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小寶寶是我
藝術是人的確證,所以,藝術創作就是創作乙個物件來體驗確證感的過程,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傳達, 藝術欣賞就是欣賞者在藝術家的作品那裡體驗到同情感的心理過程
普通人聽聽**劇 看看畫展 等等 不能叫做藝術欣賞藝術欣賞必須要是欣賞者在物件中體驗到相同的情感創作在前 欣賞在後
要是想進一步的了解藝術的原理的話 和我說下 我 給你介紹一本書, 我可以發給你,
藝術與美之間的關係
2樓:風翼殘念
1、藝術美是美分類中的的一部分——並不是所有美的東西都是藝術。
在美的分類中所說的美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很多內容,具體可以概括分為三部分: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只有人為創造的才叫藝術,大自然的美顯然不能歸為藝術,所以並不是所有美的事物就是藝術。
但是人類可以將所有美通過人類的指揮加工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
2、藝術都是具有審美性的。
由於對美的定義很廣泛,所有能夠引起人們愉悅、舒暢、振奮或使人感到和諧、圓滿、輕鬆、快慰、滿足或讓人產生愛(或類似愛)的情感、欣賞享受感、心曠神怡感或有益於人類、有益於社會的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屬性都稱為美。
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理解不同,或許每個藝術品都有被認為是美的可能性,都能找到美,所以我們無法否定所有的藝術都是美的,但是所有的藝術都是具有審美性的。
3、藝術美只是藝術的乙個特性——研究藝術不能只研究藝術的美。
在欣賞藝術時,人人似乎習以為常的僅僅從藝術美的這一方面來對藝術評價藝術的好壞,僅僅從藝術是否是美的來研究評判。但是這種方式並不是正確的。
自18世紀以來,人們開始用哲學思想**藝術問題,「美學」一詞一直作為「藝術哲學」的同義詞進行**。但是理想主義黑格爾提出了有關藝術哲學的問題。對藝術哲學的**的問題,之處不應該僅僅侷限在對美的**,藝術的本身不僅僅專注於美。
當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不應該只從這一點入手。藝術重在於情感的傳達。藝術家創作藝術,最終傳達出的真情實感才是我們欣賞藝術的終極目標,據對不應該停留在美這個淺顯的部分。
由此可見,美與藝術的關係應該屬於一種交集的關係,彼此相關但都有不能完全重疊的地方。
藝術與美的關係問題,是美學史上長期爭論的乙個問題。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持認為,美不能完全包括藝術的內容,藝術除不表現美以外,還表現其他非常廣泛的內容;因此,「歷史上還沒有專門以美的觀念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
普列漢諾夫的觀點是,藝術的確不限於表現美,還廣泛地表現美以外的許多追求,但這些追求必須表現在藝術家的「美的觀念」中,美學就要說明它「怎樣表現」,和它怎樣在社會發展中發生改變。
普列漢諾夫認為,對於有機體的藝術作品來說,並非只一部分表現美的觀念一部分則表現對於真理、道德和改善生活等等的願望,而是「美的概念本身就滲透著這些願望,並且本身表現出這些願望。」這就是肯定藝術作為整體,是「表現」和「滲透著」美的觀念的。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被表現的某些道德的和實際的願望環依賴於美的觀念」,那麼,這樣的藝術和批評,「它就必然具有道德說教的性質。」就是認為游離於「美的觀念」之外,單純地表現道德的和實際的願望,那樣的作品是非藝術的東西。
藝術的內容,包括進入作品的客體世界與主體世界,不都是美的,卻應該都是審美的。具體到藝術創作來說,藝術家總是根據其審美觀、審美理想,從審美角度去認識、反映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
創造藝術美,不僅包括使原本就是美的東西獲得藝術美的品格,而且包括使那些醜和非美非醜的東西獲得藝術美的品格。
擴充套件資料:
美的分類:
美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了很多內容,具體可以概括分為三部分:自然美、社會美、自然美與社會美。
自然美:主要是指人所生活的自然環境,即大自然存在的美。自然又包含了有生命的自然和無生命的自然。自然美一直都是人類設計重要的靈感**。
