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經裡的故事,佛經裡有那些動人的故事?

2021-05-22 17:45:53 字數 6466 閱讀 6522

1樓:霖然飄乎

這樣的開導的故事,的確有點難度

看看覺悟之路吧,告訴她人生無常

此段內容節選自慧律大師編著之《佛心慧語》一書部份,想閱讀全部者,可參看慧律法師《佛心慧語》一書

◆乙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改變別人,不如先改變自己。

◆擁有財富的人,不如擁有智慧型的人。

◆常常原諒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蒼的原諒。

◆常常責備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諒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卻又每天想去干涉別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會難過,因為是——人嘛!

◆犯錯是平凡的,原諒才能超凡。

◆任憑你有多大的快樂,無常總是來到。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對佛教有興趣,可看末學個人簡介中我推薦的佛教資料。

佛經裡有那些動人的故事? 10

2樓:那一池憂傷

佛本生八記裡面的八個故事

3樓:莫

佛祖割肉喂鷹, 三皈依

尋幾個出自佛經的小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1、《六牙白象的故事》

衛國有一位長者,生了乙個女兒。奇怪的是,她剛墜地,便講了一通令人驚訝地話:「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惡的事,我做了忘恩負義的事。

」講到這裡,又突然默不出聲,眾人皆不知這些話的意思。

人們看到這女孩長得十分聰明賢慧,就取名為賢。這女孩漸漸長大後,不愛紅裝愛袈裟。常常以穿袈裟為樂,不久就出家做了比丘尼。

她雖沒有跟隨佛祖,可她精勤修習,很快就修得了羅漢道。後來她懊悔當初沒能跟隨佛祖學法,就不遠萬里跑到佛的身邊,向佛懺悔。

佛就說:「我早在以前就接受過你的懺悔。」佛身邊的**感到奇怪,問傍:「這個比丘尼出家之後從未見過佛,為什麼你已接受過她的懺侮?有何因緣?請講給我們聽聽。」

佛即講起了以前的故事:以前,有一頭長了六支牙的白象,它有兩個妻子,乙個叫賢,乙個叫善賢。

有一次,六牙白象在兩位夫人的陪同下在森林中散步,它突然看到池裡有一朵極為艷麗的蓮花,就走上前去摘了下來。正當它想將蓮花獻給賢夫人的時候,善賢夫人一把奪了過去。賢夫人見了,心裡十分不悅,她想:

他愛善賢而不愛我。

當時,大象住的山中有一座佛塔,賢夫人常常採集鮮花去供養佛。她暗暗許願:來世我降生於人間,一定不忘今世所受的委曲,一定要拔下它的象牙。

隨即便走上懸崖,縱身往下一跳,連屍骨都沒有找到。

賢夫人跳下懸崖後公升入了天國,然後又下凡降生在毗提醯王家做女兒。十多年時間,她就出落成一位美若天仙、亭亭玉立的少女。毗提醯王就將她許配給梵摩達王。

這女人不忘前世的恩怨,在洞房花燭之夜,她嬌嗔地對梵摩達說:「你要用象牙為我做一張床,我才能活,否則,我是陪不了你多久就會死的。」梵摩達王即發布命令:

國人凡是能搞到可以用以製床的象牙,將獲得一百兩**的獎賞。

訊息傳開,人們都想得到這份獎賞,可就是想不出獵獲大象的辦法。有一長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獵手聽到了這一訊息,十分興奮,高聲喊道:「這下我可以發大財了。

」原來他在深山老林裡深知大象的習性,有捕獵大象的豐富經驗。

幾天後,只見這獵人身披袈裟,扛了一張巨弓,背了一袋浸過毒液的箭頭,來到六牙白象經常出沒的地方。善賢夫人遠遠看到有獵人來,就趕快跑到六牙白象那裡報信。六牙白象問:

「你看見那獵人穿得什麼衣裳?」善賢夫人回答道:「那獵人穿了一套黑色的袈裟。

」六牙白象就安慰善賢夫人說:「你不要慌張,穿袈裟的和尚都是吃素行善的好人,他們從不殺生,所以絕對不會來傷害我們的。」

可出乎六牙白象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話音剛落,獵人的毒箭就**過來。六牙白象還算敏捷,趕緊往旁邊一閃,箭才沒有射到自己身上。

善賢夫人見狀,就氣呼呼地說道:「我讓你趕快躲避,可你說和尚都是積德行善的好人。現在你如何解釋剛才發生的事呢?」

六牙白象回答說:「這不是他身穿袈裟的緣故,而是他心裡有煩惱的緣故。因此,這不是做和尚的罪過,而是他心不靜的罪過。」

善賢夫人不聽六牙白象的這一解釋,想衝上前去踩死那獵人。六牙白象立即上前阻止,並講了許多道理,堅決不讓善賢夫人去傷害獵人。善賢夫人只得作罷。此時白象的五百部眾也趕了過來。

六牙白象心平氣和地問獵人:「你需要什麼東西?為什麼要這麼狠毒地來射殺我?

