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仁愛思想與墨家兼愛思想的異同
先秦諸子時代,是我國歷史上文人人格相對獨立,思想最為活躍的時代,也是乙個異彩紛呈、碩果累累、學術上最為輝煌燦爛的時代,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在 當時湧現出的許多思想主張互不相同的學派中影響最大的兩個,乙個為孔子開創的儒家、乙個為墨子開創的墨家。《韓非子·顯學》記載: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從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內容上來看,二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愛」,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愛」,雖然兩者都強調「愛」,但這個愛卻也有著許多不同之處。要分析這兩個愛的異同,我們就先來看看仁愛和兼愛的具體內容。
孔子關於仁的論述很多,其中比較全面的論述是與顏淵的一段對話,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顏淵進一步追問具體條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在這裡首先說明仁的基本性質和內容,這就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禮的規範,一旦能做到這點,天下的人都會認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說的仁的基本性質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禮的規範,其特點是突出強調了從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復禮制、鞏固禮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為才能做到仁。對於統治者,孔子鼓吹所謂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實質是強調統治者只有這樣全面駕馭人民,才可以穩定地長期地鞏固貴族的統治秩序,也只有這樣,才算是達到了仁的標準。孔子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就是說貴族才有仁這個品德,而被統治的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根本談不上這個品德。
孔子將恢復和鞏固禮的統治秩序叫做仁。周禮是建立在宗法制度「親親」的基礎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強調培養人們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入則孝,出則悌。」
孔子推崇仁愛的首要心理動因是「報恩心」和「同情心」,報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愛父母,這是人最真實、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礎。
因為人一出生就享受到父母的懷抱之愛,個人最基本的利益是父母給的,不孝就會心不安。個人的一部分利益又是社會和他人給的,只不過父母給我們的利益多,而他人給我們的利益少罷了。這樣,如果能愛父母便能推廣之愛其他人,如果不能愛父母,那又怎麼去愛那些給我們利益少於父母的人呢?
所以孝乃是仁的根本。
關於為仁的方法,孔子推崇「忠恕」之道。即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則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論。孔子的仁愛是層層外推之愛,是根植於人的本性的,是人自然而然萌發出來的。
但是同樣自然的是,別人對我們的愛總要少於父母對我們的愛,所以愛父母總要勝於愛其他人,愛是有差等的。
墨子則把孔子的仁愛思想做了進一步提公升,提出了「兼愛」思想。
墨子認為,人民窮困不堪,死亡相繼,天下異常混亂。國之與過相攻,家之與家相篡,人之與人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
這種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爭奪的政治局面又進一步造**民的窮困和死亡。因此政治上的「交相惡」的混亂局面是一切禍害中最大的禍害。
在墨子看來,解決這個混亂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因為天下相兼愛則治,相交惡則亂。他認為只有有力這疾以助人,有財這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才能真正實現兼相愛的原則。
因為「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人人相愛相利,社會上相互殘殺爭奪的現象就自然消滅,也就達成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孔子和墨子作為先秦時期的兩位聖人,為救世而汲汲奔走於天下,去傳播各自關於「愛」的思想。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說的就是這兩位聖人的艱辛與忙碌,乙個連席子都沒坐暖,乙個連煙囪才生**就要匆匆到別處遊說拯救世人去了。雖然傳播的都是愛的思想,目的都是微利能讓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幸福安康,但是乙個仁愛乙個兼愛卻有著許多不同的含義。
從上面所述的「仁愛」和「兼愛」思想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會階級不同,孔子所代表的是統治者階級的利益,他主張貴賤有序,目的在於維護周禮。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生產者的要求,其兼愛思想強調功利動因。其次,兩個「愛」其愛的方式有所不同,儒家的仁愛強調的是有差
等的愛,要求以對父母兄弟的愛為中點,層層外推,逐漸擴充到對宗族、國家和社會的愛。而墨家強調的是無差等的愛,要求做到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國若視其國。他認為博愛無私、沒有親疏遠近、貧富貴賤是兼愛的保證。
再次,墨家認為天有意志,人順之得賞,違之得罰,天志是衡量人間善惡的唯一標準和最高依據。而儒家不僅關注天,更重視人,注重人的修養即道德意識的甦醒和自覺,儒家的仁愛除了以天作為外在的保證外更有一套由近及遠,有親及疏的環環相推的可循之路。在這一點上,墨子顯然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層面和現實性的**,而忽視了對人的內在本性的研究。
從這些差別我們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能夠成為歷代王朝的正統思想,而墨家思想在血緣關係起重要作用的中國傳統家族社會中只能流於空想的原因了。
如何評價墨家的兼愛和儒家的仁愛
2樓:勝寒
儒家的仁愛和墨家的兼愛都肯定人與人之間應當相愛,但儒墨兩家學說也有區別.孔子的仁愛是推己及人,由親及疏,由近及遠的有等差的愛.墨子則反對儒家的」愛有差等」說,強調愛無差別等級,主張不分遠近親疏厚薄的平等的愛.
