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地區出土的佛像雕刻具有怎樣的風格特徵

2021-03-03 21:12:27 字數 4970 閱讀 1005

1樓:漫閱科技

犍陀羅地區出土的佛像雕刻在兩個時期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徵。前期是在1~3世紀的貴霜時代,雕刻採用為當地出產的紋理細膩的片岩,希臘雕塑的影響非常顯著;後期為約從4世紀~5世紀末的笈多時代,這時的佛像雕塑以石灰拉毛粉飾或粘土的泥塑為主,有時燒製成赤陶,印度風格濃郁。

犍陀羅地區出土的貴霜時代和笈多時代佛像雕刻相對比,有哪些不同的風格特徵?

2樓:漫閱科技

犍陀羅地區出土的佛像雕刻在貴霜時代和笈多時代這兩個時期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徵。在1至3世紀的貴霜時代,雕刻採用為當地出產的紋理細膩的片岩,希臘雕塑的影響非常顯著;在約從4世紀至5世紀末的笈多時代,這時的佛像雕塑以石灰拉毛粉飾或粘土的泥塑為主,有時燒製成赤陶,印度風格濃郁。一般所說的印度希臘式、印度羅馬式佛教雕刻主要指前期貴霜王朝時代的犍陀羅藝術。

什麼是古印度佛雕像特點

3樓:匿名使用者

下面咱們就來區分區分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印度佛像造型。

犍陀羅風格

一般認為,佛造像最開始出現於公元1世紀的犍(jiān)陀羅地區(南亞次大陸西北部)。

要說清楚犍陀羅風格造像的特點,我們必須要先大概梳理一下古印度與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卓大帝的一段恩怨情仇。

西元前332年,亞歷山卓大帝已經完成了征服整個波斯的偉業,本來已經功德圓滿,可以回歸希臘故土,但是他依舊選擇繼續東進,征服印度河流域地區。

他在希達斯皮斯河戰役中,擊敗了古印度軍隊,在古印度北部地區建立了很多據點和**中心之後,率兵回歸希臘。

亞歷山卓大帝雖然沒有完全征服古印度,但給古印度帶來了希臘/羅馬樣式的雕刻藝術。公元1世紀,當時古印度的統治者迦膩色迦大力推行佛教,仿照希臘雕塑的樣式製作佛造像,產生了犍陀羅藝術風格。

如果在了解犍陀羅藝術的**之後,再回頭去看標有「犍陀羅風格」說明的佛造像,你是不是已經發現了這種風格佛像的獨特了呢?

首先,犍陀羅式的佛像,具有典型的古希臘範兒,具體表現在於佛的造型往往顯得魁梧雄壯,孔武有力,就像古希臘雕塑中那些健美的男青年一樣。

在長相上,犍陀羅佛像更接近於歐洲人種的長相,擁有薄薄的嘴唇和高而挺拔的鼻樑,這種鼻形也可以被稱作「希臘鼻」。眼窩較為深陷,整體來看整張臉稜角分明,線條感很強,具有典型的西方人特點。

其次,佛所穿的袈裟,看起來厚重,不透明,很有垂感,看起來就像是地中海地區的長袍。佛像的頭髮也通常刻畫成波浪式的頭髮,不同於我們比較熟悉的螺發。

可以看到每一綹頭髮呈波浪狀,而非盤旋帶尖的螺發

犍陀羅造像的表情較之後來顯得有些呆板,嚴肅(可能也是臉型的鍋),以至於19世紀20年代的英國考古界普遍認為:犍陀羅佛像是佛像雕刻裡面最醜的。

(但是我覺得挺好看呀……)

秣菟羅風格

秣菟羅(又譯馬圖拉、馬土臘等)本是印度古國名,位於印度中部地區,是著名的雕刻之都。在佛教興起之前,秣菟羅就雕刻有很多印度教的神像。大約在公元2世紀,這個地區開始出現佛像。

秣菟羅風格的造像雖然也受到古希臘藝術的影響,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更靠近印度腹地一些,造像的面容肯定不像古希臘人,在風格上也偏向印度本土藝術的風格,與犍陀羅佛像的區別還是較為明顯的。

早期的秣菟羅佛像有很多都是**造型,即使有袈裟之類,也非常輕薄,凸顯人體的肉感。頭髮也不是波浪,而是一圈一圈盤旋的螺發。衣紋的做法通常是在隆起的稜上加刻陰線。

公元2世紀後半葉,秣菟羅風格的佛像逐漸開始吸收犍陀羅佛像的一些特點來改造自身。到了公元4世紀,秣菟羅佛像終於實現了印度傳統與外來影響的完美融合,迎來自己的成熟期。

成熟期的秣菟羅佛像,體態顯得更加優美細長,面孔是東方人的特徵,耳垂長而厚,發是典型螺發,右旋,有肉髻。眼睛一般半眯,神態平和,淡然,是我們印象裡佛祖俯視眾生的形象。

