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很無聊
佛教於西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
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禪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
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睏,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二、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
"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斗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
茶道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2樓:手機使用者
唐大中三年(849年)「東都進一僧,年一百二十歲。宣皇問服何藥而至此。僧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餘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錢易《南部新書》)。
宋代禪僧飲茶已經十分普遍。道原《景德傳燈錄》中說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次之多。其中有:
「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飯後三碗茶」的記載。溫州瑞鹿寺的本先禪師,「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此時,飲茶成為禪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3樓:影子
佛教對飲茶的重視,使得飲茶逐漸成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設有「茶堂」,是禪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嚐香茶的地方。寺院內演說佛法的戒集會之處稱「法堂」,法堂設有二鼓,居東北角的稱「法鼓」,居西北角的稱「茶鼓」。
茶鼓是召集眾僧飲茶所擊的鼓。宋林逋詩曰:「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台卓酒旗。
」寺院專設「茶頭」掌握燒水煮茶,獻茶待客;並在寺門前派「施茶僧」數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葉,稱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種用途:供佛、待客、自奉。
《蠻甌志》記載,覺林院的僧人「待客以驚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帶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
4樓:影子
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於教義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葉與佛教之間很快就產生了密切的聯絡。根據佛教的規制,在飲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飲酒、非時食(過午不食)和戒葷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視坐禪修行。
坐禪講究專注一境,靜坐思維,而且必須跏跌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臥床睡眠,通常坐禪達九十天之久。長時間的坐禪會使人產生疲倦和睡眠的慾望,為此,需要一種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禪產生的疲勞和作為午後不食之補充的飲料。這樣,具有提神益思、驅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勞等功效的茶葉便成為僧徒們最理想的飲料。
佛教徒飲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代。《晉書·藝術傳》記載,僧徒單道開在後趙的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昭德寺內坐禪修行,他不畏寒暑,晝夜不臥,「日服鎮守藥數丸,大如梧子,藥有松蜜薑桂伏苓之氣,時復飲茶蘇
一、二公升而已」。中國古代有將茶葉摻和果料香料一同飲用的習慣。「茶蘇」是一種將茶和姜、桂、桔、棗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飲料。
雖然,這時茶葉尚未單獨飲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飲茶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坐禪修行。唐宋以後,佛教中的禪宗得到迅速發展。禪宗強調以坐禪的方式,徹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禪宗寺院十分講究飲茶。
《封氏聞見記》記載,「(唐)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禪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由於禪宗的大力提倡,不僅寺院僧人飲茶成風,而且促進了北方民間飲茶習慣的進一步普及。
一些僧人嗜好飲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
茶文化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5樓:文創造物精工局
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在魏晉的時候,它就已經成了我國僧道修行時常用的飲料。坐禪很注重五調,即調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
這種協調被運用到飲茶的過程中,心緒寧靜,每乙個步驟都既嚴謹又不失風味。在常人看來,拿壺倒水的幾個動作再簡單不過,但它卻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泡茶可以說是藝術境界了。
6樓:雲家論茶道
茶與民俗:茶文化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有哪些
7樓:匿名使用者
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幼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頌佛經,其後又與唐代詩僧皎然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與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與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事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
"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斗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生活中進行一些禪修,往往可啟悟人的慧性,結合生活美學的培養,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並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趙樸初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某茶亭所書
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有哪些
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幼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 頌佛經,其後又與唐代詩僧皎然和尚結為 生相知,死相隨 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 自傳 和 茶經 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
道教與佛教生死輪迴,道教的輪迴和佛教的有什麼不同,道教裡是如何脫離輪迴,超脫生死的?
先講一下生死觀,生即魂形分離,魂存駐於北冥無妄海,死即魂歸南冥,生死是脫變轉化,不是終期,輪迴是指六道輪迴,輪迴於每道的生命生死迴圈往復,互不轉化脫變,六道合而分離,后土 六道本體 化身的五臟加腦神,就是六道。道教和佛教本來就是兩種宗教,豈能將佛教的輪迴 六道之說強加在道教教義之中呢?這樣既僭越了佛...
佛教與科學間有什麼衝突的地方,佛教與科學矛盾嗎?
沒有任何衝突 層次不同 研究高度不同 佛法的前沿科學 科學也逐漸驗證了 佛法的真實存在性 首先要了解佛教的意義,和科學的定義才能去談這個問題。佛教,被稱作宗教。事實佛教更多是在人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會更多,而科學更注重事實。佛教比較完整的描述了生死輪迴的內容,而科學似乎無法去探測得知。所以相信科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