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有哪些

2021-03-04 02:53:45 字數 5441 閱讀 1655

1樓:匿名使用者

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幼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頌佛經,其後又與唐代詩僧皎然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與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與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與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事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

"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斗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生活中進行一些禪修,往往可啟悟人的慧性,結合生活美學的培養,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並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趙樸初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

——某茶亭所書

中國茶道與佛教有怎樣密切的聯絡?

2樓:我很無聊

佛教於西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

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禪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

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睏,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二、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

"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斗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

茶之韻 茶道精神

3樓:匿名使用者

茶道(抄拼音:chá dào 英語:baitea ceremony)烹茶飲茶的藝術。

是一種以茶為du媒的生活禮儀,也被zhi認為是修身養dao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

4樓:匿名使用者

茶之韻,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高雅韻味。

茶道精神: 在茶事活動中體現出來的內涵文化。

茶藝和佛教融為一體的老寨茶館有人知道嗎?

5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西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

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禪茶一味

1、「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

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也苦。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

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睏,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

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

」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

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2、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

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

「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斗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3、「禪茶一味」的意境 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

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中國茶道與佛教有怎樣密切的聯絡,茶道與佛教有什麼關係?

佛教於西元前6 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於唐 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 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為 生相知,死相隨 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 自傳 和 茶經 中都...

彼季帕對芭蕾藝術的發展貢獻有哪些

彼季帕是所有來 工作的外國人中,對 芭蕾貢獻最大的一位舞蹈家。被譽為 古典芭蕾之父 其對芭蕾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對雙人舞 三人舞 四人舞鶴大型群舞等各種古典芭蕾進行創造性拓展 將法國芭蕾的優雅流暢與義大利芭蕾的高度技術糅合,同時體現 的現實主義傳統 接受並發展了浪漫主義芭蕾的交響原則,是一位...

森林對人類的貢獻有哪些,森林對人類貢獻是很大的這段話主要講什麼

森林以其兼具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屬性和擁有巨大生物生產能力而成為陸地上極為重 要的生態系統。森林不僅能夠提供豐富多彩的可物化的產品,而且能夠營造優美的環 境 發揮強大的生態效益,維持著地球上的生態平衡,構 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性的 支撐。舉目古今中外,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無不與森林的消長 林業的興衰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