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述晚清的教育制度的革新

2022-02-11 00:23:18 字數 3464 閱讀 5563

1樓:超級幻想無極限

2023年鴉片戰爭的炮聲宣告了晚清的中國邁入了近代,在列強侵略不斷加劇的過程中,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並不斷地從經濟向政治、文化推進著改革,深刻地影響著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在晚清各項社會改革中,教育改革是最具成效的一項改革。中國封建教育走向近代化的歷程,經歷了洋務教育、維新教育,新政教育三個改革階段。

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在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活動的驅動下,三次教育改革衝破了封建傳統教育制度和思想的重重束縛,從初步產生、逐步擴大到全面鋪開,出現了許多自身發展的特點。下面對晚清教育三次改革的演變過程及特點做一簡單歸納分析。

一、洋務教育

兩次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對華侵略不斷加深,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文化漸次東進。洋務運動的發展呼喚著新式人才的出現。機器、大炮、輪船、電報這些西方先進技術是那些飽讀八股文章的知識分子無法理解和掌握的。

同先進的文化教育制度相比,中國傳統教育的重仕輕學、不切實際的弊病日益明顯暴露出來,迫於洋務事業發展的人才需要,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在曾國藩、李鴻章等倡導組織下,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作為指導思想的洋務教育活動出台。其主要內容為:(1)引進西式教育,開辦新式學堂,改革傳統辦學模式與教學內容。

如2023年,京師同文館成立,這是一所培養外語翻譯人才為主的學校,初設英文館,後又增設俄文館、法文館、德文館、日文館,中國近代意義的教育事業正是從這裡開始的。隨後以培養軍事、科技、翻譯人才為特點的新式學堂在中華大地不斷出現,前後大約創辦了30所新式學堂。(2)首派學生出國留學。

曾國藩認為「挑選幼童出洋肄業,因屬中華創始之舉,仰亦古來未有之事」「使西人擅長之技中國皆能喑熟,然後可以漸圖自強」。從1872—2023年,洋務派選派了四批優秀學童120人赴美留學,開創了我國近代官派留學的先例,促進了新式人才的培養,便利了中西文化與教育的交流。(3)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增設天文算學,第一次把「西學」與「中學」同考,衝擊了科舉取仕的惟一性,動搖了傳統教育的思想觀念。

洋務教育改革以引進新式學堂為主要內容,首倡留學教育作為補充,改進科舉制度做為變革傳統教育體制的突破口,使中國近代教育在兼採中西以求發展方面邁出了功不可沒的第一步。從某種意義上說,洋務運動汲取的西方知識對中國傳統社會的衝擊,比十次農民戰爭更大。在這個過程中雖沒有激昂的吶喊呼叫,但新的觀念卻借助於具體的事物和例項改變著人們世代沿襲的成見和信念。

當然,洋務教育處於開創時期又具有明顯的不足:興學堂,派留學,大多出於外交、軍事、經濟上的直接需要,是近代化活動驅動了教育的發展,成為洋務教育改革的內在動力,而不是主動與自覺地進行改革。同時,由於洋務派認識不足,缺乏全方位的教育改革規劃,改革措施停留在物質文化層面的引進西方利器,改革思想增新而不廢舊,不觸及對封建制度的否定,因而效果不明顯。

二、維新教育

2023年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洋務運動「自強求富」宣告破產,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劇,促使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進行了一場新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康有為、梁啟超著眼於具體政治體制變革的同時,正式發起了衝擊舊教育制度的改革。其主要內容為;(1)開書院,辦學堂,進行鼓吹教育革新思想和培養維新人才的活動。如康有為在廣州創辦的萬木草堂,梁啟超任總教習的時務學堂等。

(2)積極與守舊派論戰,提出「廢八股,倡西學」的思想。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指出「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從而拉開了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3)變革舊教育制度。

2023年頒布的變法詔書中提出廢除八股文,改試策論,開經濟特科;提倡西學,改書院為新式學堂,設立譯書局,選派留學生。

維新教育重視教育改革的政治效用與社會功能。對此,康有為認為教育救國「才智之民多則國強,才智之士少則國弱」「今天下治之不舉,由教學之不修也」,維新派雖過高估計了教育的作用,但在當時能夠重視教育,主張充分發揚培養新人、改造社會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同時教育理論改革也很突出。

