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境界道理境界功利境界還有那個誰知道

2021-03-04 09:01:30 字數 5754 閱讀 8762

1樓:野佬

人生三境界

:自然來境界。即物質屬性

自所決定的機能運轉狀態。

功利境界。基本境況所必需的慾望。

道德境界。同情心是最基本的深植於人類精神深處的感情表現,人之初,性本善。萬物並

無差別,當你真正切身體會到寬恕與愛萬物時,就是道德境界。

其實還有:

天地境界。猶如鯤鵬展翅九天,對宇宙萬物有形的無形的充分明朗以及對人生基本境況的

面面俱到的體驗,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舉事例說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例如吃飯睡覺。

二、功利境界,多了一些算計、規則,就像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乙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並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於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

三、道德境界,加上了許多道德要求,如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孔子創立儒家思想。

人們從一定的道德觀念出發,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形成的覺悟。它標誌著人們的覺悟程度和精神情操所達到的界限。

四、天地境界是人生的一種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例如道家和道教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

拓展資料:

馮友蘭認為人生方面表現為四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四種境界是乙個從低階向高階的發展過程,境界高低完全取決於覺解程度的深淺,標誌著人格完善的程度。他認為乙個有道德的人,還不是乙個理想的人,還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

這個境界馮友蘭稱之為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馮友蘭境界說的真正用意之所在,也是其哲學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哲學觀的依據。

3樓:姐的國度

自然就是活著,有吃有喝就可以

公理就是要吃好的喝好的

道德就是不僅自己要吃

還希望別人可以吃到

天地就是全部人都吃,自己吃不吃無所謂了

4樓:貓之幽霊

這個是乙個國內的哲學家把人分的四種境界,殺人犯**犯之類的屬於自然境界,一般的比車比房比工資的屬於公利境界,孔孟之類的聖人屬於道德境界,無為則無不為屬於天地境界也就是老子。

馮友蘭把人生分為四種境界,「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

5樓:暕泊磵

a試題分析:蘇格拉底提出「知識即美德」,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也重視倫理道德,1正確;文藝復興運動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反對教會的禁慾苦行,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著眼於人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一種貌似退步的進步思潮,2正確;道家和道教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世園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體現了現代人對天地境界的精神追求,34正確。故選a。

點評:馮友蘭的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其哲學思想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以「人生三境界」為話題的作文,字數不少於800字

6樓:匿名使用者

芸芸眾生,雖在地位、財富、成就上有很大差異,但選擇的人生態度不過只是悲觀、樂觀和達觀。選擇的不同,也會造**生歷程的不同。

三者之中,切不可沾染的恐怕是悲觀了。報上時有某著名高校學子自殺的報道。也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未來太過悲觀了吧!

雖十年寒窗,上了別人所羨慕的重點大學,但社會的競爭如此激烈,因而選擇了自殺。其實,花開花落,月缺月圓,人生不能十全十美,自殺的大學生不可能不明白這些道理。有困難就得去面對,沒困難當然就不用擔心了。

悲觀,讓那些社會的寵兒放棄了生命,放棄了本可以十分精彩的人生,實在令人嘆息。

與之相比,樂觀則是人生的另一境界。對什麼都充滿信心,精力充沛,傾注心血去完成既定的目標。前進的路上也有荊棘,只是無所畏懼。

即使被刺扎傷,也不會氣餒。這些人不一定都有多大的成就,不過省卻了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充滿快樂的人生是幸福的。

樂觀的人微笑著面對世界,發現世界也總在對著自己微笑。

不過,人生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達觀。達觀之人,能超然物外,站在乙個常人不能及的高度看待這個世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對達觀之人最好的概括。

不論榮辱得失,總能擁有平靜的心情,坦然地去面對。不對人生有大徹大悟之人,是不可能有達觀的心態的。那些遭到了打擊依然擁有平常心的人,常常讓人深深地折服。

大文豪蘇東坡官場失意,但豁達的胸襟,豪放的詞風,使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位置。隱居田園的陶淵明,自然是想逃避黑暗的社會。但他辭官後就用心經營桃源,與功利庸俗的東西徹底劃清界限。

可見,他認識到了政治的腐敗,自己與之格格不入,又無力改變,索性跳出汙泥,找一塊清靜的地方隱居起來,去親近自然,享受自然,也勉強算是達觀之人吧!

遠離悲觀,人將少乙份憂愁;學會樂觀,你將多乙份快樂;學會達觀,你會多乙份冷靜和智慧型。選擇一種好的心態,獲得一種成功的人生。

豐子愷先生關於人生的三個境界 物質境界 精神境界 靈魂境界

7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豐子愷《弘一法師的三層境界》(另題:《我與弘一法師》)

――廈門佛學會講稿,**卅七年十一月廿八日

【全文如下】

弘一法師是我學藝術的教師,又是我信宗教的導師。我的一生,受法師影響很大。廈門是法師近年經行之地,據我到此三天內所見,廈門人士受法師的影響也很大,故我與廈門人土不啻都是同窗弟兄。

今天佛學會要我演講,我慚愧修養淺薄,不能講弘法利生的大義,只能把我從弘一法師學習藝術宗教時的舊事,向諸位同窗弟兄談談,還請賜我指教。

我十七歲入杭州浙江第一師范,廿歲畢業以後沒有公升學。我受中等學校以上學校教育,只此五年。這五年間,弘一法師,那時稱為李叔同先生,便是我的圖畫**教師。

圖畫**兩科,在現在的學校裡是不很看重的,但是奇怪得很,在當時我們的那間浙江第一師范裡,看得比英、國、算還重。我們有兩個圖畫專用的教室,許多石膏模型,兩架鋼琴,五十幾架風琴。我們每天要花一小時去練習圖畫,花一小時以上去練習彈琴。

