縈青繚白的修辭手法

2025-03-22 15:25:08 字數 1675 閱讀 8777

1樓:網友

運用借代修辭手法。

以顏色特徵代本體事物,「青」代「青山」,「白」代「白雲」。原句出自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永州八記》

原文: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白話譯文:它高高低低的態勢,又顯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蟻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螞蟻洞,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聚集收攏,重疊到一起,沒有逃脫隱藏的。縈迴著青山,繚繞著白雲,與遙遠的天際相接,環看周圍,渾然一體。

然後才知道高峻激納亂獨立出眾的西山,不能跟那些小土堆相比。

這景象多麼曠遠浩渺啊,我好像與瀰漫於天地之間的大氣一道存在,茄液而不能瞭解它明檔的邊際;這景象多麼廣闊壯觀啊,我好像與大自然一道遊覽,卻不知道它的盡頭。

2樓:網友

運用借代修辭手法。

以顏色特徵代本體事物,「青」代「青山」,「白」代「白雲」。

借代,顧名思義便是借一物來代替另一物出現,因此多跡謹數借代詞為名詞。使用時,必須考慮替代的正當性與通用性,儘量不要化簡為繁,並且要讓文義通順。並且,此時的借代一般是類似於以小見大,用小事物來反映大的局面或情況,使句子更形象具體。

縈青繚白」出自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此文記敘了作者發現和宴遊西山的經過,描寫了西山的怪特,抒發了對懷才不遇憤懣和現實醜惡的無奈之情。

3樓:匿名使用者

縈青繚白的修辭首悄鋒手法 《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的。

答:是借代修辭手法。是以顏色特徵代本體事物,「青」代「青山」,「白」代「白雲」。

縈青繚白」是「 縈迴著青山,繚繞著白雲」的意思。

借代修辭手運肢法解釋: 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事物,而借者晌用與它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區域性代替整體,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化,喚起讀者的聯想。

例子: 巾幗不讓鬚眉。 以「巾幗」借代女人、「鬚眉」借代男人。

4樓:萬彩力靜秀

修辭手法。對偶。

出處:天垂繚白縈歷做悄青外,人在紛紅駭綠中。(宋/胡絕。

陸肢渣遊。新築山亭戲作)七律頷聯。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運用的修辭手法是什麼

5樓:才素花千賦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運用的修辭手法是對偶和擬人。

以動寫靜,賦予苔蘚,草色以人的靈性。」可以這樣理解,「苔蘚」也想從臺階爬到陋室,「草色」也想窺視主人在幹什麼。沒有喻體,當然不是比喻。

用擬人的手法渲染了環境的優雅,流露出主人的喜悅之情。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痕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裡。上:長到;入:映入。

出自《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字夢得)所作。

6樓:聶振華東羅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運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

上」「入」,化靜為動,寫出了苔和草的神態,又將外景引入室內,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機,洋溢一片盎然的春意。「上」和「入」生動傳神,化靜為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

7樓:充仁喜癸

應是比擬。因為沒有出現擬體。

將草擬做了人。

有人的動作。

卻沒有出現人的意象。

運用的修辭手法,運用修辭手法的段落

有題目嗎,我看不到?常用的修辭手法有 比喻,擬人,排比,對偶 運用修辭手法的段落 上學時分,霧更大了,更濃了.四面八方全是白色的霧.擋著你,追著你,纏著你,逗著你.不知疲倦地在你眼前晃動著,變幻著,擁擠著,奔跑著.你站著,它就在你周圍塑起乙個密密實實的圓筒.你往前走,它退開了,又在你前面不遠處擋著你...

求助什麼是修辭手法,求助 關於修辭手法的

比喻 比喻的特點 比喻就是 打比方 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應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 被比喻的事物 喻體 作比方的事物 和比喻詞 比喻關係的標誌 構成比喻的關鍵 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不能成立。3 語文基礎運用 正確運用常見...

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的詩句,使用擬人修辭手法的詩句

涼州詞 後兩句 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 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暮熱遊荷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