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足常樂

2021-03-04 08:38:55 字數 3908 閱讀 7108

1樓:因緣法

善哉!還要知苦,更要離苦,出離六道,永恆快樂。

2樓:匿名使用者

做我當做,得我當得。慈念眾生,悲喜護之。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哪一句?

3樓:鶴髮童顏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說和尚看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實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

要認識此言的真正含義,還得從佛教的基本教義說起。

佛教的教義主要是所謂的"四諦",即苦、集、滅、道。苦、集二諦闡明人生的本質及形成原因;滅、道二諦指明人生解脫的歸宿和解脫之路。

有分別相、思維相都可以概括。這裡的空,是指空如來藏,是阿彌陀佛的阿,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不可以把它說為虛空,虛空是色法。

藏教菩薩執著唸佛、拜佛、行善、斷惡,在有形有相的萬法上執著。修得好能得人天福報,修得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他也能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不能明心見性。

從本源上說,色、空從本源上說,是一體的。色是空性「因緣和合」而產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過一定的「因緣和合」而從空性中產生或幻化出來;也就是說,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緣條件下的表徵或表象或表相。

色來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則是色的本源或本質。一切色都可以回歸其本性,也就是回歸到空性。當色(或有情眾生)回歸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4樓:雪月森林

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句話出自《金剛金》(鳩摩羅什譯)。一切有為的法(即一切存在),如同夢幻和泡影,如同露珠和閃電很快就消逝,應該保持這樣的正確觀念。

《金剛經》裡所說,一切都是現而不實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顯現上如夢幻泡影一般,真正去觀察的時候,煩惱的本體一下子就消失了,如同假立的框架事物一樣,根本沒有執著它的必要。

所以從世俗的角度來講,應該這樣理解,但從勝義的角度而言,一切都是空性的,不存在任何戲論,所謂的煩惱根本不可能存在。儘管在世俗中它如夢幻、陽焰、水月般顯現,但正當顯現的時候,若用智慧型眼進行剖析觀察,它馬上就會無影無蹤。

當你生起嗔恨心的時候,若裡裡外外尋找它的本體,這時候也許達到勝義的境界,什麼都得不到,只有乙個光明空性。也許得到現而不實的世俗幻象,這種幻象無利無害,根本不可能害眾生,這就是以世俗諦觀察煩惱的方式。

外面這些現而不實的現象,雖然我們不破不立,看見別人快樂也好、痛苦也好、生煩惱也好、解脫也好,都有種如幻如夢的感覺,既沒有羨慕之心,也沒有遮破之心。雖然顯現沒辦法破,但實際上都是假的,如果我們有了這樣的境界,對幻化般的事物就不會有太大的執著,如此一來,相續中的煩惱一定會自然而然削減、滅盡的。

5樓:小白庚子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藉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出家降魔,我於閻浮提示現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眾人皆謂是阿羅漢果易得不難。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懺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末日傳言沒有任何佛教經典依據,佛教是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宗教,佛教徒不應該輕易相信和傳播世界末日的說法。佛教宣稱每天都是好日。

6樓:匿名使用者

「明心見性」是佛教修學的最高境界,那「明心見性」是什麼意思呢?

7樓:鴿子小盆友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知足常樂,風清月明。人類最大的痛苦**於不知足,只有知足才能夠保持快樂,這就是佛教的至高意義。

8樓:熱帶魚與威士忌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9樓:匿名使用者

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舔之。則有割舌之患。這句話就有很高的境界呢。而且我感覺就特別的實用什麼的,看了就會懂的話。

10樓:愛科技的文科男

佛教無所謂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所謂最高境界莫過於唸佛號時即是做佛時,哪來那麼多最高境界?!就拿《金剛經》、《心經》而言,哪句都是妙語。

