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茶藝---中國人發明,早在兩晉朝廷,判塵老茶就在正式兄賀場合出現,發展到了漢代,更方興末艾,朝廷,**,文人墨客,販膚走卒掘公升,茶樓林立。
2樓:匿名使用者
有學者說,「茶藝」一詞最早出現於70年代的臺灣,系1978年臺灣一位民俗學家率先提出。自此之後,「茶藝」一詞被廣泛蔽派轎接受,而且也傳播至港澳和大陸。
臺灣茶學界對「茶藝」的貢獻應當充分肯定。但要指明的是:「茶藝」不是當代人的發明。
陸羽《茶經�6�1一之源》雲:「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同一章中還言及茶之「用」、「採」、「造」、「飲」。
封氏聞見記》亦言:「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籠貯之。」這就說明,早在8世紀,陸羽就已在他的《茶經》中提出茶之「藝」的概念,涵蓋的內容不僅僅是茶葉的種植技術,還包括茶的採造和煮飲。
北宋詩人陳師道整理出版《茶經》,成書後作《茶經�6�1序》雲:「 夫茶之為藝下矣,至其精微,書有不盡;況天下之至理,而欲求之文字紙墨之間,其有得乎?昔者先王因人而教,因欲而治,凡有益於人者,皆不廢也。
茶之為藝」不就是「茶藝」麼?
說得更為明確的是明人吳驥的《陸公祠記》,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話:
.詆公者曰:「藝,德成而下者之事也。」周公曰多才藝,孔子曰:「吾不試,故藝。」公不為振鷺而為鴻漸,藝何足以累公?病公者曰:「僭『經』。」
吳驥的意思是說,就是周公、孔子那樣的聖人也不以「藝」為恥,陸羽受到他人的非議,不是因為他知曉茶「藝」,而是不該將自己的著作以「經」稱之,這就有「僭越」之嫌。
古代漢語常將「藝」、「技」並提。明人李維楨作《茶經。 序》雲:
鴻漸品茶,小技與六經相提而論,人安得無異議?..而鄙其事者,使與傭保雜作,不具賓主禮。」言及陸羽為李季卿表演茶藝是說:
李季卿直技視之,能無辱乎哉!」這裡不言「藝」卻說「技」,其實「茶藝」、「茶技」所涵蓋的技術層面基本相同。
正因為中國封建時代「重道輕藝」、「重道輕技」,所以阻礙了茶藝的發展,甚至連「茶藝」一詞也不曾造出,害得現代人挖空羨昌心思去琢磨老祖宗的意思。但我還是認為,老祖宗的就是老祖宗的,後世人的繼承發揚是份巨集肆內之事。造出乙個「詞」來不等於理念的創新。
沒有自成系統的學說是難獲「發明專利」的,否則有「僭越」之嫌。
中國茶藝流程
3樓:匿名使用者
每個茶藝培訓機構茶藝的手法不同,流派紛呈,教的也不同。但茶藝之美存在一些共性的東西,首先,茶藝師自身要靜,心平氣和,靜若處子。先要靜下來,才能開始泡茶。
當心裡浮躁時,眼觀鼻,鼻觀心,深呼吸,全身放鬆,幾秒鐘就會慢慢靜下來。然後,用你靜的氣場,去影響別人。最美的茶藝是,當脊高你開始沏茶時,周圍嘈雜的聲音,都會慢慢安靜下來,所有的眼神都跟隨你的動作,集體進入「定」的狀態。
美的茶藝,動作要勻速、平穩,如行雲流水。並且茶藝師的動作不是一成不變,要隨各種外界環境因素改變而改變。不要到了乙個陌生的環境,器物用得不稱手,就泡不好茶了。
要體會茶藝根本的原則性的東西,才能處變不驚,隨遇而安。
美的茶困毀藝,每乙個動作都是有道理的,如茶藝當中常見轉腕動作,如不是因為要運用太極的轉承啟合,借力借勢,更好地泡好茶;而純粹為了所謂好看而轉腕,那看上去會「浮」,而不覺得美。最美的茶藝,要做到動作加一分則多餘的境界。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天晟茶藝培訓學校一直在教學生的,那就是美的茶藝,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茶藝目的,首先是為了讓茶更好喝,然後才能談美。茶藝師首先要學會按茶性泡茶,不同茶類、不同老嫩程度、不同陳放年限;用不同的水、不同的器皿、不同手法、不同的溫度去沖泡。不能為動作漂亮而不顧科學。
