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譯的常見的錯誤

2021-03-04 08:48:56 字數 5126 閱讀 6650

1樓:悠悠__c崸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複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佔很大比重。例如:

(1)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愛」字在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例(1)中的「愛」字正是吝惜義。「吾何愛一牛」應譯為「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如果不明古義,就會誤譯為「我怎麼會疼愛一頭牛」。

例(2)的「卑鄙」是個片語。「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識淺薄。可譯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

如果把這個片語理解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就誤譯成道德品質惡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這類錯誤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例如:

(1) 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進士取得做官資格稱「通籍」,意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會誤譯為「精通書籍」。

例(2)的「舉進士」是「被推舉參加進士科考試」。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舉制度,就會誤譯為「中了進士」。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生誤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準確通順地翻譯古文,最重要的是結合上下文準確地理解每乙個詞。

以上雖然列了一些常見錯誤,不過從考試的角度說,這樣的問題不常遇到。所以,重點還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譯方法上。

古文翻譯

2樓:南山客

夏後伯啟、有扈是古代的人名。淺:狹、窄小。

原文:《夏後伯啟與有扈戰于甘澤而不勝》

夏後伯啟與有扈戰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不可。

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翻譯: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

「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臥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鐘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希望能幫到你,再見!

(我是在:中華軍事** 找到的,不是我的知識體現,但希望能幫到你一些。)

3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夏後伯啟與有扈戰于甘澤而不勝。六卿請復之,夏後伯啟曰:

「不可。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於是乎處不重席食不貳味琴瑟不張,鐘鼓不修,子女不飭,親親長長,尊賢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譯文: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而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

「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於是坐臥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鐘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所以想要戰勝別人,就一定要先戰勝自己。想要評定別人,一定要先評定自己。想要了解別人,一定要先了解自己。

古文翻譯是指將文言文、古詩詞等古代語言翻譯成現代常用語。其中古文翻譯分為直譯和意譯。

關於直譯:

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方法。它要求忠實於原文,一絲不苟,確切表達原意。例如:

原文:樊遲請 學 稼, 子曰:「吾不如老農。」

譯文:樊遲請求學種莊稼。孔子道:「我不如老農。」

上面的譯文緊扣原文,字詞落實,句法結構基本上與原文對等。

但對直譯不能作簡單化的理解。由於古今漢語在文字、詞彙、語法等方面的差異,今譯時對原文作一些適當的調整或增補詞語也是必要的。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華不注 。(《齊晉鞌之戰》)

譯文:〔晉軍〕追趕齊軍,圍著華不注山繞了三圈。

譯文在「追趕」前補上了省略的主語「晉軍」,按照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把狀語「三」調整為補語。如果拘泥於原文,譯成「追趕他們,三圈圍繞華不注山」,就不符合「達」的要求。

關於意譯:

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這種方法多用來翻譯詩歌。例如

原文凌餘陳兮躐餘行,

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楚辭·九歌·國殤》)

譯文陣勢衝破亂了行,

車上四馬,一死一受傷。

埋了兩車輪,不解馬頭韁,

擂得戰鼓咚咚響。

天昏地黑,鬼哭神號,

片甲不留,死在疆場上。(郭沫若《屈原賦今譯》)

由上面的譯文可以看出,意譯不強求字、詞、句的對等,而著重從整體上表達原作的內容,力求體現原作的風采神韻,譯法比直譯靈活自由。但對學習文言文來說,應該堅持用直譯的方法作今譯練習,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平。

古文今譯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因不了解字詞含義造成的誤譯

由於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義與今義、單音詞與複音詞等字詞問題而造成的誤譯,在文言文今譯的錯誤中佔很大比重。例如:

(1)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師表》)

「愛」字在古代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是親愛義,古今相同;一是吝惜義,今已消失。例(1)中的「愛」字正是吝惜義。「吾何愛一牛」應譯為「我怎麼會吝惜一頭牛」,如果不明古義,就會誤譯為「我怎麼會疼愛一頭牛」。

例(2)的「卑鄙」是個片語。「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識淺薄。可譯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

如果把這個片語理解為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就誤譯成道德品質惡劣的意思了。

2.因不了解語法修辭造成的誤譯

這類錯誤也很多。例如:

