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關家庭之愛的語句,帶翻譯,急急急

2021-03-03 22:31:07 字數 3780 閱讀 9413

1樓:一線口語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zhēn)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茂盛桃樹嫩枝枒,開著鮮豔粉紅花。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順。 茂盛桃樹嫩枝芽,桃子結得肥又大。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滿。 茂盛桃樹嫩枝芽,葉子濃密有光華。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古樸美豔

論語中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的句子

2樓:呂子謀是我

「有教無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十則》裡面可以找找。

論語中關於愛情的語句

3樓:匿名使用者

節用抄而愛人。泛愛眾。愛之欲其生襲,惡bai之欲其死;既欲其生,du又欲其死,是惑也。

zhi 子曰:「愛人。dao」子曰:

「愛之,能勿勞乎?」 君子學道則愛人。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注意:《論語》中孔子所講的「愛」往往不單純是愛情,而是愛所有人,愛父母兄弟,愛親人,等等。是博愛。

若說要從《論語》中找出很浪漫的愛情語句,那是不可能的。樓主不妨在《論語》中體悟一下孔子之博愛吧!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4樓:匿名使用者

**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求論語中含仁字的語錄 要帶翻譯和簡評的 急求 明天就要交了 20則就可以了

5樓:張夢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罕》)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子曰:「**(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孔子說:「**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只知道這幾個

論語中有關於幫助他人的句子!!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6樓:

1.子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其中 泛愛眾 言道要以愛人之心待人 應該就是和樂於助人意義相近 2.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論語中有關道德的句子,配上譯文(越快越好,急啊!!!!)

7樓:姬軒雅

【原文】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評析】

這一段話常常被人們所引用。孔子所說的道究竟指什麼,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我們的認識是,孔子這裡所講的「道」,係指社會、政治的最高原則和做人的最高準則,這主要是從倫理學意義上說的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註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型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於(學習和實行聖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評析】

本章所講「道」的含義與前章大致相同。這裡,孔子認為,乙個人斤斤計較個人的吃穿等生活瑣事,他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與這樣的人去討論什麼道的問題。

【原文】

子曰:「君子懷(1)德,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註釋】

(1)懷:思念。

(2)土:鄉土。

(3)刑:法制懲罰。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評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型別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齊(2)之以刑,民免(3)而無恥(4),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5)。」

【註釋】

(1)道:有兩種解釋:一為「引導」;二為「治理」。前者較為妥貼。

(2)齊:整齊、約束。

(3)免:避免、躲避。

(4)恥:羞恥之心。

(5)格:有兩種解釋:一為「至」;二為「正」。

【譯文】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

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論語中有關生死的句子,論語中有關和的句子

釋義 舊時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際皆由天命決定。常用作事勢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杞人憂天是因為杞人每天因為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在擔心,古代的讀書人不都是這樣想的,古代是以神權來維護皇權,所以大家都很迷信,但是魏晉南北朝時候,那時的士人因為社會的動盪和佛教的傳入,所以大多看淡生死,你有沒學過一篇 蘭亭集序...

論語中有關孝的論述

論語 中的 孝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之一,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文獻資料殷商甲骨卜辭之中就已有 孝 字。在 百善孝為先 這樣的傳統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 孝 推崇備至。論語 對中國人 孝道觀 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論語 中共有約二十條與 孝 有關的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孔子第一次將人類的孝行為加以...

《論語》中所有關於「顏回(顏淵)」的語句

為政第二 篇 2.9 子曰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公冶長第五 篇 5.9 子謂子貢曰 女與回也孰愈?對曰 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一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5.26 顏淵 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爾志?子路曰 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