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姜陽
作者身處逆境,
卻不戚戚於懷,
把深濃情致灌注於奇山異水中,
表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蘇軾的人生態度
2樓:娛樂大潮咖
1、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蘇東坡才氣過人、悟性過人,所以年輕時難免自負。由於蘇東坡酷愛讀書,所以他就自撰了一副對聯寫在大門上:「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雖然蘇東坡酷愛讀書、也讀了很多書,但聯中「識遍」與「讀盡」,未免口氣太大。有一天來了乙個老者,一邊拿出幾本書,一邊對他說:「聽說你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今天特來請教。
」蘇東坡接過書一看,頓時就愣了,因為書上的字他乙個都不認識!老者微微笑了笑,飄然而逝。蘇東坡大受啟迪,終於知道人世間的學問是無止境的,於是將對聯改為: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所謂「年輕氣盛」,年輕人心高氣傲並不足為奇;所幸蘇東坡此後並沒有恃才傲物,而是虛心為學,終於成為「唐宋八大家」之
一、「宋四家」之一。
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這是蘇東坡《晁錯論》中的一句名言,用在他自己身上也再合乎不過。蘇東坡一生,詩文書畫都達到了一般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當然和他的才氣、天賦密不可分。
但是他超乎常人的努力和勤奮才是其真正成功的原因。
3、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
這是蘇東坡《送杭州進士詩敘》中的一句名言,也是蘇東坡一生堅持己見,不趨利避害的真實寫照。蘇東坡具有獨立的人格個性、絕不隨波逐流。王安石和司馬光當政時都想極力拉攏蘇東坡,但他不為所動,只堅持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他認為不對就一定會反對、決不妥協。
4、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東坡將自己的平生功業概括為三個謫貶之地,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曠達。
5、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但要徹底理解這句話,我們還需要知道蘇東坡後面說了什麼。蘇東坡說的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由此,我們便能明白蘇東坡說這句話的用意了,他追求的是成為乙個脫離俗氣(低階趣味)的文人雅士。
6、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東坡被貶嶺南,有人問他「試問嶺南應不好?」蘇東坡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同樣體現了蘇東坡曠達的人生態度,他善於排解心中的苦悶,提倡順其自然,對於人生的困頓能夠安之若素。
7、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句話傳達出蘇東坡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體現了蘇東坡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8、生、死、窮達,不易其操。
這句話是蘇東坡一生性格和為人處世態度的真實寫照,蘇東坡一輩子都追求做真實的自己,從不會因為潦倒困頓或飛黃騰達而昧己心。
3樓:南瓜蘋果
1、內儒外釋之人格
以儒做人,以佛養心這一中國傳統士大夫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在蘇東坡身上體現頗為明顯。蘇東坡一方面堅持為民請命,造福百姓而在官場中沉浮,一方面以文會友,以佛清心而聚天下學人之所仰。所以他堅持理想而又清楚現實;為官則造福一方,為文則天下傳誦。
2、達觀瀟灑之態度
蘇東坡一生官無定職,居無定所。在朝則遭朋黨攻訐,在野則遭奸佞陷害。中年喪妻子,盛時遭詩案。但是,不論境遇如何,他樂天知命之格調不曾改變,因言獲罪卻堅持「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委心去留,築土為家,安貧樂道,最後還笑把一生總結為「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樣的人生態度,後人觀之,難以不為之感動。
3、曠世難得之才學
這一點彷彿少有人不承認。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幾乎唯一的在詩、文、詞、畫、書等各領域集大成的全才。詩數宋代第一流,文列唐宋八大家,詞開豪放派,書位宋四家。
擴充套件資料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侷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從文學史的範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正規化:進退自如,寵辱不驚。
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當然,這種正規化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正規化,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正規化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闢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4樓:沒橋的河
豁達的人生態度 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雖遭貶謫,蘇軾並沒有把自己封閉起來,他常常登山臨水,懷古憑弔,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麗,抒發自己的壯志豪情,在苦悶中尋求超越和解脫。
蘇軾的浣溪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5樓:聖尊龍寒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
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
