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假蘇更生
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西元前2023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陝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
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
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充套件至海。
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最崇敬的古代聖人,《論語》中子曰: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周公廟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發(?~西元前2023年)的母弟。他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
」滅商2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篡奪王位。
周公聞言,便對太公望和召公召公奭說:「我所以不顧個人得失而承擔攝政重任,是怕天下不穩。如果江山變亂,生民塗炭,我怎麼能對得起列祖列宗,和武王對我的重托呢?
」周公旦又對將要襲其爵,而到魯國封地居住的兒子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論身份地位,在國中是很高的了。但是我時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
你到魯國去,千萬不要驕狂無忌。」。 相傳他推行井田,制禮作樂,建章立制,主張「明德慎罰」。
其言論見《尚書》等篇。
周公的主要成就
2樓:想自由
周公的成就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獻來看,主要為軍事上,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二次克殷,統一東方,建立以成週為中心的軍事中心;政治上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 二次克殷
滅殷後的第三年,西元前2023年,管叔、蔡叔鼓動起武庚祿父一起叛周。起來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密切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是個異常沉重的打擊。
如果叛亂不加以克服,周王朝就會面臨極大困難,周文王慘淡經營幾十年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掉。周王室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王室內部也有人對周公稱王持懷疑態度。
這種內外夾攻的局面,使周公處境十分困難。周公首先穩定內部,保持團結,說服太公望和召公奭。周公統一了內部意見之後,第二年(前2023年)舉行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穩定周朝的統治。
周公以商朝滅亡和「三監」等武裝反叛活動為鑑,特別重視奴隸主貴族及其子弟的政治道德教育、治術教育和勤政教育,要求「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力農無逸」等,主張充分發揮「頌」、「誥」對奴隸主及平民的教育作用,並提出以治績考察、選任官吏的原則。
八師戍守
二次克殷之後,周公認為有必要擴建直屬國家的武裝力量,於是對三監的軍隊進行收編,又另建了一支八師,主要由周人組成,駐守在以新築的成週為中心的的河洛地區的政治中心,戍守周天子,所以稱為「成周八師」。成周八師(西周周公東徵後,開始駐守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的軍隊)大約二萬人。主要任務是鎮撫南夷。
周公將殷移民遷到成周城,又收編西周時期駐守商故地的軍隊,建立殷八師,大約二萬人。主要任務是鎮撫東方及監視殷遺民。
同時,編制西六師,保衛以鎬京為中心的周人興起之地的西土,因位於西部,所以稱「西六師」,主要由周人組成。
成周八師、殷八師、西六師由周天子親自委派的大貴族或大官僚擔任指揮官。由此可見,周天子掌握的軍隊有十數萬人之多,這就有效地保證了奴隸制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 在政權與各種制度的建設方面,周公繼承損益前代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例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井然有序,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極之別:
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別;在經濟上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
週在周公之前也沒確立嫡長制,繼太王的不是泰伯和仲雍,而是季歷。武王有兄名伯邑考,文王卻以武王姬發為太子。自周公以後,歷「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除去孝王外直到幽王都是傳子的,這不是偶然的,這種制度即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應歸功於周公。
嫡長子繼承制確立以後,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這樣就經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爭奪王位,起到穩定和鞏固統治階級秩序的作用。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而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乙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它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
