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四段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2021-03-04 03:59:07 字數 4834 閱讀 9931

1樓:讀書破萬捲

第四段寫月下荷塘,作者從多角度來描摹荷塘美景:先寫滿眼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型的荷花,順筆寫及如歌的縷縷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以及流水。

荷塘月色之芬芳濃郁除了語言的優美外,更在於它融情於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隨著景物描寫的,構成了寧靜與不寧靜交替出現的感情層次。流貫在無邊荷香月色裡的,正是作者感觸頗深的脈脈情思,思想感情的變化隨著景物描寫的變化而變化。

走在幽僻寂靜的路上,看著淡淡的哀愁;面對月光下的荷塘,欣賞著荷塘上的月色,心繫美景,暫得超脫,淡淡喜悅之情頓生。

荷塘月色第四段中的三個比喻分別寫出了荷花怎樣的美麗形象

2樓:人偶祭祀

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第四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3樓:沐雨蕭蕭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第四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

答: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著寫花,白色的,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再接著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最後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象餘地是極大的。

?求荷塘月色的第四段賞析???、

4樓:匿名使用者

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從田田荷葉寫起,依次寫出荷花,荷香和脈脈流水。符合人物觀察景物的順序。

  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滿塘荷葉。「亭亭」一詞表現了荷葉的風姿秀麗,「舞女裙」的比喻,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荷葉臨風搖曳的姿態。在縱觀之後,凝神細審,視線移到萬綠叢中的點點白花。

盛開的嫋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著勾人情思的嬌羞,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態。進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這樣的比喻,寫出荷花從光色上給人的感受。「明珠」是寫近處荷花的玲瓏剔透,「碧天裡的星星」是寫在滿塘荷葉襯托和月光的輝映下,遠處荷花的閃爍迷離。

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會嗅到沁人的花香。「縷縷清香」,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難的。但作者以歌聲設比,用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的遠處的歌聲,這樣易於體味的聽覺感受,喚起讀者的嗅覺體驗,把兩種感覺溝通起來,這種移感修辭手法的運用,實在可以傳神。

  在這番靜態描寫之後,又把荷塘的動態捕捉進鏡頭裡。清風徐徐,荷葉的一絲顫動,化為一道碧痕,蕩向荷塘那邊。這種細緻的描摹,真使人宛然若見。

  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之後,作者又用「更見風致」概括地寫出淡淡月色之下,脈脈流水之上的荷葉的美。怎樣「更見風致」呢?由於前邊形象描寫的具體和逼真,讀者完全可以在已獲得的內心視象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去想象,作者就不必多說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

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乙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乙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

荷塘月色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6樓:北島無夢丷

《荷塘月色》 一開篇就點出文章的「文眼」———「這幾天心裡頗不平靜」。接著寫小路的「靜」、月色朦朧的「靜」, 來反襯作者的「心裡頗不寧靜」。再接著以荷塘四周蟬聲和蛙鳴的「鬧」突出荷塘月色的「靜」,  進一步反襯此時此地「荷塘月色」的「靜」。

最後畫龍點睛「: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裡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

文章這樣的結構嚴謹細密, 脈絡清楚,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 達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貴境界。散文的藝術魅力, 集中地體現在藝術構思方面。

7樓:匿名使用者

1、朱自清先生借助多種藝術手法突出了月色的朦朧、柔美,描繪出一幅美麗寧靜的荷塘月夜圖。其寫作手法及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本文中,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多是以影寫月,本篇「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裡的黑影參差斑駁,給人一種搖擺起伏的動感。

為什麼?就因為這些黑影是落在荷塘裡。荷塘裡「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斑駁。

也因為荷塘正處於這種動態中,楊柳的倩影才像「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連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2)借助修辭,使形象更為傳神

作者在文中最顯著的寫作特色就是大量運用了修辭手法,如明喻、暗喻、擬人、通感、象徵等,使事物形象由靜轉為動,由無生命轉為有生命,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讀之猶如親見親歷。尤其是通感手法的運用,更是將難以把捉和保留的、抽象的嗅覺形象「清香」,生動精彩地描繪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清淡飄渺,若現若隱,真是一種奇妙的感受。能夠將如此奇妙而抽象的感受充分形象地表達並傳播開來,足見出作者那「表達美的才情」。

