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藝術與審美》的心得感受與教學建議

2021-08-25 23:57:15 字數 5883 閱讀 2971

1樓:小貝貝老師

寫作思路:可以先介紹一下藝術與審美的意義和作用,再詳細闡述一下藝術與審美的關係,通過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增強自己的藝術與審美,寫出自己內心的體會和感受等等。

正文:一直以來,學校都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然而在我的小學、中學階段,我們的美術、書法、**課總是因為被標榜為所謂的副科而得不到重視,遇到考試時課時總是被語數英那些所謂的主科佔據,事後也不會補課,因為不重要?

美育中有兩個重要的概念,正如課程名所顯示的,藝術和審美。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繪畫、書法、雕塑、**、舞蹈、戲劇等等。

其實藝術是廣義的,各行各業都存在藝術,藝術**於生活,是人類的靈感和智慧型的結晶。審美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審美能力,擁有發現美的眼睛,然後參與藝術的創作。

古今中外,人類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探索從未止步,從石器時代的裝飾物,到後來的青花瓷,再到因對美的嚴苛追求而風靡全球的蘋果手機,都體現了人類對藝術的創造。

在某節課中,老師說美學對理科的貢獻不容忽視,那些公式最初不一定是正確的,但一定是美的。對此我感受到了美學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學了《藝術與審美》這門課程,打破了自身的認知缺陷。以前狹隘地認為搞設計搞藝術的才需要接受美學教育,但其實每乙個人都應該接受美學教育,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能激發我們創新和創造的能力。

小到給ppt排版,大到設計高樓大廈,都需要美的創造。而做到這些需要我們自覺地接受美學教育,提高審美能力,當靈感來臨之際能牢牢抓住並付諸行動,創造出美的事物。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認識:

第一是從精神層面,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乙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

第二是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

第三是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物件,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

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

2樓:

學了《藝術與審美》這門課程,打破了自身的認知缺陷。以前狹隘地認為搞設計搞藝術的才需要接受美學教育,但其實每乙個人都應該接受美學教育,對美的感受和理解能激發我們創新和創造的能力。

小到給ppt排版,大到設計高樓大廈,都需要美的創造。而做到這些需要我們自覺地接受美學教育,提高審美能力,當靈感來臨之際能牢牢抓住並付諸行動,創造出美的事物。

教學建議:

美育應該加入終身學習的行列,《藝術與審美》課程是我的啟蒙,僅僅是乙個開始。大學生活還有兩年半,學習專業知識之餘,我會自覺接受美育的薰陶,練字、學尤克里裡、學使用者介面設計,豐富大學的精神生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我們不能只是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足,還應該追求精神世界的多彩,妥善安放自己的靈魂,做乙個會創造、懂生活、有情趣的人。

3樓:靜靜的天空飄著

藝術與審美培訓心得體會

常言說得好:日久見人心,實踐出真知。第一次接觸李超香校長,覺得溫柔善良,其它並沒特殊之處。今天聽了他的報告,看了他的展示後才深深體會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正含義。

結合自己的審美體驗,談談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特點

4樓:剛榮

藝術的社會功能有許多種,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審美認知作用

、審美教育作用、審美娛樂作用三種。

一、審美認知作用

人們通過藝術鑑賞活動,可以更深刻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認識人生。

孔子「《詩》可以觀」、「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1、藝術對於社會、歷史、人生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由於藝術活動具有反映與創造統

一、再現與表現統

一、主體與客體統一等特點,往往能夠更加深刻地揭示社會、歷史、人生的真締和內涵,具有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的特長,並且常常是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給人們帶來難以忘卻的社會生活的豐富知識。

2、藝術對自然現象具有審美認知作用

對於大至天體、小至細胞的自然現象,藝術也同樣具有審美認知作用。藝術可以幫助人們增長多方面的科學知識。

二、審美教育作用

藝術的審美教育活動,主要是指人們通過藝術欣賞活動,受到真、善、美的薰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在潛移默化中,使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發生深刻的變化,引導人們正確地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藝術作品,使讀者、觀眾和聽眾感受與領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1、藝術的審美教育作用來自於對生活本質特徵的揭示,來自於滲透其中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社會理想和審美理想。