(1)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2)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狼》)

例(1)「小」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果不理解,就會譯為無法理解的「小了魯國」。這句應譯為「孔子登上東山而覺得魯國變小了」。例(2)的「犬」是名詞用作狀語,不理解就會誤譯為「其中一條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與典章制度而誤譯

缺乏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古代社會生活,也會造成誤譯。例如:

(1) 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袁枚《黃生借書說》)

(2)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韓愈《送董邵南序》)

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進士取得做官資格稱「通籍」,意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會誤譯為「精通書籍」。

例(2)的「舉進士」是「被推舉參加進士科考試」。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舉制度,就會誤譯為「中了進士」。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生誤譯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準確通順地翻譯古文,最重要的是結合上下文準確地理解每乙個詞。

以上雖然列了一些常見錯誤,不過從考試的角度說,這樣的問題不常遇到。所以,重點還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譯方法上。

4樓:匿名使用者

夏後伯啟和有扈在甘澤大戰兒沒有取得勝利。大臣們要求再戰,夏後伯啟說:「不可以,我的領地不小,我的人民不少,但是卻作戰不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我德行淺薄,教化不好(的緣故)。

」於是坐臥時不用多重席子,吃飯時不吃幾種菜餚,不彈琴瑟,不設鐘鼓之娛,親近親屬,敬愛長輩,尊敬賢人,任用能人。滿一年有扈氏就歸順了。

5樓:山間明月

無法回答,要把需要翻譯的內容寫出來啊。

6樓:匿名使用者

先秦(即戰國)時候兵家有6個,這些兵家在孫子之前所有的觀點孫子都考慮到了,在孫子之後的在討論兵家方略時不可能不考慮孫子的見解。

這句話其實就是把孫子地位提得很高了。

7樓:山海軒

【譯文】:

宋昭公出外逃亡,到達了鄰國,感慨說道:「我知道亡國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幹政事的時候,沒有乙個不說:

『我們君主聖明!』侍者衛士數百人,披著衣服站立,沒有乙個不說:『我們君王長得美!

』朝內朝外都聽不到說我的過錯,因此到了這個地步!」在宋君看來,做君王的之所以離開國家失掉社稷,是因為說諂媚話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亡了國但是能夠醒悟,最後得以重振國家。

【啟示】:

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和建議,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阿諛奉承者蒙蔽,要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宋昭公出亡①,至於鄙,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②,無不曰:

『吾君聖者!』侍御③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

』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④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⑤得反國。

(選自《新序》)

8樓:匿名使用者

注〕①出亡:失國後逃亡。 ②發政舉事:施政辦事。 ③侍御:侍從妃子。 ④諂諛:奉承拍馬。 ⑤卒:終於。

譯文:宋昭公出外逃亡,到達了鄰國,感慨說道:「我知道亡國的原因了。

我朝做官的千把人,幹政事的時候,沒有乙個不說:『我們君主聖明!』侍者衛士數百人,披著衣服站立,沒有乙個不說:

『我們君王長得美!』朝內朝外都聽不到說我的過錯,因此到了這個地步!」在宋君看來,做君王的之所以離開國家失掉社稷,是因為說諂媚話的人太多。

所以宋昭公亡了國但是能夠醒悟,最後得以重振國家。

成語使用常見錯誤型別,成語使用中常見的錯誤型別

一 誤解詞語,望文生義 成語使用中常見的錯誤型別 一 望文生義 成語的意蘊是約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語中的語素還含有生僻的古義,這就造成了成語意蘊理解上的難度。如果我們對成語意蘊不仔細辨析,粗枝大葉,一瞥而過,就極易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如 1 這個劇院的大型話劇 歌劇等演出票價...

一句古文的翻譯,古文句子翻譯

君子之過。注音 j n z zh gu 釋義 過 過錯。品行高尚的人犯錯誤就像日食和月食,別人看得很清楚,只要改正,別人仍然敬仰他。原文 子貢曰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 更也,人皆仰之。譯文 子貢說 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 月蝕。他一犯錯,人人都看得見 他改正過錯,人人都會仰望著 敬仰...

求這個古文的翻譯

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 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逃難出奔。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 辦法很少,終於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計策呢?諸葛亮回答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