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古代選官制度進度性與侷限性的評價

2021-03-04 08:53:53 字數 3659 閱讀 8735

1樓:夢雪露

它徹底打破了官僚貴族世家依仗門蔭資歷對選官的壟斷,在較大的社會範圍中開闢了一條入仕的途徑,政權的社會基礎更為擴大;它把選官制度和教育制度結合為一體,這對於從整體上提**員的文化素質,更熟練和理智地履行管理國家的職能十分有利;它不僅在中國仍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朝鮮和越南長期實行過科舉制,英美等國建立的文官考試制度也受到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西傳歐美並影響世界,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消極方面主要表現在:這一制度發展到明清,出現了八股取士後就走向了極端,極大地束縛了知識分子的創造性,壓抑了科技的發展,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的意義和侷限性(簡單點)

2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意義在於是統一王朝的****通過公開考試的方式,向全國各地的階層中選拔人才,納入整體的行政系統,擔任從地方到**的各級職務。

科舉制對官吏的選拔是有侷限性的。它只能選拔普通**,而不能選拔**高階**以及最高國家統治者。

3樓:青藤之空

先說意義:1、科舉制的實行破除了世家大族的壟斷官場的現象;2、科舉制保證了****行政人員的**,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行政,為提高行政效率創造了條件;3、促進了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和普遍的讀書風尚;4、以較為嚴格的方式選拔人員,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侷限性:1、考試內容僵化死板,逃不出儒學精藝的範圍;2、到了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導致知識分子思想缺乏創造意識;3、科舉制實際上是統治者吧高階人才引向統治集團的手段。

概括古代科舉制度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4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制度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對隋唐以後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舉原來目的是為**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最初東亞日本、南韓、越南均有效法中國舉行科舉,越南科舉的廢除還要在中國之後。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看見科舉取士制度,在他們的遊記中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啟蒙運動中,不少英國和法國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務員敘用方法,規定**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漸漸形成後來為歐美各國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國文官製所取的考試原則與方式與中國科舉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的優點。故此有人稱科舉是中國文明的第五大發明。

今天的考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舉制度的延續。   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選拔人才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

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明清兩朝的進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沒有讀書、或有讀書但未作官的「寒門」出身。但只要他們能「一登龍門」,便自然能「身價十倍」。

歷年來千萬莘莘學子,俯首甘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過希望能一舉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說,科舉是一種攏絡、控制讀書人的有效方法,以鞏固其統治。   科舉為中國歷朝發掘、培養了大量人才。

一千三百年間科舉產生的進士接近十萬,舉人、秀才數以百萬。當然其中並非全是有識之士,但能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閒之輩。宋、明兩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樑之中,進士出身的佔了絕大多數。

明朝英宗之後的慣例更是「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科舉成為高階**必經之路。利瑪竇在明代中葉時到中國,所見負責管治全國的士大夫階層,便是由科舉制度所產生。 科舉對於知識的普及和民間的讀書風氣,亦起了相當的推動作用。

雖然這種推動是出於一般人對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對知識或靈性的渴望;但客觀上由於科舉入仕成為了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兩朝時,中國的讀書人以秀才計,大部份時間都不下五十萬人;把童生算在內則以百萬計。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份子,這樣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而且由於這些讀書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亦是相同「聖賢書」,故此亦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統一和向心力。   科舉所造成的惡劣影響主要在其考核的內容與考試形式。由明代開始,科舉的考試內容陷入僵化,變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實際學識。

大部分讀書人為應科考,思想漸被狹隘的四書五經、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縛;無論是眼界、創造能力、獨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過科考為讀書唯一目的,讀書變成只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舉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到了清朝,無論在文學創作、或各式技術方面有傑出成就的名家,卻多數都失意於科場。可以推想,科舉制度為**發掘人材的同時,亦埋沒了民間在其他各方面的傑出人物;百年以來,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場,虛耗光陰。清**為了奴化漢人,更是嚴格束縛科舉考試內容。

清代科舉制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跡。

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臨時約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資訊的捲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5樓:匿名使用者

進步性:讓有識之士可以實現報國的報復;讓士族失去了政治壟斷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的素質;

談談對高考制度與科舉制度的認識

6樓:jjww在路上

高考制度和公務員制度都是現代政治家借鑑科舉制度制定的,其原理和目的都是一樣,不同的是考試的內容、形式和物件。高考制度的一些普通優缺點前面已經講過,這裡講一講當局者看不到的方面:

1、高考制度使「精英學子」花費過多的時間去鍛鍊記憶力,所以他們模仿力超群。不過同時也失去了鍛鍊想象力的時間,所以沒什麼創造力,你看連春晚裡的節目都是搬運網上的橋段。

2、我國現在主要由精英學子執權,然而他們沒有足夠創造新制度的能力,只會照搬古代人的政策制度並稍加修改當作自己的來執行,執行後又缺乏完善的空間,所以我國的制度完善速度極其緩慢,不合理制度廢止的可能性更是無限接近零。(高考制度並非真正合理卻能一直不被替換的理由)

3、中國人的傳統價值觀重視子女教育,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國現有的教育體系過於死板僵化,應試教育,重考試唯分數,忽視了學生創造能力與全面素質的培養。而且存在教育不公(比如北京孩子上北大、清華的分數比外地低上百分)。美英等國一流私立寄宿學校與高等學府的教育模式,對中國父母具有強大吸引力。

然後移民成了他們尋求子女教育突破的乙個全新可能,也是最安全、最穩妥的渠道。「共同富裕」計畫「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結果「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都移民了」。

4、其他方面。

我並沒打算宣傳負能量,只是面對乙個不肯實話實說的病人,再好的醫生也是無能為力的。正因為現有高考制度不合理,才會促使我們去發明更科學合理的教育制度,絕不能拍著馬屁找著理由把問題留給下一代。隋文帝能廢止九品中正制,設立科舉制度,相同的事我們一樣能做到,否則就是承認我們還不如乙個死人。

7樓:咱家小傻樣

當今的高考制度,加入了現代化的元素,能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更加公平一些,但是作弊現象不可避免,只有不斷完善,方能前進,科舉制度,是古代的考試制度,也是選拔人才的一種形式,但有很大的侷限性,也有一定的重男輕女現象。高考制度,對應的是大學,是更進一步的學習的過程,而古代的科舉制度,對應的是官場。高考考查學生能力比較全面。

而科舉考試之考查文章

我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

中國的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著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不搞 政治中立 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是建立中國公務員制度的根本指導原則。建立公務員制度的目的就是要為貫徹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提供制度保證。所以,要求公務員必須始終與 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 方針 政策。而西方文官制...

我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

中國的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著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不搞 政治中立 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是建立中國公務員制度的根本指導原則。建立公務員制度的目的就是要為貫徹和執行黨的基本路線提供制度保證。所以,要求公務員必須始終與 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 方針 政策。而西方文官制...

一,簡述我國的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一是 國的公務員法強調和堅持黨回 的基本路線,堅持黨管幹部的原則,貫 答徹執行幹部隊伍 四化 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二是 國的公務員法堅持黨政機關幹部的統一管理,強調公務員無論職務高低,其工作性質是一致的,把對黨和國家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統一起來,不作政務類與業務類的劃分,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