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是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的。 杜威教育理論形成的標誌是2023年出版的《我的教育信條》,這是杜威早期的乙個綱領性的著作,篇幅雖短,卻透徹地闡明了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杜威以後的教育著作都是對它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三個命題皆於此著作中被提出,此後一直是杜威教育理論中的主旋律,成為杜威教育理論的核心命題,從而也構成了杜威整個教育理論的基本框架 。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誰
2樓:考啥好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與生活本來就是乙個有機的整體,脫離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型的,脫離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希望能幫到您!
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盧是正確還是錯誤
3樓:雲凌園藝
錯的哈,
盧是(1918-1992),江西尋烏人。2023年考入杭州國立藝專西畫系,同時兼學中國畫,師從林風眠、呂鳳子、潘天壽、王子雲等。
我國的是陶行知提出的
「教育即生活」,到底是杜威提出來的,還是陶行知,還是福祿貝爾?怎麼各個版本的都有!!求救命!
4樓:老馬揚蹄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來的。約翰·杜威(john dewey)(2023年10月20日-2023年6月1日),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與皮爾士、詹姆士一起被認為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約翰·杜威是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學、藝術、宗教倫理、政治、教育、社會學、歷史學和經濟學諸方面,使實用主義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杜威的幼兒教育思想可以歸於三句話:「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這是杜威教育理論中的三個核心命題。
杜威的關於教育理論的三個核心命題,即「教育 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重點強調了「教育即生活」的觀點,並藉此分析了教育與生活的本質關係,與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對比之後,結合新課程的要求,對當代教師提出了幾點要求與建議。杜威認為「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準備」,他把教育與生活、生長與發展視為同一意義的概念,家庭生活、學校生活、集體生活、社會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教育既始於社會又將歸於社會,因此,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三者之中,社會生活是整合其他兩種生活的關鍵。各種場合的教育實質上進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即對於兒童來說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比如他在家庭裡,在鄰里間,在運動場上所經歷的生活。
不通過各種生活形式或者不通過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形式來實現的教育,對於真正的現實總是貧乏的代替物,結果只會形成呆板而死氣沉沉的教育。」 關於生活與發展,杜威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
5樓:樸臭臭
杜威 在《民主與教育》這本書中提出的 你可以去買來看看
6樓:匿名使用者
教育即生活是杜威提出來的
杜威關於教育的三個思想是 ? 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 還活著是其它?
7樓:demon陌
杜威提出的關於教育的三個思想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
杜威的理論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區別於傳統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他提出「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
(一)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繫起來和發展起來。廣義地講,個人在社會生活中與人接觸、相互影響、逐步擴大和改進經驗,養成道德品質和習得知識技能,就是教育。由於改造經驗必須緊密地和生活結為一體,而且改造經驗能夠促使個人成長,杜威便總結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改造」。
(二)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實則,在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強調教育在改進社會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論的資 產階級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四)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1、在教材的選擇上,杜威建議「學校 科目的相互聯絡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講是學校安排種種作業,把基本的人類事物引進學校裡來,作為學校的教材。
2、在教學方法上,杜威主張「從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
(五)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
」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在實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張「由活動中培養兒童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要求結合智育達到德育的目的。
再則,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擴充套件資料:
杜威鼓勵**與創新教育思想的形成建立在對社會變革、科學發展和教育衝突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
杜威的這一思想也與他對傳統教育「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分不開的。在杜威看來,由於知識「旁觀者理論」把認知主體與認知物件相隔離,強調認知是一種認識「物件」呈現給認知者的事情,這樣在教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知識為中心,學習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與行為相分離等弊端。
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學科變成了書本上的東西,變成了遠離兒童經驗和不能對行為發生影響的東西。
杜威認為,人的知識和行為應當是合一的。如果乙個人他所學的知識不能影響他的行為,他的行為又不能源於他所學的知識,那就只會養成一種輕視知識的習慣。
從「知行合一」思想出發,杜威強調,學校應當把單純的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轉移到兒童的活動上來,依照兒童發展的程式,通過兒童運用他所學習的知識逐漸發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為止。
杜威對「知行分離」現象的批判和「知行合一」思想的闡述,提出了知識與行為相結合以及個體在獲取知識上的主動性問題,為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兒童活動的關係,鼓勵兒童主動地**,通過**活動獲取知識和經驗,提供了指導思想。
杜威是乙個重視藍領階級利益和教養的思想家。但他不鼓動藍領階級去掀翻整個舊世界。他對藍領階級的關注體現在他的教育哲學裡,表達在他的《平民主義與教育》一部書裡。
他認為平民主義政治的兩大條件是:
一、乙個社會的利益須由這個社會的所有成員共同享受;