」獵人哆哆嗦嗦地回答:「我不是乙個貪心的人,原來是沒有加害於你的心思的,可梵摩達王張榜徵募你的長牙,我想這是個發財的好機會,所以就來射殺你了。」

六牙白象聽完,頓時明白了什麼。它認真地對獵人說:「既然你身負使命,就趕快來取我的長牙好了。

」那獵人以為自己聽錯了白象的話。白象又說:「我請你快點拔出我的長牙,好回去向你的國王交差。

」獵人趕緊回答:「我怎麼敢動手拔你的長牙呢?你是這樣的慈悲,不但不治我的罪,反而還救了我的命。我如動手拔你的牙,那就是恩將仇報,我的手肯定會爛掉的。」

聽了這話,六牙白象就走到一棵大樹下,用自己的長鼻拼命將長牙拔出。隨後又發誓將來要拔除眾生的一切毒牙。獵人捧了六牙白象的長牙回到國都,立即將長牙獻給了梵摩達王。

梵摩達王見了,不由大喜過望,興沖沖地就將象牙送到夫人那裡。

可這夫人見了象牙,卻突然產生了懊悔之意,暗暗想道:我今天為什麼要去求這賢勝淨戒的象牙呢?真是罪過。

此後,她就大修功德,並許願要修佛學法,建一番功德。不久,她就出家學道,得了阿羅漢道。

佛說到這裡,就笑著對**們說:「那時的六牙白象就是我的前身,那個獵人就是提婆達多,那個賢夫人,就是今日來懺悔的比丘尼,那個善賢夫人就是耶輸陀羅比丘尼。」眾**聽了,頓時恍然大悟。

2、《酒翁裡的真相》

一對新婚夫婦,郎才女貌,相親相愛,鄰居們都非常羨慕。

不久卻發生了一樁意外的事。這天,丈夫從外面辦完事回到家中,為了消除疲勞,就對妻子說:「愛妻,今晚咱倆先喝點酒,你到酒甕裡取些酒來。

」「好的,」妻子邊應答邊朝酒甕走去。沒想到她一開啟酒甕。

只見裡面有個漂亮女子的身影,氣得酒也不拿了,衝到丈夫面前責問:「你這個不知羞恥的男人,把我娶到你家,怎麼酒甕裡還藏著女人?你說,這個野女人是**的?

」妻子突如其來的大罵,令丈夫如墜霧中,他趕緊跑到後間去看個究竟。

一看,大吃一驚,酒甕裡明明晃動著乙個美男子的身影。丈夫氣不打一處出,邊走邊罵:「你這個不要臉的女人,還想倒打一耙,酒甕裡藏著的分明是個野男人!

」頓時,一對恩愛夫妻吵得不可開交,拍桌子,砸板凳,謾罵聲、抽泣聲驚動了左鄰右舍,門口擠滿了圍觀的人。

有位鄰居覺得十分奇怪,這對夫妻平時如膠似漆,今天怎麼鬧翻了,於是進屋想問個究竟。這位鄰居聽了他們各自的訴說後,很是奇怪,就跑去看酒甕。嘿,裡面確實藏著乙個跟自己模樣相似的男人。

他一語不發,出了屋門,把自己的所見和疑惑告訴了那些急於探聽的鄰居。

恰巧有個比丘尼來化齋,夫妻倆只顧乙個勁地爭吵,根本沒注意到。比丘尼徑自進門相勸,問為何事這般吵鬧。夫妻倆互相指責對方,女的說:

「他偷野女人!」男的說:「她偷賊男子!

