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語的看法,說說自己對《論語》的看法

2021-03-27 04:27:07 字數 3808 閱讀 6905

1樓:匿名使用者

一.請談談你學習《<論語

說說自己對《論語》的看法

2樓:發噶

《論語》一書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道德觀念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思想的

專主要屬材料。漢代以來,成為讀書人的必讀儒家經典。經南宋朱熹註解並列入《四書以後,《論語》更一直成為科舉考試最重要的科教書,歷史讀書人無不受其影響。

因此可以說,《論語》是中國修身治國的珍貴文獻。

求推薦。關於對《論語》的看法 見解 的書

3樓:真英魂修羅

《論語》一書,註釋、詮釋、見解、看法……等等等等,歷代均有,汗牛充棟、不可勝數,現今可見不下百種。個人推薦楊樹達先生著《論語疏證》。

4樓:江水山中流

對《論語》最有名的注書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中的《論語集注》十卷,在明朝以後,《四書章句集注》被指定為考試教材,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因為它有名,所以對其指責也多,最著名的說法是「六經注我」而非「我注六經」,意思是用「六經」裡的話來解釋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回到原典,去解釋原書的意思。後代的很多觀念都是受了朱熹的影響,一些流傳很廣的所謂儒家觀點,其實完全不是孔子本意,如「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所以在研讀《論語》的時候,我刻意避開了這部書。

我看得最仔細的是傅佩榮的《細說論語》。這本書把《論語》裡面的話一句一句的翻譯出來,然後加上解釋,很全面、嚴謹。傅佩榮在美國耶魯大學接受西方哲學教育,他的研究以認識深度見長,很多觀點發人深省。

但也有一些強求的地方,比如「六十而耳順」,他認為「耳」是衍生出來的字,應該是「六十而順」,順五十所知的天命;再比如他解釋「克己復禮」,把「克」解釋成「能夠」的意思,「克」自然有「能夠」的意思,比如克勤克儉,意思是能勤能儉,但當「能夠」講時,「克」後面一般跟形容詞或動詞,不會跟名詞,不能說「能夠樹」、「能夠桌子」,只能說「能夠勤奮」、「能夠運動」,能看出他的古文功底似乎有點欠缺。我還看過他寫的《細說孔子》,聽過他講的《問道孔子》、《跟孔門**學知慧》等講座,收穫很大。

第二本書是毛子水的《論語註譯》。毛子水是台灣著名教授,2023年生,2023年去世,人稱「五四時代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的註釋體現了深厚的功力,引證很多;在翻譯上也多有獨到之處,讀之很受啟發。他的觀點大部分在「今注」裡面體現,有時候把自己的學術觀點也寫了進去,比如對那些繁文縟節的「禮」,認為不是專門研究禮制的學者可以不必費時去研究。

所以這本書不僅是譯註,而且還有導師的作用。

第三本書是《論語譯註》,作者楊伯峻。楊伯峻是公認的國學大家,他出生書香門第,幼年在祖父、父親指導下讀《左傳》,後隨叔楊樹達(著名的語言文學家)學習,後拜在黃侃先生門下,曾經在蘭州大學任過教,可惜我上學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楊伯峻的解釋顯示了他雄厚的古文功底,其對古籍的引用之博、對古代風俗的研究之深,讓人嘆為觀止。

這本書是所有研究《論語》的人都不能忽略的一本書。它的「譯」,非常通俗易懂,而「注」又深刻精到,初學者、研究者都能從中受益。只可惜這本書只有「譯註」沒有解釋,讀之不怎麼過癮。

第四本書是《論語今讀》,作者是著名的美學家李澤厚。李澤厚的《今讀》是他個人對《論語》的解讀,他的美學家身份決定了他對《論語》解讀的獨到,他更側重於美學和藝術,書中談到了很多藝術觀點,是我前所未聞的。他的譯文多參考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在「注」和「譯」的方面沒有太多的創新,精華在「記」的部分。

第五本書是《論語高階解讀》,是台灣通行的國學讀本,台灣國學教師的必讀手冊。因為是高階解讀,所以它沒有按《論語》的體例進行逐句的解釋,而是把《論語》的思想分成幾個大類,如德行類、言語類、政事類、文學類等等,把《論語》中相關的內容集合起來,進行綜合闡釋,這樣當然不全面,但重點突出。在每條《論語》解釋後面都有一條「析論」,裡面擴充套件了很多知識,像《孟子》、《史記》、《後漢書》等等,讀之對《論語》的理解更加條理化。

第六本書是北京大學教授李零先生的《喪家狗:我讀論語》。李零是一位教授,這本書是他講課的教材,儘管學術性很強,但大量運用口語,所以讀起來也比較輕鬆。

內容很豐富,見解也很深入,講得也很明白,唯一缺點是他沒有對《論語》進行完整準確地注和譯,所以有很多缺漏的地方。這本書的名字叫《喪家狗》,很有意思。「喪家狗」是《史記》裡記載的對孔子的形容,但李零先生把它擴充套件了一下,認為「任何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人都是喪家狗。