科學地泡好茶是茶藝的基礎和前提,唯有了解茶、喜歡茶,才能真正做到——知茶性而科學泡茶和知己知茶而健康飲茶的目標,不瞭解茶和不知道茶的特性來泡茶,都是偽科學,都汪野備是添水倒茶,都是服務員,不是茶藝師。
因而茶藝,是為品飲者服務的,不同的品飲者,對茶的要求是不同的。要時時注意品飲者的感受,隨時調整水溫、濃淡、或更換茶品。畢竟,茶藝要讓品飲者覺得美,才是真正的美。
製茶是中國獨創技術嗎
4樓:小謝生活問答
製茶是中國獨創技術。
製茶是神農氏發明的。茶是神農氏在品嚐百草的時候,將茶葉當成了一味草藥,於是製作成甘草以備儲存。在陸羽所寫的《茶經》中記載到: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也印證了製茶是神農氏。製茶是中國獨有的技藝,始於漢朝時期,興於唐朝時期。中國茶葉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和巴蜀地區早期的風俗、政治以及茶葉應用有著密切的關係。
茶是中國的一種傳統飲品,中國歷史上有較長的飲茶記錄,已經無法確定查明是在哪個年代,但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而且也能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如乎羨上的許多地方飲茶的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
製茶工藝流程介紹:
1、萎凋。採摘下來的茶青須於日光下均勻攤曬,或利用熱風使茶青水分適度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併除去細胞膜之半透性,適度促進鮮葉酶的活性,從而使莖、葉萎蔫,色澤頃旦暗綠,青草氣散失。
2、炒青。茶青萎凋至適當程度,即以高溫炒青破壞葉中酵素活性,停止發酵的繼續進行,並可進一步除去鮮葉中的臭青味,而鮮葉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於揉捻。
3、揉捻。將炒青後的茶葉用置入揉捻機(或手工揉捻)內,使其滾動並形成捲曲狀。由於受到揉壓,遂有部分汁液被擠出而粘附於表面,如此在沖泡時便很容易地溶解於茶湯之中。
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樣。
4、曬青。曬青是形成烏龍茶、普洱茶、白茶茶葉品質的乙個重要環節。把揉捻好的茶葉在太陽光下自然曬乾,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茶葉中的有機質和活性物質。
曬乾的茶葉表面細胞孔隙最大,有利於在發酵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
5、渥堆。渥堆就是將茶青堆積存放,由於茶青水分頗高,堆放後會發熱,且引發了微生物的生長,就因為熱度與微生物關係,使茶青產生了另一種的發酵,茶質被降解而變得醇和,顏色被氧化而變得深紅,這就是所謂的「普洱茶」。
6、乾燥。乾燥渣拍是利用乾燥機以熱風烘乾茶葉,使其含水量低於百分之四,利於貯藏運銷。通常為了能使內外乾燥一致,常採用二次乾燥法,先使其達到。
七、八成乾燥,然後取出回潮,再進行第二次的乾燥。
7、緊壓。緊壓就是把製成的茶蒸軟後加壓成塊狀,這樣茶就被稱為「緊壓茶」,除便於運輸、貯藏外,蒸、壓、放的過程中也會為茶塑造出另一種老成、粗獷的風味。「蒸」,使茶再多熱受潮。
壓」,利用茶葉本身的膠質使葉子緊密連結在一起。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製茶。
現代茶藝指哪些呢?
