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具有哪些角色

2021-03-04 06:34:48 字數 5127 閱讀 8613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從教師與學生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

進者教師即促進者,指教師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徵,是教師角色特徵中的核心特徵。其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強調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是因為:首先,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發展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校教育時間裡把所教學科的全部知識傳授給學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地位被動搖了。

其次,教師作為學生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動搖。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複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資訊的方法。總之,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第二,教師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並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定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過去作為「道德說教者」「道德偶像」的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二、從教學與研究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在中小學教師的職業生涯中,傳統的教學活動和研究活動是彼此分離的。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研究被認為是專家們的「專利」。教師不僅鮮有從事教學研究的機會,而且即使有機會參與,也只能處在輔助的地位,配合專家、學者進行實驗。

這種做法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一方面,專家、學者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成果並不一定為教學實際所需要,也並不—定能轉化為實踐上的創新;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沒有以研究為依託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複舊經驗、照搬老方法的窠臼裡不能自拔。這種教學與研究的脫節,對教師的發展和教學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所出現和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都難於解釋和應付的,教師不能被動地等待著別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門來,再不加思索地把這些成果應用到教學中去。

教師自己就應該是乙個研究者,教師即研究者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於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實際上也就是國外多年來所一直倡導的「行動研究」,它是為行動而進行的研究,即不是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而是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是在行動中的研究,即這種研究不是在書齋裡進行而是在教學的活動中進行的研究;是對行動的研究,即這種研究的物件和內容就是行動本身。可以說,「行動研究」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三、從教學與課程的關係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是彼此分離的。教師被排斥於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課程游離於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畫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有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尖銳地指出,現在有不少教師離開了教科書,就不知道教什麼;離開了教參,就不知道怎麼上課;離開了練習冊和習題集,就不知道怎麼出考卷。教學與課程的分離、使教師喪失了課程的意識,喪失了課程的能力。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教師要了解和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係;教師要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在課堂實施中不斷增值、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教師要鍛鍊並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的課程的能力;教師要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鑑,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四、從學校與社群的關係來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群型的開放的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地不再只是社群中的一座「象牙塔」而與社群生活毫無聯絡,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群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絡。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群開放,引導和參與社群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群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

學校教育與社群生活正在走向終身教育要求的「一體化」,學校教育社群化,社群生活教育化。新課程特別強調學校與社群的互動,重視挖掘社群的教育資源。在這種情況下,相應地,教師的角色也要求變革。

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侷限於學校、課堂了。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群的一員,是整個社群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僅僅是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群型」教師。

教師角色是開放型的,教師要特別注重利用社群資源來豐富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乙個成功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

2樓:中國爾爾

一、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者

學習習慣是持久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自學能力的培養,貴在增減,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自學習慣。 神經系統對客觀世界的適應過程,就是習慣的形成過程。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形成,必須通過常規的訓練。

在學生主體性素質教育課堂中,教師應當扮演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者的角色,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首先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訓練作出明確的要求,使之努力有方向。比如對「讀」的訓練的要求可定位於:

學會利用工具書,抓「提示」看「註釋」,勾畫批註,理清文章脈絡,概括中心意思,提出創造性問題,完成課後練習。

這個要求作為一種常規訓練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中,就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自學習慣。

但習慣有好有壞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還需教師下大功夫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古人言:「授之以魚,只供一飯之需。

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教師必須指導並訓練學生把從教師那裡學來的規律性的知識,轉化為自己探索知識,求取真理的方式。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意志和毅力的過程,最終達到自學自動系統的形成。

二、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

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調動其內在動力系統的作用,使學生能自覺主動的學習,而內在的學習動力系統,學習動機具有核心意義。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者。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方面要創設各種條件,提供良好的外部誘因;另一方面要採取教育、教學手段,通過外部誘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內部誘因。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教學過程中,只有扮演好學生學習動機激發者的角色,善於激趣、導學,教師才能牢牢把握住學生的思維走向,讓學生主體地位真正樹立起來。怎樣激趣、導學呢?可以以下二方面入手。

1、以教學內容誘發學生求知慾望

贊可夫說,動員學生自身學習的興趣積極性,會使他們感到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是一種精神滿足。我就常常緊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細讀深思,舉一反三,用那些豐富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讓學生課課有所得,獲得自我感奮的力量。 2、改進教讀,吸引學生

