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冬季候鳥
《論毅力》選自《飲冰室文集》中的《專集·新民說》,作者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又稱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他是變法維新派康有為的學生。作為中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維新運動的中心人物,與康有力一致,號稱「康梁」。梁啟超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在政治上鼓吹維新,宣傳立憲保皇,抨擊**主義,提倡民權。
在文學方面,把散文做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又是最早評價和創作**的人。他論著甚豐,變法前主辦《時務報》,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主編《清議報》、《新民叢報》,主要著作是《飲冰室合集》。
【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證**,做為變法維新當時新文體的代表作家,梁啟超自己說,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上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議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以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致不檢束,學者竟效之,號《新文體》。他的議**寫得平意流暢,清晰自然,氣勢恢巨集。
本文是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不久寫的。勉勵處於逆境的同人,不要因一時受挫而灰心,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繼續前進。
【主旨】
全文的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本文寫自戊戌變法失敗以後,維新派人士有的被殺,有的流亡,有的退隱。
梁啟超逃亡日本,還想努力進取,於是寫《論毅力》,勉勵處於逆境中的有志於天下事者,不要被失敗嚇倒,不要被暫時的逆境所困擾,要堅持不懈,繼續前進。
【寫作特點】
第乙個特點是全文自始至終運用正反對照的說理方法
第二個特點是思路開闊,縱橫開合,論證周密,結構嚴謹
第三個特點層遞和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要闡明的道理具體形象
①全文自始至終運用正反對照的說理方法
如成與敗,逆與順,強與弱,彼與我,「攻虧一簣」和「雖覆一潰」的對瘵,處處闡述了有毅力,與無毅力會造成成功與失敗兩種不同的結果,從而突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②思路開闊,縱橫開合,論證周密,結構嚴謹
文章一起筆就說天下古今成敗之林,橫貫天下,縱觀古今,大開大合,接著論順、逆、幸、蹇,又以逆水行舟、挖土掘井等聖人之言證明,或理論或現實依據,思路開闊,論證非常周密,而結構集中嚴謹。
③層遞和比喻等修辭方法的運用,使文章要闡明的道理具體形象
比喻如操舟之喻;造山以填土之喻;掘井之喻分別強調要有堅持到底的毅力。層遞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意思遞進而形式相近的語句排列在一起的修辭方法,本文有兩處用層遞手法。一是第二段對身處逆境時五種不同態度的描寫,突出要想成功,應有「至強之人」的毅力,二是第三自然段操舟的對比,這幾種情況的對比用層遞式以此反襯出堅持到底者毅力的重要性。
《論毅力》的寫作動機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2樓:十里荷風弄濃淡
寫作動機:作者寫《論毅力》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激勵當時從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者。
中心思想: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只有毅力至強方能取得事業的最終成功。
讀梁啟超《論毅力》有感
3樓:洪荒太子長琴