5樓:中國農業出版社
為了適應各類茶文化。
活動和茶館經營中表演的需要,許多茶文化工作者對民間自發形內成的傳統容茶藝進行了加工整理,使之更具規範化、藝術化,以便讓更多的群眾瞭解、接受和喜愛。現代茶藝中比較有影響的當數臺灣功夫茶茶藝。
臺灣功夫茶茶藝對傳統功夫茶進行改造,增添不少更加精細、實用的茶具,如公道杯、聞香杯,還增加了茶藝程式,如聞香,使臺灣功夫茶茶藝程式更加細膩、豐富,更富有藝術情趣。
6樓:鑫鑫
現代茶藝由於地方差異,分了很多流派。不知道你指的是**?
7樓:匿名使用者
當代茶藝應該指能泡出一壺好茶,不是隻會添水沖茶,那不叫茶藝師,版那叫服務員。能根據權茶的種類和品質特徵,來選擇不同的茶具,水的溫度、茶葉浸泡的時間等,才有可能泡出好茶來。否則,好茶在他人之手泡出來就變成一般的茶葉了。
正如,天晟茶藝培訓學校謝添明校長所說的,茶藝師首先要懂茶,不只是會泡茶。
8樓:老人一天
所謂的茶藝,我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安靜舒適的飲茶環境;精美的回泡茶茶器答茶具。
二,優質的茶葉,優良的水質。
三,高超的泡茶技能,優美的泡茶動作。
四,配以輕盈悅耳動聽的古曲。
現代茶藝大體如此了,再加上良好的心情,喝上一杯,真美。
9樓:美好時光
現代茶藝仟福茗茶來大概就這麼多自吧,若有更詳細的,請補充。
01 備具迎客——備具 02 烹煮仙泉——煮水 03 欣賞佳茗——賞茶 04 仙泉甘霖——溫杯燙具 05 仙草入湖——投茶 06 燻洗仙顏——洗茶 07 烹出陳韻——沖茶 08 平分秋色——分湯 09 仙茗敬客——敬茶 10 吟賞煙雲——賞湯 11 品味香茗——品茶 12 陳香瀰漫——回味 茶五禮&五美 五禮; ①注目禮;眼光親切大方的去面對客人 ②端坐禮;雙手放膝蓋上,背要直 ③致茶禮;杯與杯不能碰出較大的響聲 ④奉茶禮;用雙手捧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對茶的準備 ⑤問答禮;簡約大方的回答 五美 ①人美 ②境美 ③茶美 ④水美 ⑤藝美。
茶葉是誰最早發明出來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神農氏最先發現野生茶樹 後來廣泛種植。
請介紹中國茶藝寓意禮的表現形式以及內涵
靜思茶道 八禮法 第一禮法 中心思想 以 無量義經 為指導原則。第二禮法 宗旨目標 禮儀天下,也就是希望培養文質彬彬 溫文儒雅 知書達禮的謙謙君子。第三禮法 茶人涵養 汲取法水,藉茶水因緣,習得莊重禮儀。第四禮法 本分責任 廣結眾生緣。第五禮法 行茶禮法 六度,即整個泡茶動作的步驟過程須觀想 布施 ...
中國茶的分類,中國茶葉種類
我國所產的茶葉分紅 綠 青 烏龍 黃 黑 白六大類。1.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的熱鍋裡炒製,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2.紅茶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 發酵程度大於80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3.黑茶 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中國茶葉發展史
1 神農時代 5000年以前,神農時代利用生葉煮著喝,把茶葉拿來當藥用。2 西周 東周 3000以前,開始人工栽培茶樹,當菜食。3 秦代 2300年以前,開始當茗飲,調煮,羹飲。4 漢代 西漢 2000年以前,開始商業化,成都成為茶葉最早的集散中心。東漢 1500年左右,開始製作茶餅,以便運輸。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