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係。血緣婚姻關係組成了周人的統治系統。 在文化上週公提出了「明德慎罰」的道德規範,制定了完整的禮儀儀式,此外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
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如《金縢》《無逸》等。周公對易經創作也有貢獻。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為聖人。
周公思想對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漢代儒家將周公、孔子並稱。
完善禮樂
周公制禮,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績之一。禮發源極早。「禮」字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已經出現,據《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判斷,最初的禮只是人們祈求鬼神的特定儀式。
周公「制禮」則是為了滿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據血緣關係和等級身份,分別制定尊卑之間,長幼之間,親疏之間各自的不同行為規範。周公之「禮」,把禮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從規定不同身份的人等應該遵行的禮儀出發,最終成為宗法等級制度的依據和標準。
孔子曾說:」週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初的禮樂是沿襲夏、商而來的,不過,在周初,由以周公為首的西周貴族陸續加以釐定、增補、匯集、漸漸成為法定的制度。《禮記·禮器》雲:
「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夏商的禮樂主要用於敬神和慶典;《說文解字》雲:「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荀子·禮論》雲:「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經過周公修訂的禮樂,則主要是用來維護社會等級制度和宣揚道德理想,與其說周公制禮作樂,不如說周公對殷禮進行了一番改造以適應新生的政權。
周公制禮作樂,並非僅僅是改造殷人的祭祀典禮和置換典禮所用之樂歌,而是涉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各個方面。王國維說:「周人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
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這些不同於殷人的社會制度,雖然不一定是周公制禮作樂時親手制定而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但是周公在攝政期間的所作所為奠定了周代社會制度的基礎。
可見,周公制禮作樂,並非是前無所因的創舉,而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損益夏商舊禮,結合周族原有的習慣,制定出的一套調整宗法人倫制度和行為規範體系 。
作為「人情所不免」的樂,本就是隨人類文明而發展。在中國,如果從賈湖骨笛形成完整音階形態算起樂在中國至少有九千年,樂既反映和表達人的情感,也顯現多種功能性意義,但樂為禮制用途如此彰顯的確應從周公始。樂本無所謂禮與俗,當樂與禮制儀式相須且固定為用形成常式與風格,當依等級觀念在使用過程中按用樂型別樂器擁有數量和樂舞承載人數之多寡分出尊卑貴賤,也就成為「為用」理念下的定勢。
中國的用樂傳統由此形成兩大主導脈絡或稱兩大體系,即禮樂和俗樂。所謂樂分禮與俗,恰是因有了禮制用樂方顯俗樂意義沒有禮也無所謂俗,從這種意義上講,周公開國家意義上功能性用樂分類的先河。
敬天保民
周公制禮,著眼點不限於諸侯,他較多關注下層庶民。在平三監之亂後,周公封胞弟康叔於商都朝歌。為了鞏固周的統治,周公先後釋出了各種文告,從這裡可以窺見周公總結夏殷的統治經驗,制定下來的各種政策。
周公曾先後給衛康叔《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
他告誡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紂王酗於酒,淫於婦,以至於朝綱混亂,諸侯舉義。他囑咐說:
「你到殷墟後,首先要求訪那裡的賢人長者,向他們討教商朝前興後亡的原因;其次務必要愛民。」周公旦又把上述囑言,寫成《康誥》《酒誥》《梓材》三篇,作為法則送給康叔。周公寫作三篇文告給予康叔的原因,一則是康叔統治的為殷人腹心地帶,問題最尖銳最複雜;二則是周公首先征服的,也是三監反周所據的殷人集中的地方,而戰爭勝利之後,康叔受封也比較早。
《康誥》《酒誥》《梓材》可以看作是周公對新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在連續兩次大動盪之後安定下來,使殷民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但又不是一味遷就,對飲酒成風,不孝不友是毫不客氣的。
康叔到殷墟後,牢記周公旦的叮囑,生活儉樸,愛護百姓,使當地吏民安居樂業。
《康誥》的目的是安定殷民,全篇內容不外是「明德慎罰」。周文王因為「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才有天下。殷代「先哲王」也是安民、保民。
「明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就是「保殷民」。「慎罰」,是依法行事,其中包括殷法的合理成分。刑罰不可濫用,有的案情要考慮五六天,十來天,才能判定。
