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coffce花語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盤盂:盛物之器,圓者為盤,方者為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翻譯:孔子到東方遊歷,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過去)問他們在辯什麼。
乙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乙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乙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麼大。等到中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的(看起來)
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乙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快,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進入了澡塘,這不就是越近。
感覺)越熱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也無法決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話孔子說:「誰說你懂得很多啊?」
感:孔子確實不愧為聖人: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
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難做到他這樣,遇到以上這樣的情況,也多半是顧左右而言他,以掩飾自己的無知。聖人的風采的確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和佩服!
2樓:家中美食博主
孔子在衛國遇到兩個小孩在爭辯早晨和中午時候太陽的大小,兩個人說的都有道理,孔子感嘆後生可畏。
《兩小兒辯日》中誰的觀點對?科學解釋
3樓:有君容小潔
兩小兒辯日》中,兩小兒的觀點都不對。
關於太陽離人在不同時間的遠近和氣溫問題,科學的解釋是這樣: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太陽在早晨和中午與人的距離的確有一些變化,但微乎其微,憑肉眼難以覺察。這種情況對於氣溫的影響也是微不足道的。
第乙個小孩用面積大小相比,帶有直觀性,似乎是有理的。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似乎也是有理的。但他們的認識畢竟都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只能各執已見而不能獲得正確的答案。
兩個小孩為什麼觀點不同,那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乙個從視覺出發,用「如車蓋」和「如盤盂」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形狀的大小;另乙個從觸覺出發,用「如探湯」的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太陽在中午時的灼熱。由於中午的照射角大,地球表面獲得的熱能多,因而氣溫高;早晨照射角小,因而氣溫低。
至於太陽「早晨大,中午小」,則完全是人視覺上的錯覺,由於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覺得太陽大一些,而中午則有廣闊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陽的背景,看起來就覺得它小一點了。
從故事本身看,兩小兒敢於**艱深問題,不管多麼幼稚和膚淺,卻反映了古人渴望認識自然現象的強烈願望,這種探求精神是值得讚許的。孔子作為大學問家,也不能通曉各科知識,況且當時人類認識自然現象的水平還很低。孔子「不能決」承認自己無知,這種態度是對的,不該受到譏諷。
兩小兒辯日翻譯簡便,兩小兒辯日 翻譯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 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 孰為汝多知乎?翻譯 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
兩小兒辯日的解釋,兩小兒辯日的意思
兩小兒辯日 一文選自 列子 湯問 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著。文章通過兩小兒辯日使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說明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 強不知以為知 而是本著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從而體現孔子謙虛謹慎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中心思想。一 知之為...
《兩小兒辯日》譯文,《兩小兒辯日》原文和翻譯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 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 孰為汝多知乎?翻譯 孔子向東遊歷,見到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