2、藝術審美教育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等特點。

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藝術教育與其他教育之間最鮮明的區別。藝術作品總是灌注著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描繪,作用於欣賞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和薰陶。

藝術作品對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無強制的情況下,使欣賞者自由自願、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在這種漸漸地長期作用下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對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藝術作品這種長期潛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強的穩固性和延續性,常常成為人生觀、世界觀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

談談你對美術鑑賞課學習的感想及建議(不少於300字)

5樓:匿名使用者

上好美術鑑賞課不但可以開拓學生視野,增長知識,還可以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建議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或實地考察.如講中國古代工藝美術鑑賞這一章時,帶同學們參觀博物館。館內有許多學生從未見過的工藝品———彩陶、瓷器、玉器、青銅器、漆器……琳琅滿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學們留意這些工藝品的名稱、出土時間和出產年代,分析工藝品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6樓:溫未鹹曼青

美術鑑賞這門學問改變了人們的**方式。美術鑑賞是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

欣賞一般侷限於感知、想象、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

而鑑賞是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公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在美術鑑賞的基礎上就能夠產生一定的「美術批評」,自己根據一定的標準,對美術作品或美術現象所做出的理論分析和價值判斷。

要在文化情境中來認識和理解美術,「情境」,即指影響各個時期美術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美術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種思想、觀念,都與藝術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背景的影響有關。

1.感悟鑑賞:

感悟式鑑賞所要求的主要是從**者自身的經驗出發,充滿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賞美術作品。在欣賞過程中,可以任由思維馳騁而不受限制。這種鑑賞方式比較適合於寫意性和表現性的藝術作品,因為這類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觀地記錄形象,而是通過主觀化的形象處理來表達藝術家的情感。

2.社會學鑑賞:

應該意識到美術這種文化現象不是存在於真空環境之中,而是有著特定社會階層和社會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創作目的以及社會背景對藝術家的影響。這些因素不是單靠表面的觀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會學式鑑賞的核心在於**、追問,了解作品的主題,發現作品的獨特之處,並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積累一定的知識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3.比較式鑑賞

比較式鑑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鑑別。但在比較式鑑賞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

美術作品的好壞是可以通過比較來確定的;但在很多情況下,作品之間並不存在誰好誰壞的問題,僅僅是表現方式和風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較的內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據這些形式方面的差異也可以引導我們去尋找原因,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會的因素了。至於具體對比哪些內容,還需要依靠感覺的指引,所以比較的方法其實是幾種鑑賞方式的綜合運用。

談談你對文學審美的理解與感受拜託各位大神

7樓:才撒旦

文學的各種價值所以必須以審美中介,為根基,並且最終以審美為歸宿,取決於文學的特殊內容和表達內容的特殊方式,也為文學的社會作用得以正常發揮的大量事實所證明。 從內容和傳達內容的方式上看,文學是通過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表現作者對人生的審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有自己的特殊內容,有為顯現這種內容而形成的特殊形式。

要把握這個物件,主體只有借助於與之相應的接受方式才有可能。它包括對藝術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與聯想的活躍,融於審美感受中的理解,以及和物件相應的情緒、情感活動,等等。接受活動的這個過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審美過程。

它是讀者把握文學物件的審美內涵的唯一通道,也是作家個人對人生的領悟和理解、把文學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化為讀者的精神財富,從而使其現實化和社會化的必經之路。「對於沒有**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也毫無意義,不是物件」,馬克思在論及主體與物件的關係時,曾經強調指出:「物件如何對他說來成為他的物件,這取決於物件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因為正是這種關係的規定性形成一種特殊的、現實的肯定方式。

」「因為我的物件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也就是說,它只能象我的本質氣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著那樣對我存在,因為任何乙個物件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說來才有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物件與主體的現實關係,在任何時候都是建立在相互制約、彼此依存、互相選擇的基礎上的。所以,只有經過審美的中介,並以審美為基礎,讀者才有可能把握藝術形象,理解文學作品,進而獲得認識、教育、娛樂或感情的交流。

這也是為什麼文學的認識價值往往表現為啟迪、領悟,教育價值往往表現為潛移默化,娛樂價值往往表現為寓教於樂,情感價值往往表現為淨化昇華,具有不同於非文學的認識、教育、娛樂和交流感情的特點的原因。 那麼,不以審美為基礎,越過審美環節,讀者就不能從文學作品中得到認識、教育、娛樂和情感上的滿足嗎?當然不是。