」比丘尼越聽越糊塗,圍觀者指點說:「他們家的酒甕裡裝有人。」

比丘尼半信半疑前去察看,果然發現酒甕裡有個尼師,她轉身就走,口裡念著:「罪惡!罪惡!」

不一會兒,又來了乙個行腳僧,聽說有這等怪事,心頭生出一團疑雲,他也進屋走到酒甕旁,低頭一看,原來是人在酒中的倒映。他感嘆人世間居然有這樣愚昧的人!隨後對眾人說:

「你們都跟我來!」只見行腳僧端起一塊石頭,砸碎了酒甕,還如此這般解釋了一番。

那對夫妻聽了真是無地自容,悔恨不已。

3、《「雙頭鳥」的善與惡!》

從前在雪山下,住著乙隻鳥,這只鳥長著兩個頭,只有一副身軀;乙個頭叫「迦嘍嗏」,另乙個頭叫「優波迦嘍嗏」。這只兩頭鳥兩個頭輪流休息,若是有乙個頭入睡,另乙個頭必然醒來。

一次,迦嘍嗏睡著了,優波迦嘍嗏醒過來,這時一陣風過,把旁邊一棵摩頭迦果樹的花吹到兩頭鳥的身邊。

優波迦嘍嗏想:「我現在雖然獨自吃下這朵花,但吃到肚子裡,我們兩個頭都可以免除飢渴,長精神增氣力。」於是他沒有叫醒迦嘍嗏,獨自把花吃了。

過了片刻,迦嘍嗏醒過來,覺得肚子很飽,不由得打了個飽嗝,問優波迦嘍嗏:「你從**找到這香甜、美妙的食物?吃了教我覺得渾身舒服、精神愉快,連發出的聲音都是這樣優美。」

優波迦嘍嗏回答道:「你睡著時,一陣風把不遠處摩頭迦果樹的花朵吹到我身邊。我想雖然是我獨自吃它,但我們兩個都可以除飢解渴,增長精神氣力,所以沒有把你叫醒,就自己吃了它。」

迦嘍嗏聽到這番話,卻十分不高興,心想:「他吃到好東西,竟然不叫醒我,獨自享受美味。以後我碰上好東西,也不願告訴他。

」過了一些日子,兩頭鳥在乙個地方看見一朵毒花。迦嘍嗏想:「好吧!

讓我把這朵花吃了,讓我們兩個一起死去吧!」

他就對優波迦嗏說:「你先睡吧!我來看守。」於是優波迦嘍嗏就放心睡了過去。迦嘍嗏見他已熟睡,就偷偷把毒花摘下,一口吞了下去。

過了片刻,優波迦嘍嗏醒過來,感到渾身難受,打乙個呃,覺得口氣中都帶著毒氣,就問:「剛才我睡著時,你吃了什麼不好的食物?我怎麼渾身難受得要死?

」迦嘍嗏說:「你睡著時,我吃了那一朵毒花,我希望我們兩個一起死。」

優波迦嘍嗏聽了這番話,實在大惑不解,問道:「你做事怎麼這樣魯莽啊?怎麼做出這樣的事?

」說完哀哀唱道:當時你睡眠,花落我身邊。我吃美味花,你反把我怨。

但願從今後,不同傻瓜住。損人又害己,同住沒好處。

4、《年少比丘因造惡口,五百世墮為狗身》

昔日,有一群商人帶著乙隻狗到其他國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來稍作歇息。狗兒趁著商人不留意時,便將放在一旁的肉給刁去吃了。商人發現後,生氣地拿起棍棒將狗兒的腿打斷,並將它丟棄在路旁。

此時,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見斷了腿且飢餓不堪的狗兒,便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然後以神通力飛至狗兒的身邊,將乞得的食物拿給它吃。狗兒歡喜地用完食物,舍利弗尊者便為其開示說法。狗兒命終後,則投生至舍衛國的一戶婆羅門家。

一天,這位婆羅門看見舍利弗尊者獨自入城乞食,便上前詢問:「尊者沒有沙彌隨行嗎?」尊者回答:

「我沒有沙彌隨行,聽說您有一子,可否隨我出家?」婆羅門說:「我有一幼兒,名叫均提,現在甚為幼稚,待其年紀稍長,再讓他跟隨尊者出家修行,是否更好?

」於是等到均提七歲的時候,婆羅門便帶他到祇洹精舍出家修行。均提沙彌不斷地勤修佛法,精進用功,最後心開意解,證得阿羅漢果。均提沙彌思惟今生能得遇聖者、悟道證果,必是過去的因緣,便以神通力觀見自己過去世為乙隻餓狗,蒙舍利弗尊者慈悲救助。

今日方能為人並獲聖果,於是均提沙彌發願:「我蒙尊者之恩,得以脫離諸苦,今生應當終身隨侍於尊者。」便終身求作沙彌而不受大戒。

當時,阿難尊者見此因緣,請示佛陀:「不知此人曾造何種惡行,受此狗身?又曾造何等善根,蒙尊者救助而得解脫?