讀《論毅力》有感——論毅力與選擇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是《荀子 勸學篇》中的一句話,意思是鼓勵人們只要有鍥而不捨的毅力,持之以恆的做一件事,就一定能獲得成功,梁啟超在《論毅力》一文中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地。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他認為在乙個人的人生歷程中,逆境和順境總是交替輪流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事無鉅細,都會遭遇無數次阻力,不同的人對待阻力的態度也是不同的,他們所表現出的不同的毅力,從而決定了他們的事業成功或失敗。正如文章中所說的一樣:勝利的鮮花在血汗中綻放,榮譽的桂冠用荊棘編織,在事業的登攀中,只有毅力才能讓我們領略無限風光。
但是,是不是乙個人只要有了毅力,所有想幹的事都能成功呢?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鍥而不捨的人,並不是都能獲得成功。這也就給了我們乙個啟示;應該有選擇的「鍥而不捨」。
鍥而不捨是我們取得成功的途徑中乙個必要的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如果單有毅力,一萬次失敗之後,只懂得一昧的蠻幹,並不懂得去總結經驗或吸取教訓,那麼這種堅持的精神固然值得肯定,但卻很難達到自己所預期的目標,就比方說,人們都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 ,其中的主人公夠有毅力了吧,可他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原因很簡單,他所選擇的方向並不值得他去堅持,與此相反的是,歌德曾經嘗試著學習繪畫,但在發現繪畫並不適合自己的時候毅然放棄了繪畫,而選擇了文學,成為如今家喻戶曉的大文學家。
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選擇還是十分有必要的,毫無選擇的去幹,只會白白浪費自己的精力或財富,而有選擇並且做出正確的選擇的話,那麼我們的堅持,鍥而不捨,定能夠到達成功的彼岸。
曾經聽乙個人說:青年人的可愛,就在於凡事不幹則已,一幹就是開弓沒有回頭前,哪怕到頭來一無所有,也絕不半途而廢。或許他是對這種闖勁持贊同的吧。
但我卻並不這樣認為,人的青春只有一次,錯過了便不會再回頭,如果把大好的青春浪費在了沒有價值的事情上,那麼就只能「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了。」成功的人正是做到了有選擇的,並且是正確選擇的鍥而不捨下去,才取的了如今的輝煌,就比方說,陳景潤吧,相信許多同學對他不陌生,原本是教師的他,在講台上並不受歡迎,或許他在教師方向鍥而不捨的話,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那麼他便錯過了教學王冠上的那一顆明珠了。
讀過了《論毅力》我覺得梁啟超先生的話少了一點,那就是成功不僅僅需要毅力,更需要正確的選擇,只有擁有了正確的選擇,才不會使自己的青春白白揮霍,我相信,擁有了正確的選擇
和鍥而不捨的毅力,成功離我們不遠了。
梁啟超《論毅力》
4樓:匿名使用者
【文體知識】
本文是一篇證**,做為變法維新當時新文體的代表作家,梁啟超自己說,啟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為文,學晚漢、魏、晉,頗上矜煉,至是自解放,務為平議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以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致不檢束,學者竟效之,號《新文體》。他的議**寫得平意流暢,清晰自然,氣勢恢巨集。
本文是在戊戌變法失敗後不久寫的。勉勵處於逆境的同人,不要因一時受挫而灰心,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繼續前進。
【主旨】
全文的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本文寫自戊戌變法失敗以後,維新派人士有的被殺,有的流亡,有的退隱。
梁啟超逃亡日本,還想努力進取,於是寫《論毅力》,勉勵處於逆境中的有志於天下事者,不要被失敗嚇倒,不要被暫時的逆境所困擾,要堅持不懈,繼續前進。
5樓:杜文雍量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註釋】
(1)簣:音kuì,土筐。
【譯文】
孔子說:「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
【評析】
孔子在這裡用堆土成山這一比喻,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恆的深刻道理,他鼓勵自己和學生們無論在學問和道德上,都應該是堅持不懈,自覺自願。這對於立志有所作為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對人的道德品質的塑造。
論毅力》梁啟超,原文?