贊可夫認為:課堂上要有活潑的氣氛,要有遊戲的成分,有幽默,有笑聲,有爭論。語文的複習課較為枯燥,

我便以贊可夫的觀點為指導,摒棄了以往一言堂的**,代之以小組的形式競爭梳理知識點,不僅效率高,而且課上的生動,學生興趣高,獲得了生動發展的機會。

3、誘導學生積極思維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育疑。」有疑則有問,有疑則有學。

教學過程中,教師巧設懸念,善於造成學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狀態,是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的前提。例如: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時,在解決「孀妻」一詞的含義時,沒有讓學生死記釋義,而是聯絡課文內容,看出乙個問題:

「遺男參加山的勞動,他爸爸肯讓他去嗎?」巧設此懸念,學生在一種追求的心理下讀課文,最終對「孀妻」一詞的含義映象極深。由此可見,教師獨具匠心的質疑設問,可以引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讓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可以說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最佳結合就體現在「設疑」和「解疑」上。

三、學生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未來的文盲將不在是不識字的人,而且不會學習的人。」聰明的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而不應只看重學生學到的即定知識。教師應當努力培養學生會讀書、會思考、會自學,善於發現探索的能力,應當教會學生學習,應當成為學生正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也就是說,教師應當解決教「學」的問題,並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1、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或比較、或分類、或歸納、或概括、或假設、或聯絡,這些都來自於思維,並在思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許多特級教師之所以獲得成功,最主要就是注重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教給了學生思維的方法。 2、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方法。

對於同一型別的知識,教師不必事無鉅細,一一傳授,完全經驗教給學生乙個公式,一種方法讓他自己掌握。例如:學習文學常識時,我引導學生從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地域、代表作、地位、本人情況五方面去掌握,在以後遇到每課涉及是文學常識時,學生都能夠用這樣的方法來自學了。

3、給學生以規律性的指導。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語文教訓就應當是教學生掌握語文學習規律的活動。只有給學生以規律性的指導,才能完成由「教」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例如,古詩文中「互文見義」的現象使得學生在解釋時往往有所疏漏,於是我就引導學生探求這種現象的解釋規律,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時,學生就可以輕鬆解決了。

四、學生實踐活動的倡導者

語言文學作為資訊載體和人類交流交際的工具,本身就帶有開放的性質,那麼語文課就應該多方位,多渠道地發揮其教育與教學作用,從整體上把握語文教學的功能。基於此,教師應當確立適應於今天資訊社會大生產、大經濟、大科學的大語文課,應當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倡導者。

幾年來,我在抓好課內聽說讀寫的語文訓練外,同時抓第二課堂的語文實踐,給學生以廣闊的「智力背景」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如:倡導學生辦小報、編雜誌,現在已有一定規模的《雄鷹》雜誌,正在成為展示學生才華的園地;倡導學生廣泛閱讀,我班學生已經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許多大部頭的名著,如《子夜》、《簡愛》都以成了他們涉獵的物件;倡導學生課餘創作,現在以初見成效,有多名學生獲獎或在報刊上發表作品„„

教師在教學中充當什麼角色,教師要在教學中扮演什麼角色

1 首先,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不僅教授學生知識 技能,還要教會學生做人 做事 作為教師,要有甘為人梯,敢做蠟燭的精神。2 其次,教師承擔者未來的希望,其作用已經得到全社會的認可,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3 第三,教師與青少年交流比較多,可以使自己保持一顆年輕的心。4 第四,教師必須有良好的師德,愛...

義務教育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如何對待學生

1 了解學生。只要真正的了解了每一位學生的教師,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所以想要教好學生,了解每乙個學生的情況是基礎。2 走近學生的心裡。乙個真正能走進學生心裡的才師,必然會受到學生的尊重,學生如果喜歡你尊重你,那麼你的教學工作開展起來就會得心應手,而學生也因為喜歡你既而喜歡你的...

如何發現教育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在教育教學的細節中如何做到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

要根據教學目標 學生的需要以及當地客觀條件,積極地和有創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 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師。只有在吃透課標 深鑽教材 研究學生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精心備課,在教學中胸有成竹和有的放矢。在教育教學的細節中如何做到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對因村施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