而且,我認為,儒家的「仁愛」作為一種社會道德規範是有階級性的,不平等的,墨家的「兼愛」才是真正的平等的愛.
「仁愛」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概念,也是當代學者幾乎公認的儒學精華所在.而當仁愛被放到禮綱所處理的兩類關係中時,我們可以看到其不平等性與虛偽性.在「上、下」關係中,從表面上看,禮綱為上下關係所設定的倫理規範都是相對應的,如父「慈」子「孝」、夫「義」婦「聽」、君「恕」臣「忠」等,但實際上,各規範因宗法角色的不同而性質有別:
凡下對上的規範,「忠」、「孝」等都被強化,明確歸屬禮法綱紀範疇;凡上對下的規範,「恕」、「慈」等卻都被弱化,缺少硬性的禮綱約束,只能屬仁義道德.這樣,上下層角色真實擁有的權力與責任、義務是完全不對稱的
墨子把與「兼愛」相反的思想行為稱為「別」.他說:「亂何自起,起不相愛」;「別之所生,天下之大害也」.
因此,治理天下的正確途徑就是「兼以易別」.墨子堅信,只要普天之下人們都遵循「兼愛」,就必然會害除利興,國泰民安,天下和平,達到樂園一般的完美境界.
「兼愛」既有如此崇高的價值, 那麼它的涵義是什麼呢?墨家指出,兼愛是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家庭與家庭、國家與國家之間關係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其涵義包括相互聯結的兩個層次,即感情層次和利益層次.感情層次就是要求人們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愛.
利益層次就是愛時必須給對方以利益,使對方在愛中得到利益,而且利益的性質主要是指物質利益.
墨家的「兼愛」並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愛」,是相對於儒家的「仁」即「別愛」提出的.別愛,也即「仁愛」的落腳點最後還是愛自己.
鄉土中國中私愛和兼愛是什麼意思,墨家思想中的“兼愛”是什麼意思?
社會差異,打個比方,海里有很多種魚,但每種魚都是成群結隊的,這就是所謂的群集。這種效應在自然界是眾所周知的。人是多種多樣的,人的思想是多種多樣的,群集效應在人類思想領域中是以一種模糊的方式表現出來的。這種思維方式不同於思維是一種差異的模式。因為這個原因,沒關係,自然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所謂的人臉,我想...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儒家的思想 道教的文化 兵家的戰術 墨家的制度 法家的依法治國儒家講以德治國,崇尚模範作用 墨家走極權主義治國道路,崇尚服從上級 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恆 講求修身養性 有樸素唯物主義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 禮 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兵家對戰爭決策 指揮 統籌及其規律方面的理性認識的總和。...
儒家思想仁是何物,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樓主這個問題,兩千年來沒有標準答案。究竟 仁 是什麼?老夫子自己也沒有給過一個明確的定義,韓愈曾經試 釋過 博愛之謂仁 只是怎麼都有點讓人想起墨子的 兼愛 說,而且儒家從來不提倡 博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很明顯的由己及人,儒家的愛是分層次的,分親疏的。所以 博愛之謂仁 是不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