但是大量事實告訴我們,不經過審美所獲得的認識或教育,一般總是膚淺的。它可能使人們只注意到文學作品的表層現象,無視它的豐富內涵和審美意蘊,有時甚至會產生某種誤解和歪曲。如果進而在這個基礎上去理解文學,規範創作,則勢必會把文學混合於其他社會意識形態,最終導致文學本性的喪失。

如果僅注意情節,理解必然是表層化的,它不可能深入到通過審美才能達到的那種認識層次,不可能發現精神世界的豐富與美好,從而深入思索人生價值的所在,所獲得的教育和享受也只能是極其有限的。一般地講,就是情節性、敘事性較強的文學作品,脫離了審美環節也同樣難以把握,因為文學傳達資訊的特殊方式已經內在地規定了主體的接受方式。 對那些不調動情感體驗,不經過形象感受,企圖直接從文學作品的現象描述中尋求認識的讀者來說,要理解抒情性較濃的詩歌和散文,甚至象王濛的《海之夢》、張承志的《大阪》、何立偉的《白色鳥》,以及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類**,就相當困難了。

因為在這些作品中,作者所表現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感受,一種情緒,一種生活氛圍。它們幾乎沒有給構成認識的推理活動提供什麼事實材料,而是直接袒露心靈,傾吐感情,用心象形態的藝術形象訴諸於讀者的感受、體驗和情緒。這時候,人們只能在審美的感情交流過程中獲得領悟,受到教益,產生愉悅。

在這個角度上講,文學的認識價值、教育價值、娛樂價值等等,都不過是審美活動的衍生物。 不過,這還不是讀者接受活動的終點。由於文學的性質,經由審美而得到的認識、教育或娛樂,只有超越了作品的現象層次,即不粘滯於作品所描繪的個別的、具體的內容,達到對其內在審美意蘊的領悟,理解那種「大於其本身」的意義,完成對美的認識,受到審美的教育,獲得具有美感性質的愉悅,才算真正實現了對文學作品的把握。

因此,文學作品的接受活動又是以審美活動為歸宿。 誠然,由於文學畢竟包含著再現現實生活和社會歷史的成分,所以也不能排除有人主觀地把文學作品視為一種單純地認識的物件或教育的手段。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文學一旦被置於這種關係之中,它所產生的社會作用實際上已經不完全是文學功能的表現了。

因為此時的文學已被讀者當成一種形象的思想資料或歷史材料發揮著作用。作品的這種被人為地引申之後所形成的社會效果,當然也就不能視為文學自身固有的審美價值的功能體現了。這個問題與怎樣理解文學的社會作用有著直接的關係。

對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之間的關係,藝術與美之間的關係

藝術是人的確證,所以,藝術創作就是創作乙個物件來體驗確證感的過程,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傳達,藝術欣賞就是欣賞者在藝術家的作品那裡體驗到同情感的心理過程 普通人聽聽 劇 看看畫展 等等 不能叫做藝術欣賞藝術欣賞必須要是欣賞者在物件中體驗到相同的情感創作在前 欣賞在後 要是想進一步的了解藝術的原理的話...

從真與美的角度,談談你的審美觀請從文化美學的角度談談你對審美與人關係的理解。

人類的審美活動包含著美的創造和美的欣賞這樣兩個方面,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美的欣賞是審美活動的乙個重要方面。美的欣賞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是欣賞者對客觀存在的美的具體把握。在美的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不僅對美的事物做出情感性評價和判斷,而且在自己審美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想同時參與了對該事物美...

論述 聯絡藝術與科學的關係,談談你對陶瓷藝術與陶瓷科學關係的

當代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已經滲透到各種設計藝術領域。就現代陶藝的設計而言,無論是藝術屬性 創作手段 設計理念,都將科學技術迅速的吸收,並轉化為創作的動力,促進了現代陶藝設計的不斷創新。一 科學技術促進了新材料的研發與運用 1 設計與材料是相輔相成的,一種新材料的問世往往給當時的設計造成重大的影響。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