」不過我個人認為,孔子確實懷抱理想,但在現實中不是找不找精神家園,而是找不到施展才華的舞台。他是乙個有精神家園的人,而且為後人創造了乙個美妙的精神家園,讓後人一遍一遍的瀏覽、觀賞,回味無窮。

第七本書是李里的《論語講義》。李里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愛好國學,平時著布鞋長衫,被稱為「長衫先生」,初中文憑卻成了倍受歡迎的大學老師,曾提著十塊臘肉去求教國學大師季羨林並結為忘年交……但這些是在我讀過他的書之後才知道的。他的解讀比較淺顯、生動,我受了不少啟發。

因為是講義,讀之也輕鬆。

第八本是南懷謹的《論語別裁》。南老在國學和佛學方面的造詣極高,知識又特別豐富,他的書,包括《老子他說》等都一樣,古代的典故很多,但有點題。這些書大部分是他的學生聽課記錄整理而成,讀之輕鬆,但太白話,有點囉嗦。

南老的觀點在台灣影響很大,幾本台灣作者的書裡都有他的觀點的影子。

有意思的是,《論語》的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翻譯,中學課本上譯為「學習然後經常複習,不是很高興的事嗎?」我翻的所有書都沒有這樣的解釋,共同的解釋是:「學習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應用到實踐,不是很高興的事嗎?

」我在山大小學期講《論語》的時候,曾經問過山大的學生,他們也認為是「學習然後經常複習」,因為他們的教材就是這樣寫的,不這樣答就會被判錯。我問:「誰課後經常複習而感到快樂的請舉手!

」——沒有人。可見教材的力量是多麼的巨大,也可見我們對論語的誤解有多麼的多。

我還參考過一本很「不上講究」的註釋《論語》的書,是藍天出版社的「國學今讀大書院」中的《論語》,封面上赫然寫著「孔丘原著」。《論語》是孔子的**及再傳**編的,內容是孔子及其**的語錄,所以說「孔丘原著」是個大笑話。且稍有國學常識的人都知道,古人尊稱別人時,一定不能直呼其名,即使《論語》真是孔子「著」的,那也應該寫「孔子著」,或「仲尼著」,而絕不可能是「孔丘著」。

但儘管「孔丘原著」滑了天下之大稽,但書中的內容卻很有啟發,慢慢地竟成了重要參考書。開卷有益,只要是聖賢書,真是開卷有益啊!

有點長 您自個兒看哈

請結合所學,談談你對論語的認識和看法

5樓:百利天下出國考試

從《論語》中較為經典的孔子言語,不難發現,孔子的思想學說,不僅是值得我們了解和研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與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很多共同、相通之處。

今天我們研究和學習孔子思想,應當認識到,孔子學說的很大一部分仍然能夠指導當代人的思想認識、為人處世,但在某些封建社會特有的禮教上,也有其歷史侷限性,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論語對仁義禮信的理解和看法

6樓:21世紀第一聖人

《論語》中關於這幾個問題的論述很多,特別是仁的問題,對於不同的人和事,孔子認為可以有不同的標準和要求。但是,孔子認為仁並非遙不可及或者高不可攀,所以他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至於義的方面,我覺得孔子「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句話最能說明問題,這句話中雖然沒有提到義這個字,但其內涵就是義。

而對於禮的問題,孔子對其子孔鯉所說的」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最具代表性。

信的問題,咱們來看看孔子與子貢的一段對話。子貢問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去兵」。

子貢又問「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由此可見,孔子對於信的重視程度。

說說你對小學生背誦論語的看法,小學生讀論語的好處

個人覺得論語很有意思 但是小學生的話現在也無法體會啦只能死讀硬背 不過多年後他們真正學習論語的時候發現很順口應該也挺好的 小學生讀論語的好處 首先,我把論語已經背下來了。俗話說得好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是很有用的。聯合國總部還掛著子夏說的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可見論語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了。如...

如何看待《論語》?你對《論語》有何看法?

我覺得論語主要就是講只想把他的學生培養的像君子一樣講誠信 吃苦耐勞 孝敬家人的人。你對 論語 有何看法?對論語的認識和看法如下 認識 在閱讀 論語 過程中產生的歧義,有的是緣於對孔子其人其學的評價而起。按字面上直觀的理解,似乎是孔子對普通民眾的輕忽與簡慢,將民眾僅僅視為可供驅使的物件,反對開發民智,...

對論語中仁義禮信的理解和看法,對論語中的仁,義,禮,信的理解和看法

仁 就是愛人 也就是說 孔子強調愛護他人 義 就是真誠待人 禮是指 禮樂制度 就是每乙個人做事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貴族要符合貴族的身份 信 是指誠信 滿意請採納 對論語中的 仁,義,禮,信 的理解和看法 仁 就是愛人 也就是說 孔子強調愛護他人 義 就是真誠待人 禮是指 禮樂制度 就是每乙個人做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