至於殺人越貨,「不孝不友」的,要「刑茲無赦」。文告中反覆強調「康民」「保民」「裕民」「庶民」。告誡康叔要勤勉從事,不可貪圖安逸。
「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能「明德慎罰」才有天命。「明德慎罰」也不是一切照舊,而是參酌殷法,推行周法,使殷人「作新民」。
《酒誥》是針對殷民飲酒成風而發的。釀酒要用去大量糧食,這種飲酒風習在以農業起家的周人看來,簡直無法容忍。周公並非完全禁酒,在有祭祀慶典的時候還是可以喝一點。
群飲是不行的,不可放過,要通統捉來「以歸於周」「予其殺」。「予其殺」是我將要殺,未必殺。所以「歸於周」,是不要給殷人以象「小子封刑人殺人」的印象。
這同「保民」「安民」是一致的。應該引導殷民去「藝黍稷」即種莊稼,也可「肇牽牛,遠服賈」,去經商養父母。殷代先王,從成湯至帝乙都不敢「自暇自逸」,更何況敢聚會飲酒了。
至於工匠飲酒,另當別論,不要殺,姑且先進行教育。在政策上區別對待是十分鮮明的。
《梓材》也還是提倡「明德」,反對「後王殺人」。至於民人之間,也不要相殘害,相虐待,乃「至於敬寡,至於屬婦,合由以容」。上上下下不虐殺而「敬寡」,而「合由以容」,自然會出現安定的局面。
這種局面的形成不是輕易可以得到的,要象農民那樣勤除草,整地,修整田界水溝;象維修居處那樣,勤修垣牆,壁上塗泥,頂上蓋草;又如同匠人治器,勤事修斯,再塗上黑漆和紅漆。總之,勤用明德、保民,才能「萬年惟(為)王」。
三篇貫穿乙個基本思想是安定殷民,不給殷民乙個虐殺的形象,處罰要慎重,要依法從事。至於改造陋習——酗酒,一是限制,二是引導,三是區別對待。做為統治者,要勤勉從事。
《康誥》《酒誥》《梓材》是周公對被征服地區的政治方略,而《多士》是對待遷到洛邑的殷頑民的政策。洛邑建成之後,這批建城的殷頑民如何發落。自是擺在日程上的問題。
《多士》是周公向殷頑民釋出的文告。全文分作兩大段。第一段是攻心,讓殷頑民服從周人統治。
理由是你們這些殷士不好,上天把大命給了我「小邦周」,決不是我「敢弋殷命」「敢求位」。這如同你先祖成湯取代不道的夏桀一樣,也是「上帝不保」夏桀。我把你們從「天(大)邑商」遷到西土,不要怨我,我是矜憐你們的,這也是天命所在。
第二段內容是宣布給以生活出路,讓他們就地安居,有你們的田地,有你們的住宅,「爾乃尚有爾土,爾乃尚寧幹止。」如果你們能順從聽命,有德,還被任用。上天會可憐你們,否則,你們不但會失去土地,而且我還會把上天的處罰加在你們身上。
明堂朝覲
古代建都城,在國之陽位,要設一取象天地而上圓下方、四周圜水的建築。為布政之宮,四戶八牖,以便聲教四達,稱明堂。《考工記·匠人》周人明堂條鄭氏注:
「明堂者,明政教之堂。」蔡邕《明堂月令章句》記其多種功能:「明堂者,天子大廟,所以祭祀。
夏后氏世室,殷人重屋,周人明堂,饗功、養老、教學、選士皆在其中。故言取正室之貌則曰大廟,取其正室則曰大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時之學則曰大學,取其圓水則曰闢雍,雖名別而實同。」《詩·周頌·我將》表明曾「祀文王於明堂」。
明堂在周初,最重朝諸侯之用。當諸侯方國朝見周公時,周公以天子身份,揹負斧紋屏風,面朝南而立,諸侯貴族按其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高低,依次站在周公對面的中階之上,東西階和門東西,夷、蠻、戎、狄分站在東、南、西、北四門之外,較遠的九採站在南面的應門之外,極遠的四塞每世一來朝,告新君即位而已,不安排固定的站位。
這般一絲不苟精心安排的諸侯朝覲天子的禮儀,無疑能十分明確天子諸侯之間尊卑上下的等級,使各安其位以維護統治秩序,這就是周公制禮的目標所在了。關於這次明堂活動的時間內容,《明堂位》說的正是周公「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周頌·清廟序》稱:
「清廟,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焉。」孔穎達《疏》:
「成洛邑在五年則朝諸侯在六年,明此朝諸侯與《明堂位》所朝為一事也。」那麼《禮記·明堂位》所載周公朝諸侯於明堂,是周公營建洛邑成功之翌年,一系列慶典活動的一部分,此外還率諸侯廟祭文王,又頒度量,推進政令之劃一,並以制禮作樂,為他這一年工作的重心,結果「天下大服」,周公的事業達到成功的巔峰。
孔子的簡介和貢獻,孔子的主要貢獻有哪些?
開創了儒家學派,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自覺的基礎上建立乙個禮樂文明的社會,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貢獻 孔子是我國古代最早最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舉世公認的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1...
歷史上真有周公這個人嗎?周公解夢的那個周公喲
歷史上真有周公,稱為周公旦。是奴隸社會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 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但周公解夢並不是他寫的,是後人假託他的名字,真有 叫周莊 夢見自己化蝶那個也是他 歷史上真的有周公這個人嗎 周公,即周公旦,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對於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他有很大貢獻.周公在儒家 文化中享有...
周公是誰 有何事蹟,周公的主要事蹟是什麼?
周公姬旦,又名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 今陝西岐山北 史稱周公。是西周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周公是周武王姬發的母弟。他在周滅商之戰中,常左翼武王,用事居多。滅商2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武王的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心中不服。他們散布流言蜚語,說周公有野心,有可能謀害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