很多佛像頸部還有三道折線,稱為「三道彎」或「蠶節紋」,頭光為圓形,一圈一圈裝飾有不同的圖案。

造像身材比例適中,著通肩大衣。最重要的是雕像的衣服上有許多條弧形的衣紋,顯得衣服十分輕薄,並緊緊的貼在身上,就像衣服被打濕了一樣,所以也叫「濕身佛像」。這種樣式的佛像後來傳入中國,對中國的雕塑乃至繪畫影響深遠。

秣菟羅風格佛像,公元4-5世紀,印度秣菟羅美術館藏

還有一點比較特殊的是,秣菟羅佛像多採用中印度地區出產的紅砂岩來雕刻,有的岩石上還帶有公尺黃色或白色的斑點,色調非常溫暖,與犍陀羅佛像的青灰色岩石大不相同。

薩爾納特風格

薩爾納特地區位於中印度,又譯「鹿野苑」,是佛陀啟教的地方。薩爾納特式佛像與秣菟羅佛像同屬於印度傳統藝術範疇。

兩類佛像最明顯的區別是服裝上,薩爾納特式佛像的衣服顯得更加的輕薄了,幾乎不可見,只有在領口,袖口之類的地方可以見到一兩道衣紋,所以也被叫做「裸身佛像」。

但總體而言,薩爾納特佛像與成熟期的秣菟羅佛像大同小異。又由於薩爾納特樣式出現的時期正值古印度的笈多王朝(約公元320年—約公元600年),秣菟羅佛像也在笈多王朝時期成熟,所以藝術史上也將兩者合稱為「笈多雕塑藝術」或「笈多佛像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青州發現的魏晉南北朝佛造像,有一些也是在領口、袖口和衣服下擺處各刻畫出一道衣邊來表示著衣,十分簡潔,與薩爾納特樣式的佛像神似。因此有學者認為,青州佛像受到了古印度薩爾納特式佛像的深刻影響。

雖然是殘件,但也可以發現衣紋相當簡潔

當然,青州出土的魏晉南北朝佛造像中,也有很多刻畫出了類似「曹衣出水」一般貼體的衣紋,所以更多的研究者傾向於它們受到了多種印度佛像風格的影響。

阿瑪拉瓦蒂風格

在公元2世紀,南印度的阿瑪拉瓦蒂地區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佛教雕塑風格。阿瑪拉瓦蒂風格與犍陀羅、秣菟羅風格在藝壇中三足鼎立,這樣的局勢一直持續到公元4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

南印度的佛教徒喜歡建造佛塔來表達自己的信仰,因此阿瑪拉瓦蒂風格的雕塑與佛塔關係密切。在很多時候,佛的形象都是在佛塔的浮雕上出現,並且帶有故事情節和場景,注重表達意境、氣氛。

阿瑪拉瓦蒂風格佛像的鮮明特點,就是人物肌肉柔韌,軀體轉折靈活,非常富有動感。佛像的長相也是很純正的印度人相貌。

釋迦牟尼佛立像,公元2世紀,阿瑪拉瓦蒂考古博物館藏。相貌是不是很像印度人?

另外,阿瑪拉瓦蒂佛像還會給人一種特殊的觀感。

如果說犍陀羅佛像是憂鬱英俊的王子,秣菟羅佛像是肌肉發達的運動員,那麼在**阿瑪拉瓦蒂佛像的時候,人們總會產生一種「佛像正在思考人生哲理」的感覺,彷彿面對的是一位真正的哲人,能夠體會到佛教的精神層次。

總之,古印度作為佛祖的老家,各種不同的佛造像風格最初在古印度產生,又傳播到世界各地,對各地的佛教藝術都產生了影響。多多了解其不同時期的佛像造型,對於了解中國的佛教雕刻造型特點,也是很有幫助的。

犍陀羅浮雕的風格有哪些特點?代表作有哪些?

4樓:漫閱科技

犍陀羅浮雕的風格最初是古風式的,人物造型粗拙,頭大身小,構圖簡單、平面化。代表作有白沙瓦博物館藏的片岩浮雕《釋迦牟尼初仿婆羅門》《奉獻束草》等。

犍陀羅佛教美術風格是什麼風格呀

5樓:匿名使用者

犍陀羅藝術簡練的說它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故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

所謂犍陀羅藝術,是佛教藝術的專有名詞.西元前4世紀末,馬其頓國偉大的亞歷山卓大帝東征進入印度建立殖民地;西元前2世紀,殖民地的歐洲人後裔,與原來居住在中國河西走廊的月氏人一起,建立起強大的貴霜帝國,定都犍陀羅(今馬巴基斯坦白沙瓦與阿富汗東部地區)一帶.貴霜帝國的第三代君主迦膩色迦開始提倡佛教,並將希臘雕刻神像的手法用來雕刻佛像,於是,犍陀羅藝術產生了.

由於希臘人對神的觀念不同,他們認為人神同形同性,希臘神話中天國的英雄女神和人世的形像是一致的,在此觀念下工匠塑造神的形像,在當地的文化與宗教信仰下,自然地與佛教的精神相交融,產生了最早的佛教藝術—犍陀羅藝術.犍陀羅深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當地的造像風格略帶有西方雕塑的特色,強調自然的寫實性,外觀上則是高鼻,深眼,捲髮,嘴上有八字鬍的佛像和通肩式大衣的造型,有的佛像甚會表現肌肉線條.

