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的教育,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2021-08-01 14:24:46 字數 4656 閱讀 8806

1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觀念源遠流長,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社會古老的理念。從歷史上看,古希臘的大思想家柏拉圖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通過法律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在兩千年前我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無類”的樸素教育民主思想。

近代西方資產階級致力於尋求教育公平,18世紀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國家轉化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確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而我國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舉考試製度同樣也體現了一種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現代的西方社會,又在不同的時期大致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教育公平觀,它們就是保守主義的教育公平觀、自由主義的教育公平觀和激進主義的教育公平觀。

2023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共同綱領》便確定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體現了新中國重視社會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價值。因此,我們可以說,教育公平是一個歷史範疇,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含義。它既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反映,也是對社會現實的一種超越,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侷限性。

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

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和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的這兩個方面。

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 這是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受限制、完全意義上的絕對公平,它必然依賴一定的社會條件的存在,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人們對教育公平觀念的認識程度的影響而產生變化。原始社會的教育公平是一種涉及全體成員的低層次的公平;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教育則成為一種特權被侷限於一小部分人中間,廣大勞動人們的子女極少有受正規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工業社會以來,教育才逐漸走向大眾,人們對教育公平的認識才慢慢經歷了從起點的公平、過程的公平到結果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平是人們追求的永恆理念,是人類奮鬥的方向與目標。

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是統一的 在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公平與效率往往處於難以兼得的衝突狀態。教育發展也面臨著類似的困境。但與社會、經濟領域不同的是,教育領域的這一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研究表明,在教育階段,這兩者的目標是高度重合的。即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教育公平問題的特徵和重心是不同的。在發展初期,最重要的是普及教育,保障廣大兒童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

在教育初步普及之後,追求的是教育過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更高的教育質量,即對教育品質的追求。因此,在教育權利平等的前提下,我們還必須經過高度篩選、分流的教育制度,著重考慮經濟的合理性,要求在資源配置和教學過程中,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享受平等的教育;同時,又以承認個體差異、發展的不平衡為前提,給每一個兒童提供另外不同的教育,使其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從而最終保證他們教育過程中的公正待遇和教育質量。

  教育公平的多重含義 從教育實踐主體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學生公平與教師公平。學生公平是指對待和評價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教師公平則是指對待和評價教師公平與否的問題。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

從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根據一定的公平原則進行操作而產生的這一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固定下來,形成公平的程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督機制、監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從是否把教育實踐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可分為同質的教育公平和差異的教育公平。

同質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間的差異,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則指導實際的教育活動。而差異的教育公平認為每個人都是各不相同的。從實存與觀念的角度來看,以上我們所談的都是實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還有一種觀念層次的公平,它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主觀反映,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價值判斷,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公平感,即對公平問題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西方學術界認識 事實上,進入21世紀後,西方學術界便提出了“給每一個人平等的機會,並不是指名義上的平等──機會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個人都能受到適當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的進度和方法是適合每個人的特點的”的觀點,這也就意味著教育公平是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並突出學生作為個體所具有的個性。在202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為協助其成員國制定教育政策等目的而準備的檔案中,教育公平的定義為:“教育公平有兩個含義。

第一個含義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證性別、社會經濟地位和種族等個人和社會因素不妨礙人達到其能力所允許的教育高度。第二個含義是覆蓋( inclusion ),就是要保證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標準的教育-例如,每個人都應該能夠讀、寫和做簡單的算術。”[1]  這也就意味著教育公平一是要做到“因材施教”,使人充分發展;二是要保證所有的人都受到最低標準的教育。

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不是平分教育資源。這還意味著把性別、社會經濟地位等個人和社會因素納入入學標準,使這些因素把部分學生檔在學校大門之外,妨礙這些學生髮展的做法是違背教育公平原則的;而“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學標準是符合教育公平原則的。 中國的教育公平問題

2樓:匿名使用者

不作就不會,作不就往裡作

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3樓:angela韓雪倩

促進教育公平要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點。當前要在以下幾件事上下功夫。

1、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改造薄弱學校,儘快使師資、教學儀器裝置、圖書、體育場地基本達標。實施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現城鄉中小學校舍安全達標。

