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如果不廢除王安石變法,大宋會不會走向富強?

2023-06-02 19:35:05 字數 1992 閱讀 6176

1樓:體壇剖析者

會走向富強。王安石變法對大宋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有利於國家的富強。

2樓:六月從心

我覺得並不會。因為這是大勢所趨。想要走向富強,僅僅靠王安石變法是不夠的。但司馬光的廢除也加速了矛盾的激化。

3樓:茅廬論古今

不會,司馬光廢除王安石變法是正確的,王安石變法雖然取得了很多錢財,但是是在犧牲老百姓的利益基礎上取得的,他的變法已經犧牲很多人了。

司馬光為什麼要廢除王安石變法?結果如何?

4樓:匿名使用者

三、青苗法引發的雙方反目在改革初期,司馬光對於王安石的這種變法並不是非常支援的。他對於王安石的這種政策,認為是非常的利國利民,是真正的為老百姓謀取福利一直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因為這個政策是有漏洞的,他會讓手下的**剋扣糧食來達到貪贓枉法,會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的苦。

然而司馬光的這些建議並沒有得到當時統治者的附和和支援,而是把司馬光貶到洛陽。不再過問政治。

四、5天替代15年兩個朋友變成了政治上的敵人,因為二人所堅持的政治理念不一樣,王安石堅持要變法,而司馬光則是一心一意的修他的《資治通鑑》。一直到當時的統治者宋神宗去世,另外乙個位帝王繼位之後,因為高太后的垂簾聽,這樣才導致了司馬光重新任職。並且將王安石變法剔除出去。

僅僅使用了5天的時間。

雖然王安石和司馬光在文學史上是非常的息息相關的,能夠成為朋友,但是他們在一些政治理念上並不能達成一致,王安石的變法不能說一點好處沒有,但是弊大於利,這些司馬光都是看在眼裡的,只是當時統治者的昏庸,或者說不肯聽取別人的建議。司馬光在得知王安石要制定青苗法之後,於是對於王安石變更加的不滿,也就導致了司馬光廢掉王安石變法的原因。

司馬光為什麼不支援王安石變法?還完全推翻?

5樓:夏日絕

要知道無論是司馬光還是王安石,這兩個人的人品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都是比較正直的人

6樓:秋風體育

因為兩個人的立場不同,司馬光代表的立場是大地主階級,而王安石代表的立場是老百姓,王安石變法損害到了司馬光所代表階層的利益,所以他不支援甚至推翻了王安石變法。

7樓:過冬

因為王安石的變法沒有考慮實際,損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不支援他的變法,也因為很多人反對,因此做到完全推翻。

8樓:青熒火

那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引起了北宋守舊的官僚地主強烈反對。所以司馬光推翻了王安石變法。

9樓:露露臉露露臉露

因為司馬光和王安石站在對立的局面,他們分數兩個不同的政派,代表著不同的勢力。

司馬光為什麼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從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就能看出王安石變法的背景了。

11樓:星空中的呵呵噠

變法自推行以來就飽受猜忌,一方擁護一方反對,雙方打的不可開交。

12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當官俸祿高,那麼當官是最好的選擇了,又能幹自己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13樓:那叫乙個小可愛

因為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就是富國強兵,改變北宋建國至今的兩積三冗的社會格局。但是也會有缺點。

14樓:盼盼你在盼什麼

因為王安石一方擁護一方反對,雙方打的不可開交,保守派從各方面攻擊變法。

15樓:宇最美

有可能是因為王安石變法就是有一些問題,從而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革新利弊。

16樓:紫鳶東南飛

國家政治經濟不符合,兩人的看法不一樣。

17樓:大哥都知道

因為兩人所支援的不一樣,認識觀不同,王安石變法就是基於這些因素,從而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革新利弊。

怎樣正確的評價司馬光,怎麼評價司馬光?

乙個君子 乙個改革路上的攔路虎 宋朝從太祖開始的以文抑武 發展到三冗三廢 公務員太多 官場奢靡 大興土木 收入不錯 開銷太多 中後期一直在改革 一直在失敗 反對勢力太強大 司馬光只是其中一員 到最後開銷沒減 稅慢慢收不上來了 司馬光,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 散文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 今山西運城地區夏縣...

司馬光逸事 問題!!!《司馬光逸事》的全文翻譯

1.退 回去破 打破2.從這以後手不能放下書本,讀書到了忘記飢渴寒暑的地步3.司馬光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退回 砸破 自這一刻起手不釋卷,以至於看書到了忘卻飢渴的境界 聰明機警 勤奮好學的人。回去,使什麼破,自此手不曾放下書籍,以至到了不知飢餓口渴,寒來暑往。是乙個聰明,好學之人。司馬光逸事 的全...

司馬光好學,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司馬光好學,告訴了我們乙個什麼道理

告訴我們讀書要多讀。讀書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可以去讀的,要合理安排時間。司馬光好學 告訴我們乙個什麼道理?興趣 決定學習成就 先確立對事物的興趣 然後在認真的去學習 最終發現學習的樂趣 個人回答 請參考 道理很多啊 1 他有志向 這是人生目標 是學習動力 2 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 3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