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吉黑馬
《論語》是做人的靈魂、準則。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在具備仁愛之心的同時,還必須兼備社會良知,敢於擔當社會責任與正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中經常強調的「義」。這裡的「義」即道義、正義,準確地說,是一種社會良知與責任感……
在孔夫子看來,「義」是安身立命之根本,道德的價值高於物質的利益,人的精神追求遠比物質需要有意義。合乎道義的生活,即使貧賤困苦,也能使人感到精神充實、快樂,而那種憑藉不正當的手段謀得的富貴利祿,雖然可以使人得到物質利益的滿足,卻只如飄忽即逝的浮雲,不值得一顧。孔子主張道德高尚的人應「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了追求道德的價值,即使是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是孔子重「義」的一面。
同時,孔子雖然強調道德的價值,卻並非絕對地排斥利。他明確肯定,追求物質利益是人的天性,這一點連他本人也不例外。孔夫子特別強調的是,謀求物質利益必須建立在合乎道義的基礎上,不能無所節制,不能沒有限度,不能為了個人的私利而損害道義。
他指出:「官與貴,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道德和金錢的關係問題凸現出來。為此,正確看待和處理義與利的關係問題,是乙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也是關係到做人立身的大事。孔夫子的「見利思義」思想,有助於啟迪今天的社會成員在這方面做出正確的道德取向,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也有利於社會朝著健康、良性的軌道邁進。
孔夫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要懂禮、講禮。禮是乙個人應該遵守的行為規範和內心修養,具有強制性。孔夫子非常讚賞周禮,「鬱鬱乎文哉!
吾從周。」周禮包括《周禮》、《儀禮》、《禮記》,合稱為「三禮」。《周禮》又稱《週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禮記》則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各種禮儀制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制度的記述,也有關於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學術思想的論述。
《論語》中講禮的內容很多,其實孝道也是一種禮。《論語》第三章叫《八佾》。「八佾」是當時****周天子舉行國家大典時所用的舞蹈,八佾是八個人一排,共有八排。
諸侯只能六人一排,叫六佾,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只能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這就是固定的周朝的禮。很有趣,這一章一開始孔夫子就舉了個違背禮的反面例子。「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春秋時期魯國有孟孫、仲孫、季孫三家權臣,整個國家的政權都操縱在他們手上,國君都拿他們沒辦法。季氏這位權臣,在家裡開家庭舞會,照規定他只能欣賞四人一排的舞蹈,他居然擺出八人一排的舞,玩出了做天子的架勢,可見,他已經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了。
有人把這件事告訴孔夫子,孔夫子不假思索地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認為,道德高尚的人要有智慧型。智慧型是乙個人的聰明才智,《論語》中的智慧型,是講乙個人的真才實學。有智慧型的人像水一樣透明、自然、活潑、安詳;有智慧型的人又像高山一樣崇高、偉大、謙虛、寧靜;有智慧型的人樂觀、豁達、興趣廣泛、立志高遠,謙遜平和。
「子曰:由!誨,如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由是學生子路的名字,教誨的道理你懂嗎?很簡單,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最高的智慧型。
這幾句話講出了我們求學提高智慧型的深刻道理。有時候,老師在講課,我們做學生的往往沒有認真聽好,開小差,結果不明白,但又不敢問,怕失面子,結果永遠不懂;有些學生天生比別人遲鈍點,老師上面講,別人領會了,他卻不明白,怕難為情,也不敢問,這樣也永遠不懂;還有一些人一知半解,卻要不懂裝懂,那就永遠不會懂了。所以,孔子提出做學問就是要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可以不恥下問,真正弄懂,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意思是說,唯有上等智慧型和下等愚蠢的人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而最聰明的人,他的智慧型告訴他自己有獨立見解,獨立人格,所以,任何環境都影響不了他;最愚笨的人,反正沒有智慧型,對環境不敏感,沒有感覺,所以也不影響他。
孔子沒有再說下文,讓人們去思考。思考什麼呢?也就是之間一類人,不聰明也不笨,其實是最沒有智慧型的人,這類人就很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孔子的心意就是要我們做真正有智慧型的人。
孔子還認為,乙個道德高尚的人應該誠實、信守承諾、忠厚篤實。在《論語》中,「信」字有兩層含義:一是受人信任,二是對人信用。
人生活在群體中,與人相處,得到別人的信任十分重要。《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問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的軍隊;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
**又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
**再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那去哪一項呢?孔子說:「去食,民無信不立。
」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治國如此,做其它事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什麼事情都辦不好、辦不成。
信任又是相互的。要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自己講信用。孔子把忠與信並提,認為忠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就是把忠信作為修養的基本內容,要求每天檢查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孔子又說,為政要做到恭、寬、信、敏、惠。
他解釋「信」時說:「信則人任也。」只有講信用,人們才會信任你。
孔子以後,儒家思想在這個問題上又有新發展,把信與誠相連,稱「誠信」。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從天道誠實來進一步說明人必須講誠信的道理。
天道,是自然之道的意思。有一位企業家,經營取得了很大成功。電視**採訪他,問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他說就是靠的「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他說,世界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我們做人就要老老實實,做事就要認認真真。說的樸實無華,卻道出了「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的道理。
總之,只有得到他人的信任,辦事才能成功;只有自己講信用,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也就是說,只有人人講信用,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社會才能和諧有序,社會生活才能正常地執行、發展。這就是「忠信篤實」的道理。
《論語》成為中國儒家最經典的教科書,過去有這樣的說法,叫「半部《論語》治天下」,當然有些誇大其詞。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無論哪個時代,學問知識、道德修養、立身原則都是為人所必需的,《論語》能夠給我們很好的借鑑和啟示。
論語中關於修身做人的道理最有價值的是哪
子曰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看到比自己傑出的人就要向他看齊學習,看到不不好的要自己反省不要跟他一樣。在這裡賢字包含賢德,賢能,既是德養,還有能力。而反省也是儒家自我修養很重要的自我要求。既是學習好的,壞的不要學我,也包含做人,還有德養。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格物最重要,原因很簡單,格...
論語中關於修身做人的道理最有價值的是哪條為什麼
子曰 見賢思來齊焉,見不賢源而內自省也 看到比自己傑bai 出的人就du 要向他看齊學習zhi,看到不不好的要自己反省不要跟dao他肆鄭一樣。在這裡賢字包含賢德,賢能,既是德養,還有能力。而反省也飢態是儒家自我爛雹源修養很重要的自我要求。既是學習好的,壞的不要學我,也包含做人,還有德養。聖人不病,以...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論語》中關於社會公德的句子有哪些?
春秋孔子 及再傳 編寫的 論語 中關於道德的有 1 子曰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出自 論語 里仁 譯文 孔子說 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型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2 子曰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