(3)巧用對比,使情感更為強烈

作者在文中一共用了三層對比,分別是將白天與夜晚進行對比,將「不寧靜」和「不自由」的心境與荷塘月色優美的意境進行對比,將舊時採蓮的趣事和「無福消受」的現實進行對比。第一層,將白天和夜晚進行對比,突出了作者在白天裡的「不寧靜」和「不自由」,「不寧靜」和「不自由」也是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第二層,將「不寧靜」和「不自由」的心境與荷塘月色優美的意境進行對比,突出了月下荷塘的美好以及作者暫時舒緩的心情,是文章寫得最漂亮的地方,同時,能夠靜下來真正欣賞到自然的美,這也是乙個人難得的境界;第三層,將舊時採蓮的趣事和「無福消受」的現實進行對比,這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情趣,同時也突出了作者「求美而不得」的無奈,於是再次回到現實的「不寧靜」和「不自由」,文章的主旨也由此而彰顯出來。

(4)烘托手法,渲染氛圍

烘托是中國傳統藝術常用的手法。它能突出作家所要強調的事物,渲染作品的必要氣氛,人們慣用「烘去託月」來說明這一藝術手法。朱自清先生對烘托的法則運用自如,妙筆生花。

在《荷塘月色》中,荷塘與月色兩種景物互為映襯:荷塘是月色照射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襯托之下的月色,二者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月光如國畫上的點眼之筆,在月光的照射下,荷塘增添了朦朧之美。如給荷塘披上一層紗。荷塘上浮起的霧,不同於一般的白霧,因為是在綠葉社託和淡淡的月色映照之下顯現的,所以是 「青霧」,月下霧中的荷花,潔白柔美,迷離朦朧,用「牛乳中洗過」、「籠著輕紗」的夢來形容,恰如其分地渲染了這種氛圍。

2、文章簡介: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本文寫於2023年7月,正值「四·一二」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

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他深夜漫步於清華園內近春園荷塘西北角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文章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3、作者簡介:

朱自清(2023年11月22日-2023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稱「我是揚州人」。北京大學畢業,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文筆清新,所著合編為朱自清全集。[1]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蹤跡》、《背影》、《春》、《歐遊雜記》、《你我》、《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詩言志辨》、《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

8樓:匿名使用者

田田——疊詞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韻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

荷花-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來比喻葉子,有一種舒展、旋轉的美。荷葉本是靜的,作者想像它是動的,這是以動寫靜,以虛寫實。

羞澀地打著朵兒的——用寫女子嬌美神態的詞「羞澀」來寫荷花,賦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擬人手法寫出了荷花的情態美。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博喻(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描繪說明同乙個本體的比喻句)寫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種姿態。

用「歌聲」比「清香」,「名曲」比「光與影」這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感覺的印象,即「感覺的相通與轉移」)而這樣的感覺也只有在靜靜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寧靜的氛圍。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為聽覺)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視覺轉為聽覺)

荷塘月色第四段那些修辭方法用得好 為什麼

荷塘月色 第四段是按什麼順序描寫景物的?答 由遠及近,由靜及動。用了哪些修辭方法?答 作者運用了三種修辭手法 一是 通感 用 渺茫的歌聲 來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將聽覺和嗅覺打通 用 和諧的旋律 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來形容光和影,則是將聽覺和視覺打通。二是 比擬 嫋娜 羞澀 兩詞可以讓我們想象荷花儀態...

荷塘月色第四五六段各段的內容概括

四五六是重點段,其他段都沒寫荷塘月色,這三段運用了大量比喻 擬人和通感手法,葉子 白花 清香 月光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 光與影 樹色 燈光都可以從這三段中找到對應的喻體 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第四五六自然段是什麼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五段中 這 指代的是什麼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 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裡 但我以為這是恰到好處 中 這 指的是什麼,等!急!1 解答 指的是bai 雖du 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 zhi的雲,所以不能dao朗照 2 原文 專 月光如屬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