11樓:江柳兒情感生活

我覺得佛教最高的一句話就是南阿彌陀佛,寺廟的人每乙個人都離不開這句話。只要有人犯了一些大忌,他就會用這句話去敷衍別人,讓人聽起來高深莫測。

12樓:神奇領域的創作者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財不即不離,無縛無脫。

出自《圓覺經》。即,接近。離,疏遠。

縛,指拘束。脫,指放縱。對人的態度不過分親近,也不刻意疏遠;做人不畏首畏尾,也不放縱不羈。

這是佛家所提倡的做人的境界,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13樓:雨正渴

睡覺,世界與我同寂,睜開眼又見百花盛開!色與空,覺與睡,眼皮也!覺悟之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眾生皆具如來慧相,修成自己想要的一張臉!生死之間是活,享受生珍惜活,不愧方為**!

14樓:15759531257好

眾善奉行,即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眾善奉行,即得圓滿大道的真諦,心經講的是佛道十咒語,不是說佛經,開悟的明白,慧能大師講的就是佛道,他的**沒有辦法用文字將他完整表達,可以關注我將公告永怛幸福快樂大道真諦!

15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禪心」,禪能入定,定能開慧。心有所向,必有所成。

16樓:永恆真實大自在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大般涅槃即是諸佛如來法界。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型德相,唯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很多啊。

17樓:匿名使用者

萬法皆空,為有不怕死比神仙佛都很高階天地九界什麼都會死的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吧了。平凡人叫死人。而神仙死了叫**,佛普薩死了叫滅度。

什麼這個世界那個世界誰見到過。因果報應是真實不虛。做乙個萬事不爭。

只是輕鬆愉快活著什麼噪心的事情都不去想只是玩,人一輩子什麼都沒有幹過。比什麼都強

18樓:匿名使用者

我認為是: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19樓:匿名使用者

不知為不知哈哈佛教,多可笑乙個組織,不幹活天天念經,就有吃的,立個碑就讓人拜它!我們的國家是先輩用血換來的,佛是個屁,在我眼裡屁都不是

20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這麼問。每個人的福報不一,根器亦不同,業障深淺不一。修學佛法是有次第的,各階段均有因地與果地之分。如果硬要給乙個究竟的答案,那只能是『』光明如來藏『』。

21樓:澂症蠠藝

應該是「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盡諸法實相。」這個最高境界,究竟佛果,只有佛與佛才能證知。我們一般人只能通過經典,來感受這個境界。

22樓:計委列印部

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23樓: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句最有魄力

佛不度我我自度 這句最有胸襟

知足常樂與不知足常樂,知足常樂與不知足常樂辯論

乙個人怎樣才能保持經常快樂?社會上流傳著兩種回答 一曰 知足常樂 一曰 不知足常樂 乍一看,兩種答案意思相左,奇怪嗎?不奇怪。因為兩者是從事物的不同方面 不同角度講的,是對促進事物發展的兩種不同思考。筆者認為,兩者都是前人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們之所以歷經長期實踐檢驗並流傳至今,想必都是有其道理的。...

知足常樂近義詞,知足常樂的同義詞

成語 知足常樂 拼音 zh z ch ng l 解釋 知道滿足,就總 回是快樂。形容安于已經得 答到的利益 地位。出處 先秦 李耳 老子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舉例造句 乙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就是古訓所謂 知足常樂 王西彥 古屋 第一部 拼音 zzcl 近義詞 ...

辯論賽 不知足常樂,辯論賽 知足常樂(正方) 不知足常樂(反方)

那不是不知足 那是貪婪 可以舉例名人奢侈 貪婪的例子啊 有很多的 辯論賽 知足常樂 正方 不知足常樂 反方 你們能參bai加這次頃餘辯論賽,知足嗎?du答zhi 不知足 問 你們快樂嗎 估計dao回答專 快樂 問 那 屬你們輸了會快樂褲茄嗎 答 快樂的話就慫了,回答不快樂的話,說明雀純滾要贏了,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