「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
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
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
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6樓:路尛莫
當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任黃州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乙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
7樓:匿名使用者
我是乙個上海女人,買了認沽權證600106 ,賠得慘不忍睹。幾天前,我下夜班回家被一輛大卡車撞死了。司機把我的屍體拋到路徑邊的小河裡。
然後逃走了,如果你看到這條訊息後,請將她發給四個論壇,如果沒有發,你的會在乙個月後被車撞死,你的會得絕症,如果你照這上面做了,在五天後,你喜歡的人也會喜歡你,給位不好意思,不知道是誰先發的, mlp太趄了 好j8鷹 沒的辦法 為了自己 只有發了
蘇軾《定風波》體現了怎樣的人生態度
8樓:布拉不拉布拉
蘇軾《定風波》體現了詩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
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乙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9樓:爽朗的
清曠豪放,曠達超逸的人生態度
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著眼於雨中,下片著眼於雨後,全詞體現出乙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10樓:詩書家國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的精神。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11樓:清秋空嵐
蘇軾的《定風波》全文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全文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這體現了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讓讀到這首詞的人深深感受到東坡的昂揚向上,超然物外。
12樓:虞瞳寶寶
此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期所作。這首詞寫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嘯徐行的經歷和感受。「穿林打葉」形容風雨急驟,「吟嘯」、「徐行」表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指條件簡陋,「莫聽」、「何妨」、「誰怕」體現倔強豁達的風度,宛然在目。
下片轉入雨後,經風雨洗禮,人醒、雨霽、天晴、日出。回首往事,一切陰晴、雨霽,無不消逝一空。自然有急雨撲面,人生旅途中也有風雷蓋頂,只要沉著履險,從容應變,豈有闖不過的風浪?
「一蓑煙雨任平生」,何等樂觀自信、飄逸曠達的人生態度!深邃的人生哲理,寓於平常生活小景描寫之中,弦外之音,令人回味無盡。
蘇軾的《浣溪沙》表現了詞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13樓:曾經都已過去了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此詞描寫雨中的南方初春,表達作者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
上闋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雅淡清美;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即景取喻,表達有關人生感悟,啟人心智。全詞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
原文:浣溪沙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白話譯文
山腳下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布穀鳥在瀟瀟細雨中啼叫。
誰說人老不會再回年少時光呢?你看看,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
蘇軾的東坡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蘇軾,字子瞻,號 東坡居士 世人稱其為 蘇東坡 東坡先生 對於東坡的由來,筆者讀其尺牘,從中得到啟發.蘇軾 與王定國四十一首 十三 蘇東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有這麼一段話 自到此,惟以書史為樂,比從仕廢學,少免荒唐也.近於側左得荒地數十畝,買牛一具,躬耕其中.今歲旱,公尺貴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墾闢...
《浣溪沙》表達了蘇軾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1。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2。蕭蕭暮雨子規啼3。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4!休將白髮唱黃雞5。註釋 1.蘄水,縣名,今湖北浠水鎮。時與醫人龐安時 字安常 同遊,見 東坡題跋 卷三 書清泉寺詞 2.白居易 三月三日祓禊洛濱 沙路潤無泥 3.蕭蕭暮雨,...
蘇軾的東坡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求答案
蘇軾,字子瞻,號 東坡居士 世人稱其為 蘇東坡 東坡先生 對於東坡的由來,筆者讀其尺牘,從中得到啟發。蘇軾 與王定國四十一首 十三 蘇東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有這麼一段話 自到此,惟以書史為樂,比從仕廢學,少免荒唐也。近於側左得荒地數十畝,買牛一具,躬耕其中。今歲旱,公尺貴甚。近日方得雨,日夜墾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