6樓:劉子一
梁啟超《論毅力》
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
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而逆境又常相間以迭乘。無論事之大小,必有數次乃至十數次之阻力,其阻力雖或大或小,而要之必無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驟嘗焉而阻力猝來,頹然喪矣;其次弱者,乘一時之意氣,透過此第一關,遇再挫而退;稍強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強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難,非至強之人,未有能善於其終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則小逆之後,必有小順。大逆之後,必有大順。盤根錯節之既經,而隨有應刃而解之一日。
旁觀者徒艷羨其功之成,以為是殆幸運兒,而天有以寵彼也,又以為我蹇於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詎知所謂蹇焉、幸焉者,皆彼與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與否,即彼成我敗所由判也。更譬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間風潮之或順或逆,常相參伍。
分彼以堅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過之,而後得從容以進度其順。我則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終不可達也。
孔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復一簣,進,吾往也"孟子曰:"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成敗之數,視此而已。
【譯文】
天下古往今來種種成敗的人和事,它們所經歷的道路是如此的紛繁不同。概括地推究:它們為什麼成功,又為什麼失敗呢?回答是:有毅力的就成功,反之則失敗。
人生的歷程,大體逆境佔了十分之六七,順境也佔了十分之三四,而順逆這兩種境遇又常常是相互交替著輪流出現。無論事情是大是小,必然會遇到幾次乃至十幾次的阻力,這種阻力雖然有的大有的小,但總之必定是不可避免的。那些在意志和能力方面薄弱的人,開始的時候一定會說我想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心裡認為天下事本來就是很簡單容易的,等到馬上嘗試,阻力突然來臨,就頹然喪失了信心。
那些意志能力比較弱的人,憑著一時的意氣,通過了這第一關,遇到第二次挫折就退縮了;意志能力稍強的人,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縮;又堅強些的人,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縮。他所做的事情越大,他遇到的挫折就越多,他不退縮也就越難。不是極其堅強的人,就沒有能夠善於達到它的終點的。
如果遇到挫折而不退縮,那麼小的逆境之後,必定有小的順境;大的逆境之後,必定會有大的順境。經過了盤根錯節的複雜情況以後,爾後隨之才會有迎刃而解的一天。旁觀者只是非常羨慕別人的成功,認為這個人大概是個幸運兒,而老天總是因為某種緣故寵愛他;又認為我遭遇不顧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這種人**知道所謂的「不順」啊、「幸運」啊,對於他和我都是相同的,而是否能征服這些「不順」,同時又利用這些「幸運」,正是他成我敗的區別所在。再用駕船來做個比方,如果用二十天的時間,來走一千里的路程,這期間風向潮流有時順有時逆,常常互動錯雜。他憑著艱苦忍耐的力量,迎著那逆風逆流衝了過去,然後能從容地前進,去度過順風順水的一段。
但是我或者一天就退回來了,或者兩三天就回來了,或者五六天就回來了,所以彼岸就始終不可能到達。
孔子說:「比如造山,還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繼續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孟子說:「做事的人,比如挖井,挖了
七、八丈深,還沒有挖到井水,還是廢井。」成敗的規律,在此而已。
【主旨】
全文的中心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本文寫自戊戌變法失敗以後,維新派人士有的被殺,有的流亡,有的退隱。
梁啟超逃亡日本,還想努力進取,於是寫《論毅力》,勉勵處於逆境中的有志於天下事者,不要被失敗嚇倒,不要被暫時的逆境所困擾,要堅持不懈,繼續前進。
《論毅力》運用的論證方法是,《論毅力》的寫作動機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本文在論證方法上,自始至終採取了正反對舉的手法。如論點中的正反成敗的對舉 論述中逆順對舉,至強之人與其他四種人對舉,成功者與旁觀者對舉,彼與我對舉,功虧 簣的造山者與雖覆 簣的填土者對舉。在這些對舉中,處處貫穿著有毅力與無毅力兩種態度的對比,貫穿著成功與失敗兩種結果的對比。來幫幫你 模擬論證方法 和...
貫穿《論毅力》全文的表現方法是,《論毅力》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1 貫穿 論毅力 全文的表現方法是對比法。2 原文簡介 論毅力是清朝末期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著名學者 時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梁啟超在 戊戌變法 失敗後,為激勵當時從事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志士仁人不要因一時的挫折而灰心喪氣 而應以堅韌的毅力去戰勝逆境 爭取成功而寫的,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3 簡析 有毅...
論毅力的原文
梁啟超 論毅力 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蓋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亦居十三四,而順逆兩境又常相間以迭乘。無論事之大小,必有數次乃至十數次之阻力,其阻力雖或大或小,而要之必無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為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