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話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古人說話是用文言文的嗎?為什麼?

2021-05-28 06:44:01 字數 5432 閱讀 6293

1樓:咩咩愛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2樓:小黑娃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3樓:作業幫

古人說話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白話文。古人寫文章用文言文,宋朝以後寫**戲曲等也用白話文。他們交流說話時,用那個時代的口語。

我們看到某些史料記載的古人的對話很「文」,實際上是記載者本人將內容文言化了。人們知道《論語》是孔子的語錄,但孔子的原話肯定有出入。嚴格說來,從有文字之後,就有了「文言」,原因是古代的書寫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記錄文字時盡量減去可有可無的字,語法上則遵從上古的口語法則,才逐漸形成文言。

4樓:愛追劇的

代人日常說話一般是白話文.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乙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乙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5樓:如果有幸會面

文言的出現,使中國語言從此走上了文言與口語並列的「雙軌制」。即便是當今不用文言文,但文章的語言仍然與口語存在差別,例如領導做報告就與他平常說話不一樣。他們是不可能說文言的,因為文言是寫作語言,用在筆頭,不用在口頭上。

而且只有讀書人學習以後才能掌握,一般老百姓不可能滿嘴之乎者也,他們不會!至於讀書人嘛,肯定說的也是白話,但是文言寫多了,難免有些詞彙、句子從嘴裡蹦出來。於是,讀書人的口語中可能會夾雜一些之乎者也。

這也很正常,就像你現在碰見個文化人,會感覺他說話文縐縐的一樣。

6樓:c2百賬號

至多明清時期古人日常交談用白話文,但也非現在的白話.還是有點文言風的,至於更早已不可考,因為有許多字的讀音在古代與近代都是有很大差異的,不信就去聽保留了部分古漢語發音的客家話,能聽懂算你牛.再說古代也沒有白話文這個概念.

這就像西方的拉丁語一樣,在古代拉丁語在西方式通用語言,書面語言,儘管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容易理解的語言,

7樓:一夜十三郎

但那時日常之用.拉丁語限於文人及有地位的人使用.但是,在更古老的年代--古羅馬的拉丁地區(這也是拉丁語的由來,雖然後來拉丁語限於書面語,而且只有讀書人學習以後才能掌握,一般老百姓不可能滿嘴之乎者也,他們不會!

至於讀書人嘛,肯定說的也是白話

8樓:大長腿黑呀

中國的語言是通過不斷完善發展而形成的,越是早期,因為詞語量稀少,所以語言的概括率就越高.例子:比如詩經,這其實是古代西周至春秋時期的民歌集,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發現,裡面的文字很簡短.

這就是當時普通民眾所用的語言,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文言文.後來通過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語言逐漸完善,到宋代,普通民眾說的語言,已經很接近現代語言了,可以稱之為古白話文.而到了明代以後,人們所說的語言幾乎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區別,唯一區別就是新名詞要比現代要少許多.

比如計算機,在古代肯定不會有這樣的名詞.

古人說話是用文言文的嗎?為什麼?

9樓:周公後

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語」和「文」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語」,指口語,說話當然只有用口語了;「文」是指用文字記錄的書面語了,寫文章才用文言文。

五四時期,隨著白話文的出現,人們就把學習用中國傳統書面語(文言)寫作的文章的課程叫「國文」,而把學習用白話寫作的記錄口語的文章的課程稱為「國語」。現在的「語文」這門課程中,有文言,有白話,所以稱為「語文」課。

順便說一下,因為口語變化太快,白話文可以方便一時的活人,但對於傳播文化是非常不利的(你現在去讀文革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流行術語太多,你現在讀就非常困難),所以,古聖先賢用一套脫離口語的工具——文言來記錄,只需要人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門學習就可以掌握,所以,文言是一套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來傳播文明的好工具,可惜,現在都被無知的後人給糟蹋了。

10樓:咩咩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11樓:劍信

文言文是書面語言,日常生活用的是白話文!

12樓:子衿

古代使用的一般都是文言文,也像我們現在一樣,有口頭語和書面語之分,書面語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文言文」,而口頭語跟我們傳統意識中的「文言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13樓:三鬥蔥

當然不是啦。貧民老百姓**學過文言文啊。都跟我們現在差不多,各地區 的方言啊,世俗俚語啊。

文言文一般都是那些讀書人寫文章或者官場之類的正式時候才用。就是讀書人,也不是經常子乎者也的說話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大部分古人說話應該是正常的表達

一些讀過書的人才會用文言文說話,顯示自己的學問。

酸秀才這個詞應該就是說當時讀過書的秀才說話用文言文酸溜溜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啊,文言文是他們的官方語言

古代人平時說話都是文言文嗎,還是白話文

16樓:假蘇更生

白話文.但是,不是現在的白話文.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白話文不同.像《水滸傳》是用當時的白話文寫的.雖然與現在的白話文不同,但也是白話文.