二、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之間,須有圓滿的自由的互動影響。
杜威主張平民主義的教育須有兩大條件:
第一,須養成智慧型的個性;
第二,須養成共同活動的觀念和習慣。
「智慧型的個性」就是獨立思想,獨立觀察,獨立判斷的能力。平民主義的教育的第乙個條件,就是要使青年人能自己用他的思想能力,把經驗得來的意思和觀念乙個個地實地證驗,對於一切制度習俗都能存在乙個疑問的態度,不要把耳朵當眼睛,不要把人家的思想糊里糊塗認作自己的思想。
「共同活動」就是對於社會事業和群眾關係的興趣。平民主義的社會是一種股份公司,人人都有乙份,不排斥某一部分人,所以平民主義的教育的第二個條件就是要使人人都有一種同力合作的天性,對於社會的生活和社會的主持都有濃摯的興趣。
這樣就否定了把一部分社會成員打翻在地再踏上乙隻腳就能造成社會飛躍的進步邏輯。
8樓:楊利益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一)關於教育的本質
杜威關於教育的本質的論述,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和重組」。
首先,杜威從生物化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出發,在批判傳統教育無視兒童本能和性向的基礎上,提出教育就是促進兒童本能和天性生長的過程。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說道:「教育即生長,除它自身之外並沒有別的目的」。
[v]認為學校教育的價值在於能否運用適當的方法為學生創造不斷的「生長慾望」。基於此,他提出了「兒童中心主義」的教育原則,強調教育在兒童本能生長方面的本質作用,提倡教育要遵循兒童生長規律,順應學生發展的需要。
其次,杜威又從教育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出發,提出了教育的本質即生活。在他看來,兒童的生長是在生活中進行的,「生活即是發展,發展、生長即是生活,沒有教育就不能生活」,因此,可以說「教育即生活」。[vi]他還指出,教育的過程就是眼前的生活,而不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提倡教育要與兒童當下的生活融合,教會兒童適應眼前的環境過好當前的生活。
再次,杜威還從知識獲取的途徑出發,提出了教育的本質就是「經驗的不斷改造和重新組織」。杜威把求知的過程與知識本身看成同等重要,視二者為同一物體。認為教育就是促使兒童主動去經驗一切事物,從而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
他十分重視兒童親身經歷的活動,認為只有通過親自去做,兒童獲取的知識才是自己的知識。因此,杜威又提出了另乙個教學中心原則:「從做中學」。
(二)關於教育的目的
基於對教育本質的認識,杜威認為教育只是乙個過程,除了這種過程本身,教育並無其他目的,指出兒童的本能、興趣和需要所決定的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外界社會和人們強加的過程以外的目的。他視教育的過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如果在過程之外設立其他的目的,那麼教育過程就失去了意義。他認為良好的教育目的應當是根據受教育者個人活動、需要和能力制定,而不是受制於社會政治目的。
但他在2023年來華演講,看到當時中國正如火如荼開展的「五四運動」時,又說「教育的目的是要養成配做社會良好分子的公民」。[vii]可以看出,他之前所說的「教育無目的」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三)關於教材和課程
在強烈批判傳統教育以知識為中心的教材和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的基礎上,杜威提出應當以兒童直接經驗組織教材以及課程要以兒童的活動為中心。他認為傳統教育把「早已準備好了的教材」強加給兒童,這與兒童的天性相違背的,同時,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存在著致命的弊端,它割裂了課程與兒童生活經驗之間的聯絡,不利於學生的思維和能力的生長、發展。因此,他強調組織教材應當從「兒童當前直接經驗中尋找一些東西」,學校教學的科目不應當是科學、文學、歷史地理等,課程應當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應該是具體的社會需要的活動作業如:
木工、鐵匠、修理工等。
(四)關於教學方法與步驟
基於「從做中學」的原則,杜威認為教學方法最根本的要求是在活動中進行教學。應用活動將教學方法與教材緊密聯絡起來,並指出兒童的直接經驗活動應當既是教學方法又是教材,提倡通過直接、主動的活動使兒童獲得個人直接經驗。他反對傳統教育中灌輸式、宣講式的教學方法,認為它僅重視教師和教材的權威,而忽視了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兒童的需要和興趣。
根據對人的思維發展階段的劃分,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學法」,即:學生要有乙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在情境的內部有個真實的問題;學生佔有知識資料並進行觀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檢驗方法是否有效。他批評傳統教育方法是填鴨式的教育,不能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引起思維」的情境,不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傾向。
(五)關於教學組織形式
杜威批評傳統的學校教學組織形式,認為班級授課制是一種舊式的教學,它使教師處於主導地位,置學生於被動的處境。他還指出傳統的課堂教學只能使學生單純學習書本上的課文,只能靜靜地聽講,而沒有提供學生活動的情境和空間。因此,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就無從談起。
所以杜威提倡活動式的教學形式,不僅要保證兒童充足的活動時間和空間以及活動器材,還要促使學生親自在製作或服務的活動中學習,以獲得直接的經驗,而不是安靜地坐在教室呆讀死記,聽憑教師的指揮和灌輸。
(六)關於師生關係
在活動式教學過程中,師生關係不同於傳統教育中教師主導、獨斷專行,學生被動、聽從指揮的師生關係。杜威指出,以學生活動為中心而進行的教學,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當前的能力,教師不再是發號施令者,他只是學生活動過程中的「參謀」而已。杜威進一步駁斥傳統教育的「三中心」理論模式,呆之以現代教育的新的「三中心」教育理論。
即:以活動教學為中心代替傳統教育的課堂教學中心,以兒童經驗為中心代替書本教材中心,以學生主動活動為中心代替傳統教育的教師主導中心。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什麼和教學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共包括三個方面 首先,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 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其次,社會即學校。社會即學校 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另一重要主張,是 生活即教育 思想在學校與社會關係問題上的具體化。再次,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 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又一重要主張,是 生活即教育 在教學方法問題上的具體化...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異同
關於陶行知的 生活即教育 的資料 所謂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首先表現為學校教育環境與社會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社會是育人的大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大課堂,無論是杜威提倡的 教育即生活 還是陶行知提倡的 生活即教育 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強調的都是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學...
你從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中受到了哪些啟示
1 現實的教育必須現實生活的變化。2 教育應對複雜的社會生活發揮簡化 淨化和平衡的功能,應有計畫 有系統 有組織地融入現時的社會生活,3 教育本身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更是兒童生長和發展的過程,是一種見夠理想生活的活動。生活即教育,生活當中處處是教育,社會裡的每乙個人都是教育者,所言所行都可能影響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