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

2、著力解決“擇校熱”問題。加快縮小校際差距,加快薄弱學校改造。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

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定重點學校和重點班。要加強區域內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有條件的城區和農村可以逐步探索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創新教師補充和退出機制。

3、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和留守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要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要重點建設好勞務輸出大省和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優先滿足留守兒童就學需要。同時,健全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教育和監護網路,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資料:

三個層次

(1)確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2)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

(3)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均等,即每個學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後能達到一個最基本的標準,包括學生的學業成績上的實質性公平及教育質量公平、目標層面上的平等。

其中,“確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前提和基礎,“提供相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是進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相對均等”的前提。而通常,這三個層次被概括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此外,對教育公平的正確認識還包括:教育公平的發展有一定的相對性和追求教育公平與追求教育效率是統一的這兩個方面。

從教育實踐主體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學生公平與教師公平。學生公平是指對待和評價學生公平與否的問題;而教師公平則是指對待和評價教師公平與否的問題。

從教育活動過程來看,可分為教育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起點上的公平是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均有開始其學習生涯的機會。過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觀兩個方面以平等為基礎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

結果公平即教育質量平等。

從教育公平的結果是根據一定的公平原則進行操作而產生的這一角度來看,教育公平可分為原則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

教育公平原則是教育結果公平的前提條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驟合理化,固定下來,形成公平的程式,還需要各種形式的監督機制、監督機構及配套的技術手段,進而保障結果的公平。

從是否把教育實踐的主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存在著差異,教育公平可分為同質的教育公平和差異的教育公平。同質的教育公平是指忽略人人之間的差異,用同一的教育公平原則指導實際的教育活動。而差異的教育公平認為每個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從實存與觀念的角度來看,以上我們所談的都是實存公平,除此之外,教育公平還有一種觀念層次的公平,它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主觀反映,是對實存公平的一種價值判斷,主要表現為一種教育公平感,即對公平問題進行評價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

4樓:汪小燕

1.辦好農村教育,縮小城鄉差距。

2.提升中西部教育,縮小區域差距。

3.推進均衡發展,縮小校際差距。

4.扶持特殊群體,縮小群體差距。

5樓:匿名使用者

假設全國高考錄取率是10%,那麼城鎮學生錄取10%,農牧民學生同樣也是錄取10%,這樣農村學生才會得到同等的高等教育機會

6樓:匿名使用者

讀書現作為階級流動的一個可用渠道,其公平性問題一直受到公眾的矚目。公平是一個概念名詞,如何將一個概念細化為可實施的細則,加上常說的中國國情的複雜性。更多人選擇的是在可控的範圍內努力,比如最近孩子在家上網課不專心,總是逮著機會玩手機,老師建議給孩子安裝“陽光守護”,可以管控他的手機

如何實現教育公平,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促進教育公平要把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重點。當前要在以下幾件事上下功夫。首先,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改造薄弱學校,盡快使師資 教學儀器裝置 圖書 體育場地基本達標。實施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實現城鄉中小學校舍安全達標。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其次,著力解決 擇校熱 問題。加快...

如何看待各地教育不公平和高考不公平

加快城市化程序,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指標之一,而小城鎮的建設,又是符合中國國情,能夠促進農村地區就地進行城市化建設的有效方法。而北京周邊的小城鎮,又因為緊鄰北京,經濟發展潛力巨大,享有北京城鎮戶口等一系列的優勢條件,使它的發展不但具有美好的前景,而且對其他地區的人們,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在本地投...

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造成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於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放棄這種優勢 目前的戶籍制度和教師待遇的地域差異,也可以說是城鄉二元結構。根據義務教育是現在的戶籍制度來確定入學的,也就是說你只能上你戶籍所在地的學校,但是由於教師工資和教育投入是跟地方財政掛鉤的,不同地方的經濟條件差異就直接反映在教師水平和教育設施水平上了。優秀的教師總是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