6樓:匿名使用者

南亞次大陸西北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北邊境一帶)的佛教藝術。形成於公元1世紀﹐5世紀後衰微。犍陀羅地區原為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

因其地處於印度與中亞﹑西亞交通的樞紐﹐又受希臘﹑大夏等長期統治﹐希臘文化影響較大﹐它的佛教藝術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故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犍陀羅藝術形成後﹐對次大陸本土及周邊地區的佛教藝術發展均有重大影響。

犍陀羅藝術的主要貢獻在於佛像的創造。佛教在前6世紀末興起後﹐數百年間無佛像之刻畫﹐凡遇需刻佛本人形像之處﹐皆以腳印﹑寶座﹑菩提樹﹑佛塔等象徵。1世紀後﹐隨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崇拜佛像漸成風氣﹐遂有佛像的創作。

最初佛像乃從印度民間的鬼神雕像轉化而來﹐而在犍陀羅地區﹐佛像的製作又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現存最早的犍陀羅藝術的佛像約作於1世紀中葉﹐是一塊表現釋迦牟尼接受商人捐贈花園的浮雕﹐其中佛和商人﹑信徒的形像皆用當地流行的希臘風格表現﹐僅佛頭部雕有光輪以顯示其神聖。其後表現佛從誕生﹑佈道說法到涅盤的浮雕漸多﹐並有圓雕佛像出現。

現存最早的犍陀羅圓雕佛像出土於馬爾坦﹐佛的臉型﹑衣衫皆有濃厚的希臘特色﹐但神態肅穆﹐頗具佛教精神。桑奇大塔1世紀末至2世紀中葉是犍陀羅佛像製作的成熟期﹐這時已成功地融匯印度﹑希臘風格於一爐﹐形成獨具一格的犍陀羅風格。其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橢圓形﹐眉目端莊﹐鼻樑高而長﹐頭髮呈波浪形並有頂髻﹐身披希臘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薩像有時且帶鬍鬚等。

呾叉始羅城址和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的貴霜王國首都富樓沙城址出土的佛像和浮雕﹐都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犍陀羅的佛塔建築也有較大發展﹐對印度原有的窣堵婆式圓塔(見桑奇大塔)作較大改動﹐基座層級加多加高﹐圓塔本身變為基座的一層﹐上部傘蓋亦加高增大﹐從而成為高聳入雲的佛塔。

3世紀後﹐犍陀羅藝術逐漸向貴霜統治下的阿富汗東部發展﹐5世紀時﹐犍陀羅本部因貴霜帝國的瓦解而衰微﹐但阿富汗的佛教藝術卻一直繁榮到7世紀﹐此即後期犍陀羅藝術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稱巴公尺揚藝術。主要代表有巴公尺揚佛教遺跡﹑哈達佛寺遺址﹑豐杜基斯坦佛寺遺址等。這個藝術流派除繼承犍陀羅藝術固有風格外﹐還較多地吸收了印度本土的傳統﹐佛像臉形趨圓﹐衣衫變薄﹐以灰泥表現衣褶﹐並將印度的石窟建築和巨型造像結合起來創立石窟佛像綜合體﹐對中國新疆﹑敦煌﹑雲岡的佛教藝術有重大影響。

另外犍陀羅式佛塔也經中亞傳入中國﹐和中國固有的樓閣形式結合﹐形成常見的多層寶塔.

佛頂尊勝陀羅尼心咒怎麼讀及手印,佛頂尊勝陀羅尼咒的咒語手印

手印不用學 直接念誦就行 文中介紹的 佛頂尊勝陀羅尼 是東密 唐密三大神咒之一,三大神咒為 佛頂尊勝陀專羅尼咒 一切屬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咒 大悲陀羅尼咒 即大悲咒 文中介紹的 佛頂尊勝陀羅尼 是東密 唐密三大神咒之一,三大神咒為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咒 大...

陀羅尼被等加持的儀式是怎樣的

母音老人金光明沙的製作法 把沙子洗淨後,用一根針,拴上紅線,插入沙中,另一邊的紅線捏在左手無名指根部。左手持金剛拳,右手則放光照沙,對沙念十萬八千遍後,就成為 金光明沙 度亡時,只要把沙撒在亡者的身上 從腳下往上身撒或放沙在天目穴 不管死者死了多久,或是墮入三惡道,都可以超拔他往生。假如什麼地方有災...

雨寶陀羅尼咒是啥功能已經很祥細

中敘述 釋尊 在憍睒彌國建吒迦林時,該國之長者妙月,前來請問得財寶 除疾病之法,釋尊 告以過去無數劫前,曾遇 持金剛海音如來,由彼如來處得 雨寶陀羅尼。若受持 讀誦 思惟 憶念,並為他人廣說流布,則由此陀羅尼之威德力,可得快樂安穩,永世不貧窮 且諸天悉皆歡喜,即降下財寶榖麥。中又有 世尊,我等在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