古人說話也是用文言文嗎

17樓:一灘新約

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用口

頭語言。

相關介紹:

書面語指人們在書寫和閱讀文章時所使用的語言。它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是在文字產生之後才出現的。並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書面語,因此也只有識字的人才認識書面語。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擴充套件資料

據考察,古代中文(古文、文言文)與口語(白話)的差別是相當大的。這自有它的歷史背景。近代的白話文運動令口語式的寫作得以普及。

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形式。古代人民的口頭語言,現在在部分方言中有遺留,我們常說的古代漢語指書面語言。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

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18樓:咩咩歷史

這麼直白的聖旨,出自明太祖朱元璋

19樓:睿禮鄭豫

古人先秦用文言,唐代以後用白話文,白話文在唐代形成。所謂白話文,就如同今天簡體字,官方有官話,繁瑣難懂,民間發明了白話,簡單明瞭,當然在文采上,被**認為是低俗的,沒文化的。白話文的出現以傳奇為標誌,看看唐代的柳毅傳,它已經沒有詩詞押韻了。

文言在清滅亡以前一直都在官方流行,奏摺中題奏中,布告中,有嚴格的文言格式。**私下裡當然也用白話文交流了。文言文在社會的發展中,越來越不適應快節奏,所以故作高深迂腐不化的學究才用,人民群眾是肯定不用了。

現代的白話文和古代的白話文略微有所不同,明清**四大名著就是古代白話文的,看起來還有不少文言詞彙。而今天的白話文,就是普通話,文言詞彙最少了。

我記得就這些。具體有出入,樓主可以看王力的著作,那裡說的準。普通話在唐代就形成,這是無疑問的,而且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所謂清代形成普通話,那是發展,不是最初。

20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說的是文言文,還記得史記上的記的陳勝說的那句話嗎?「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裡是引用陳勝做平民時的原話。

越是古老的時候平民說的話越是難懂,《木蘭辭》是南北朝時期的民歌,《三國》和《水滸》就是明時的白話文,就跟現在的語言差不多了。

其實,現在所說的文言文,是遠古時期人們說話,成文當然與口語稍有不同,但差別應該不大。後來,在文章中沿用下來,而口語變化較大。到唐宋時代,文言與白話的差別就比較大了。

後來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就用了當時的白話。白話文的普遍使用是在近現代。

其實現在還有一此地方方言中殘留古人說話的影子,以廈門話為例,「吃了沒有?」,廈門話只說「食未?」。

「有沒有?」只需說「有無?」如果問得詳細些:

「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廈門話則說「到底有抑無?」

21樓:胡說大本營

從【三國演義】、【水滸】、【三言二拍】、【紅樓夢】等等書籍看來,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

書面用文言文。

不過,古人的白話文與現在人的口語區別較大,但是能夠聽得懂。

22樓:小嘉琪

1 語言有社會屬性,它是人與人交流的符號系統,文言文是那一時代的產物,古人說文言文,就如我們現在說現代漢語一樣,是約定俗成的,不會覺得拗口。它的好處,當然是作為交際的工具。不論古今中外,語言都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2 古人說話當然是用文言文了,直到五四運動以後,提倡白話文,以至於今天我們流行用白話文進行交際。

3 五四運動時期,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

23樓:都城羊谷芹

書面語都會有口語的基礎,文言文一般認為是上古的口語,其形成和固定在西周,到了漢代就已經和口語有了明顯的距離了,但是作為標準的書面語一直沿用到近代。

24樓:匿名使用者

白話文是文言文進化版,可以認為是類人猿進化**類的過程,再加上古代生產力底下,讀書寫字的紙、筆不像今天如此普及,因此寫字當然要越少越好。

古人寫字用文言文,那他們交流時,說話時用白話文還是其它什麼的?

25樓:文以立仁

古人寫字用文言文,他們交流說話時用那個時代的口語。(「古人」的概念太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口語)我們看到某些史料記載的古人的對話很「文」,實際上是記載者本人將內容文言化了。人們知道《論語》是孔子的語錄,但孔子的原話肯定有出入。

嚴格說來,從有文字之後,就有了「文言」,原因是古代的書寫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記錄文字時盡量減去可有可無的字,語法上則遵從上古的口語法則,才逐漸形成文言。文言的出現,使中國語言從此走上了文言與口語並列的「雙軌制」。即便是當今不用文言文,但文章的語言仍然與口語存在差別,例如領導做報告就與他平常說話不一樣。‍

形容古人勤奮的文言文,描述古人勤學的文言文有什麼?

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無 以至千里。愛因斯坦 讀書破萬捲。韓愈 不知則問。董仲舒 不積跬步,無以成江海,朽木不折,荒於嬉,往往比解決乙個問題更重要。杜甫 讀一本好書,金石可鏤。荀況 鍥而舍之,下筆如有神 不積小流,不能則學。荀況 提出乙個問題 鍥而不捨業精於勤 很jer勤奮,真的我r你先嗎 描述 ...

紅樓夢文言文版,《紅樓夢》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

紅樓夢 是白話文還是文言文?紅樓夢 是文言文。紅樓夢 夾雜了古典的詩詞歌賦一類的文體,年輕的朋友剛接觸,會覺得有隔閡。我曾推薦大一的學生讀 紅樓夢 學生是認真的,回去就讀,下一堂課就問我,老師,你可不可以介紹一本白話本的 紅樓夢 紅樓夢解析 紅樓夢 裡很多詩詞,都有暗喻,很像我們在廟裡抽的籤。現在年...

為什麼古代人說話時是白話,寫文章時是文言文

大家是否還記得,初中 高中時,那些文言文.每次上語文課,看到這些蠻穩定 之乎者也 總是有種緊繃的蛋疼感覺,有時候煒娘君在想,古人是不是開口閉口都是那種蛋疼的文言文?例如情話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嗯.還蠻有感覺。所謂文言,是先秦時期,中國人語言系統正在發展時期的語言。當時的人們說話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