大家認為當然,恬不為怪,這是什麼原故呢?因為李先生的人格和學問,統制了我們的感情,折服了我們的心。他從來不罵人,從來不責備人,態度謙恭,同出家後完全一樣,然而個個學生真心的怕他,真心的學習他,真心的崇拜他。

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為就人格講,他的當教師不為名利,為當教師而當教師,用全副精力去當教師。就學問講,他博學多能,其國文比國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歷史比歷史先生更高,其常識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書法金石的專家,中國話劇的鼻祖。

他不是只能教圖畫**,他是拿許多別的學問為背景而教他的圖畫**。夏丐尊先生曾經說,「李先生的教師,是有後光的。」像佛菩薩那樣有後光,怎不教人崇拜呢?

而我的崇拜他,更甚於他人。大約是我的氣質與李先生有一點相似,凡他所歡喜的,我都歡喜。我在師範學校,一二年級都考第一名;三年級以後忽然降到第二十名,因為我曠廢了許多師範生的功課,而專心於李先生所喜的文學藝術,一直到畢業。

畢業後我無力公升大學,借了些錢到日本去遊玩,沒有進學校,看了許多畫展,聽了許多**會,買了許多文藝書,一年後回國,一方面當教師,一方面埋頭自習,一直自習到現在,對李先生的藝術還是迷戀不捨。李先生早已由藝術而昇華到宗教而成正果,而我還彷徨在藝術宗教的十字街頭,自己想想,真是乙個不肖的學生。

他怎麼由藝術昇華到宗教呢?當時人都詫異,以為李先生受了什麼刺激,忽然「遁入空門」了。我卻能理解他的心,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的。

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乙個三層樓。

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佔大多數。

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

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

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

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

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不過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

弘一法師的「人生欲」非常之強!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

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面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經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須喝高粱酒才能過癮。

文藝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師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過癮,必須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難得喝一口高梁而已。

但喝花雕的人,頗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對於弘一法師的由藝術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的。

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接近。二層樓的扶梯的最後頂點就是三層樓,所以弘一法師由藝術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事。弘一法師在閩中,留下不少的墨寶。

這些墨寶,在內容上是宗教的,在形式上是藝術的――書法。閩中人土久受弘一法師的薰陶,大都富有宗教信仰及藝術修養。我這初次入閩的人,看見這情形,非常歆羨,十分欽佩!

前天參拜南普陀寺,承廣洽法師的指示,瞻觀弘一法師的故居及其手種楊柳,又看到他所創辦的佛教養正院。廣義法師要我為養正院書聯,我就集唐人詩句:「須知諸相皆非相,能使無情盡有情」,寫了一副。

這對聯掛在弘一法師所創辦的佛教養正院裡,我覺得很適當。因為上聯說佛經,下聯說藝術,很可表明弘一法師由藝術昇華到宗教的意義。藝術家看見花笑,聽見鳥語,舉杯邀明月,開門迎白雲,能把自然當作人看,能化無情為有情,這便是「物我一體」的境界。

更進一步,便是「萬法從心」、「諸相非相」的佛教真諦了。故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通。最高的藝術家有言:

「無聲之詩無一字,無形之畫無一筆。」可知吟詩描畫,平平仄仄,紅紅綠綠,原不過是雕蟲小技,藝術的皮毛而已,藝術的精神,正是宗教的。古人云:

「文章一小技,於道未為尊。"又曰:「太上立德,其次立言。

」弘一法師教人,亦常引用儒家語:「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所謂「文章」』「言」,「文藝」,便是藝術,所謂「道」,「德」,「器識」,正是宗教的修養。

宗教與藝術的高下重輕,在此已經明示,三層樓當然在二層樓之上的。

我腳力小,不能追隨弘一法師上三層樓,現在還停留在二層樓上,斤斤於一字一筆的小技,自己覺得很慚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層樓上望望。故我希望:

學宗教的人,不須多花精神去學藝術的技巧,因為宗教已經包括藝術了。而學藝術的人,必須進而體會宗教的精神,其藝術方有進步。久駐閩中的高僧,我所知道的還有一位太虛法師。

他是我的小同鄉,從小出家的。他並沒有弄藝術,是一口氣跑上三層樓的。但他與弘一法師,同樣地是曠世的高僧,同樣地為世人所景仰。

可知在世間,宗教高於一切。在人的修身上,器識重於一切。太虛法師與弘一法師,異途同歸,各成正果。

文藝小技的能不能,在大人格上是毫不足道的。我願與閩中人士以二法師為模範而共同勉勵。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每個境界的含義是什麼

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這詞句出晏殊的 蝶戀花 原意是說,我 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此句描繪一種孤獨寂寞之感,然登樓遠眺,一條道路伸向遙遠的天際,似含無盡之希望。意喻治學之始,必須耐得住寂寞,遠矚,不斷求索。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

王國維人生三境界每個境界的含義是什麼?

王國維提出的人生的三大境界和深刻含義如下 王國維在 人間詞話 裡談到三大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 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第二境界,眾裡尋他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第三境界 第一境界可以理解為 明 此境...

人生最高境界是什麼,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人生境界 人生的境界 馮友蘭哲學的任務是什麼?我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於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我在 新原人 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於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並且自覺地在做。正是這種覺解,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