次,我一般習慣在dropbox裡搞個 bibliography 資料夾裡面存近期工作所用文獻,再乙個library資料夾,裡面分類儲存各種資料,用的時候拖到 jabref 裡,軟體會根據設定將文獻整理至bibliography資料夾。(操作見下文)

軟體的話,如果願意學用tex的話,最方便的還是 :

dropbox + jabref + google scholar + texlive + sublime text 3 + latextools(sublime text 3 的外掛程式)

曾經用過vim emacs...果斷還是sublime最合胃口。它的latextools外掛程式感覺跟vim的latex外掛程式各有優劣。

jabref 別看土,設定好了效率超高,文獻庫只不過是乙個格式化的bib檔案,超級輕量級,上百條記錄僅僅幾十kb,放在針對相應的工作放在bibliography下用dropbox 同步一下就好。用的時候只需要 新增新條目->複製google scholar 的 bibtex 的資訊。

對pdf等的管理也是很好的,拖動 pdf 到條目上可以很完美的自動完成 pdf 的剪下/複製、移動、重新命名。

配合 sublime 的引用,直接可以不用開啟 jabref 就能在 tex 裡呼叫,因為jabref把資訊存到*.bib裡,檢索詞檔案就好,比如我在latex文件中輸入。

如何高效地管理郵件,如何管理電子郵件

1.既然郵件很多,那首先想到的就是對郵件進行分類。分類是管理的最好辦法。在outlook郵箱的收件箱,我們可以建立很多子目錄,來儲存不同性質或者重要的郵件。但是也不能手動去管理那麼多郵件,這時,我們就可以建立一些規則來,幫忙自動管理郵件 2.首先要在收件箱下建立乙個子目錄,來儲存乙個郵件的分類,子目...

怎樣管理時間,如何管理時間,提高效率?

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的總裁 查理斯書阿普 去會見效率專家艾維利 維利說 可以給她乙個方法 至少讓他的公司業績 提公升50 蘇阿普就拿著這個方法 回去試用了幾個星期以後 就愛為立即取了 一張2.5萬美元的支票 五年以後 這家名不見經傳的鋼鐵公司 管理時間的3原則 能不能取消它?能不能與別的工作合併?能不...

如何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體系,如何建立高效的管理體系

有效來管理的十五個模組 1 優秀的自管理團隊bai。2 科學的戰略du決策。3 完善的企業 zhi制度。4 合理的薪dao酬制度。5 有效的激勵機制。6 有效的溝通機制。7 和諧的組織氣氛。8 詳細的工作計畫。9 健全的培訓體制。10 5s管理。11 學習型組織。12 創新型組織。13 風險管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