」佛陀告訴阿難:「迦葉佛時,有一群比丘聚集一處修行。當時僧團中有一年少比丘,音聲清雅且善於梵唄,人皆樂聽。

另一位年長比丘,音聲濁鈍,不善梵唄,但因功德具足,已得阿羅漢果。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聲,便嘲笑老比丘的聲音猶如狗吠。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種下惡果,便慈悲地對年少比丘說:

我已得證阿羅漢果,功德悉備。

年少比丘自知罪行,心驚毛豎,惶怖自責,便趕緊向老比丘懺悔自己的罪過。」佛陀告訴大眾:「當時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均提沙彌,由於惡言果報,五百世常受狗身;也因出家持戒清淨的功德,得以見佛而後悟道證果。

」諸大比丘們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頂戴奉行。由此可見,一切因果皆由心之造作。可是我們凡夫俗子只知重視追求眼前的結果,卻不慎守因果的規則,如此即是因果顛倒。

我們應該相信因果的規律,其規律是非常順序的。

因為人的生命不僅是今世,而是經歷了生生世世的流轉,誰也無法知道自己在過去世流轉的過程中曾做過什麼樣的業,所以今世行善、做好事,卻不一定會帶來今生的幸福與快樂。同樣的,現在所造的惡業,亦不一定會馬上報應遇到痛苦和不幸。

但這並不代表現在所造惡業的果報在將來不需要承受,只不過「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而已。

5、《一掬水的多寡》

在《法句譬喻經》裡,記載著商人波利與海神之間,一段很有智慧型的對話:有一次,大商人波利與五百個商人一同入海尋寶,船行駛到海**,忽然間海神從海底冒了出來,手捧著一掬水問波利說:你看是海水多呢?

還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波利從容地回答:當然是一掬水多啊!為什麼呢?海水雖然多,不一定能挽救得到那些飢渴的人;一掬水雖然少,遇上了飢渴的人,卻可以救護他一命。

海神聽了波利的答話,不禁歡喜讚嘆,立刻解下身上所配戴的瓔珞裝飾,以及各種奇珍異寶送給他,並且護送商人們安全地返回國中。

從這一則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世間事物的價值,不一定從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時候也要看它的作用為何。有些東西看起來雖然不起眼,卻有很大的功用。

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築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種子,可以生長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話,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讓人由迷轉悟;少少的施捨,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讓人脫離困境。

甚至乙個人的智慧型開啟了,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從一朵花中,就可以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從一片葉子中,也能看到如來清淨法身。

佛教裡有一種修行法門,叫做回向。像是給人乙個麵包的同時,如果你能在心中發願,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解除飢餓,那麼,雖然這只是乙個小小的布施,但是普天下之人也都可以獲得這個功德了。所以,世間的功德,就看你發心的大小,發心有多大,就可以產生多大的力量。

佛經裡的,嚴,怎麼讀,佛經裡的,應怎麼讀

就讀 嚴肅 的 嚴 楞嚴經 華嚴經,都讀這個嚴。佛經裡的,應怎麼讀 酷狗上搜大悲咒,聽一遍,照它的語氣讀,帶一點唱的感覺。佛經裡的文字一般都是梵文翻譯過來的,如果要想準確讀出其中的內容,需要知道梵文的讀音是什麼 佛經是種宗教信仰,從古到今遺傳下來的,有它的版本的意義,有它的專門獨家創作。佛經裡出現的...

佛經裡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求佛經裡的一句話,心裡想什麼看到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這個是大概意思

出自 木槵子經 翻譯成白話如下 如果有人手裡戴著 或手裡拿著 菩提珠,即使不唸佛不念咒,只要隨身拿著菩提子珠串,行住坐臥不離身,那麼不管此人平時言論是善是惡,由於戴菩提珠子的威力,他所得的功德利益與別人唸佛念咒一樣,能得到無窮無盡的福報利益。如我理解,此菩提珠喻正等正覺,有真知,具佛智慧型,時刻覺照...

佛經裡的品是什麼意思佛經裡的莎訶是什麼意思??

佛經裡的 品 的意思 1.梵語varga,巴利語vagga 之意譯。音譯作跋渠。相當於篇 章等語,用以劃分文章。例如法華經共分為二十八品。品之數目,稱為品數。對品冠上題目,稱為品題 與經題相對 2.品類 品別等義。種類或程度相同者集於一,以區別程度 意義內容之異者。如稱九品之惑 八十一品之惑 三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