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西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鄭、許國攻宋,宋向晉求救。次年晉軍進攻楚的盟國曹、衛,楚軍北上與晉軍對壘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
時晉軍較弱,乃先擊潰由陳、蔡軍組成的楚軍右翼,再設計擊退楚軍左翼,迫使楚軍主力後退。戰後,晉文公成為霸主。
2樓:古今詩詞歌賦
西元前634年左右,楚國勢力強盛,欲北上稱霸中原,而晉國自晉文公上位以來,以仁德治國教民實力逐漸恢復,在知曉楚王圖謀後,遂先下手為強,與楚國發生戰爭。
城濮之戰雙方是誰
3樓:歷史小管家
城濮之戰雙方是晉國與楚國。
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勝負取決於裂碧槐許多因素,「先發制人」具有搶佔先機的優勢,因此後世軍事家總結為贏得戰鬥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中國曆代戰爭中,先發勝利的例子數不勝數,牧野之戰,鉅鹿之戰等,都是著名的戰例。
古代軍事家,都非常重視先發制人,特別雙方形勢相當的情況下,誰取得先機,誰得贏面會更大。但春秋時期一場霸主爭奪戰城濮之戰,擁有強悍的戰士,兵力是晉國三倍楚國,在盡佔先機的條件下,卻被後發制人的晉國擊敗。
歷史發展
西元前632年,為了成為慧培春秋的霸主,晉國和楚國,在城濮一帶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略決戰,歷史稱為城濮之戰。周天子東遷後,周室日衰諸侯逐漸強大,在眾多的諸侯中,齊桓公和管仲治理下,齊國首先崛起,成為了春秋第一霸。但管仲和齊恆公相繼去世後,強大的齊國出現了內耗,導致霸業衰落。
窺視中原霸業的諸侯不少,特別是肆友佔據長江流域廣闊土地的楚國,趁著這個機會乘機,想在勢力延伸到中原,西元前638年,楚國在泓水之戰中擊敗了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終結了宋襄公接替齊恆公,成為春秋霸主的夢想。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的戰果是什麼?這說明?
4樓:陽寶清歡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西元前632),晉、楚兩國在衛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 。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
楚軍大敗。1、研究城濮之戰的歷史教訓 ,有利於我們從歷 史經驗中正確看待當下國際競爭特別是中國 "和平崛 起 "過程中"軟實力"的問題。
2、城濮之戰前晉楚兩國的對峙,實質上是兩種不同文 化擴張摩擦融合的必然產物。
3、晉國 "一戰而霸 "。
4、春秋時代大部分時間所謂霸權均賴晉國維持。
求《晉楚城濮之戰》全文譯文,求《晉楚城濮之戰》全文翻譯
晉楚城濮之戰 晉楚城濮之戰 中的節選譯文,要詳細的。宋國派門尹般到晉軍中報告情況非常危急。晉文公說 宋國來報告危急情況,不去救他便斷絕了交往,請楚國解圍,他們又不答應。我們想作戰,齊國和秦國又不同意。怎麼辦?先軫說 讓宋國丟開我國而去給齊國 秦國贈送財禮,假借他們兩國去請求楚國。我們逮住曹國國君,把...
城濮之戰中晉文公是個怎樣的人,《左傳》中的《晉楚城濮之戰》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
善於聽取建議,謀略高,有禮讓道德,懂攻伐戰略 1 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 衛這兩個楚之盟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2 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 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3 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
鉅鹿之戰的作戰雙方是誰?最後哪一方獲勝了?
章邯的投降就是典型的外部作戰受挫,內部領導猜忌,他雖然手握重兵,但實在是走投無路了。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 所以,章邯的投降並不是因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也不是因為章邯的軍事實力明顯弱於項羽,他投降的真實原因是此時的秦朝已經不值得他去效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