2023年康有為著《論師范》,成為清末中國師範教育的開創者,將教育理論提上新的高度。概言之,維新教育在思想理論上建樹特別顯著,是最具理論探索的一次改革,在新的意義上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思想與制度。

三、新政教育

2023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及2023年《辛丑條約》的簽定,使中國人民蒙受奇恥大辱。迫於中外形勢的巨變,慈禧太后不得不重拾維新派的部分主張和建議,把改革納入自我調節的軌道,被迫施行包括教育改革在內的新政措施,使清末教育改革再現生機,並迅速全面,成為最具有突破性的一次改革。其主要內容為;(1)廢除科舉考試制度。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巨變,封建的科舉制度早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更不利於新式人才的培養和推進社會變革的需要。時人深刻認識到,「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倖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民間更相率觀望,私立學堂者絕少,非公家財力所能普及,學堂決無大業之望」。

開創於隋朝的科舉制度於2023年被廢除了。結束了科舉取仕的傳統,為新式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扎根,從制度上**了障礙。(2)推廣新式學堂和鼓勵出洋留學。

據統計1902—2023年間新式學堂從700所發展到52500所,學生達163萬多人;2023年留日學生不過200多人,2023年到3000多人,2023年增加到8000多人,2023年增至16000人。(3)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學制和進行教育行政機關的變革。2023年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2023年又修訂且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近代第乙個系統完備並付諸實施的法定學制,為中國近代教育制度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從上可以看出,新政教育改革是最為成熟,也最具有成效的。廢除科舉制度,確立近代化的教育體制,進行了除舊布新的全面改革,新教育取代舊教育已成為必然趨勢。經洋務運動注入新式教育因素,維新教育做了肯定和推廣,最終導致國人放棄了舊的腐敗的教育制度。

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奠定了中國近代化教育的基礎。

由晚清教育的三次改革可以看出:教育改革是推動中國近代文化變遷和社會變遷的重要力量;教育改革與深刻的社會政治經濟革新密不可分;教育制度的變革直接推動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解放;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除了客觀社會的需要,還要有當權者改革的決心和有效的措施。只有不斷推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才能培養新型實用人才,只有讓優秀的人才承擔起社會與時代賦予的使命,成為改造社會、推進中國前進的生力軍,國家的改革事業才會有希望。

2樓:啊咦哈吧哇

同文館關於晚清教育制度的革新

在學校教育制度的發展變革歷程中,義務教育制度產生於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為什麼?我要為什麼

3樓:立本

普魯士打贏統一戰爭後,統一了德意志。

之後成為德國,這才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時間是19世紀。

而義務教育誕生於2023年,

所以答案是封建社會。

4樓:匿名使用者

肯定是資本主義社會。

1.德國第乙個興辦義務教育,強制孩子上學。

2.資本主義進入民主階段進入的早,社會生產力高,有進行義務教育的猛烈。

3.封建社會是以維護統治者利益為目的的。所以義務教育這種全民教育是不會被允許的。因為百姓的思想就會非常活躍。

4.封建社會沒有足夠的生產力,滿足不了義務教育。

5樓:燃燒的小鳥

2023年德國處於封建主義社會,也是最早的義務教育

評述我國古代的書院教育制度,古代書院教育的利弊

要能流傳到今天 未必就不如劍橋 牛津啊 古代書院教育的利弊 1 教育管理活動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2 簡述我國古代書院的教育管理實踐 3 教育管理學研究的發展趨 1.特殊性 一。管bai理手段的多du樣化。如 經濟zhi手段,行政手 dao段,師資的條件和考核進修制度內。二。教容導與輔導。重視教學...

中國的教育制度怎麼評價,如何評價中國的教育??

以學生為主體來看,中國式教育是由外而內的,而正真正確的教育應是由內而外的。外力強迫學習只能造就書呆子,學生發自內心的發奮學習才可能取得驚人成就。中國現行的教育根本上不知道 怎麼使學生發自內心的去學習 為例祖國繁榮昌盛隨著時代變遷顯然以及不是乙個很好的理由了。其實非常簡單給學生以尊重,注重呵護和培養學...

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特點古代中國的教育特點???

原始社會大多由長者通過實際活動身教與口耳相傳 大約在西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 圖書文字 和 象形文本 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 成均 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 校 孟子說 夏日校,教也。到了商朝,稱為 庠 到周成為 序 序 又分 東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