社會美:包含了人類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例如人體美,行為美、生活美、語言美 和實踐美等等。由此可見,社會美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藝術美:現代人類運用智慧型創造的一切可以分為兩大類,實用性的滿足人類的日常生活,精神享樂型的歸位藝術。藝術的受眾者往往可以欣賞藝術的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這種由藝術作品給人帶來的美被稱為藝術美。
目前人類欣賞藝術品,大多還停留在欣賞藝術作品,藝術美的層面。
柏拉圖「藝術即模仿」、亞里斯多德「藝術即認識」、休謨「藝術即品位的物件」、康德「藝術即可傳遞的快感」、叔本華「藝術即展現」、黑格爾「藝術即理想」等等。對於藝術的定義多種多樣,但是要追溯藝術的本源,試圖給藝術下定義的時候。
藝術重在於情感的傳達,就像書本對知識的傳達一樣,藝術在於創作者和受眾者之間情感的傳達,在這種傳達過程中,並不是單單的傳達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受眾者在欣賞藝術時往往在感受創作者的情感的同時也會產生自己的不同的情感。
這應該是藝術的真諦,和人類創造藝術的最終目的。當然在傳遞的情感中也包含了美感,但絕對不是只有美感。對於藝術的界定還有一點是必須強調的,藝術是人類有意識創作的,人類智慧型的產物,所有非人為產生或無意識的行為都不應該界定為藝術。
藝術的特性:
藝術的最主要的特性可以總結為三種:人文性、情感性和傳達性。
人文性:所有的藝術都是人類的產物,都是人類有意識的行為加工所創造的。即使是反應大自然的藝術,也都是通過人的眼、人的手來捕捉的,與原始的大自然有別。
所以藝術總是建立在人的需要,人的意識,人的思維與人的立場基礎之上,與人息息相關。
情感性:藝術與科學不同,科學需要冷靜,藝術需要激情。藝術家們投入豐富的情感,用各種藝術形式將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從而感染到其他人,好的藝術更需要藝術家們投入豐富的情感。
藝術要出自人的真性情,人的性情出自社會和自然。受眾者也會通過藝術,體會藝術家的情感以及產生自己的情感體會。
傳達性:藝術重在於情感的傳達。藝術家創作藝術,傳達自身的情感。
藝術作為中間的載體,將情感依附於直觀的形式,即可感知的,具體的作品的形式,最終實現情感的傳達。也不僅僅是對美的傳達。
同樣藝術還具有,可感知性,獨創性等特性。
3樓:吞月飛馬
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持認為,美不能完全包括藝術的內容,藝術除不表現美以外,還表現其他非常廣泛的內容;因此,「歷史上還沒有專門以美的觀念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
4樓:匿名使用者
只是說下我個人的淺顯認識。
藝術是人情感的外化,是一種感情的宣洩。也就是把無形的情感物化的乙個精細過程。而美,應該是人的特殊的情感,是一種人的主觀自覺的表現。
人因有了對美的體驗才會去想要宣洩 或者想要找到志同道合者,所以具有高超技藝的人 可以將自己的情感通過某些技藝表現成藝術作品。這應該只是藝術和美的一點小聯絡吧。
5樓:匿名使用者
美的範圍更大一些 鑑於人的欣賞力不同,欣賞美的物件也不同。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人工製造的。
而藝術是美的一種昇華,沒有人,何來藝術?所以藝術是和人息息相關的,是由人將自然的物品經過思維的再創作而產生的。是由大多數人所推崇和欣賞的。有更豐富的人文內涵。
綜上所述,美的範圍更廣一些,藝術包含在美裡面。藝術從某種方面講必然有它的美麗之處,而美的東西不都是藝術。
6樓:匿名使用者
我感覺有藝術細胞的人真的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有藝術的人都是有涵養的。有氣質的。美不一定有氣質。
7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與美以之間既有相互重合的內容,更有各自獨有的內涵。
美,從遠古至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形式和分類也是班駁不一,各有千秋。「對於藝術而言,「美」不等於藝術,但藝術必須是「美」的。藝術作品如果不能使人引起一種所謂「美感」的心理活動,就是一件不成功的作品。
【藝術】
在希臘語中,藝術一詞兼有兩種涵義:
(l)美的作品;
(2)創造、技巧、技藝。藝,在古漢語中本義為植,為治(《廣雅.釋詁》)。
善植善治者有技能,所以也具有技巧和美的涵義。中西語言中關於藝術的語義,都從語源上解釋了藝術一名的由來,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事實上,藝術品就是具有審美價值的人工技術製品。由這裡我們又可以得到一點啟示,當我們稱賞一部藝術作品優美時,往往是蘊涵著兩層意義:
1.淺層的意義:這一作品的表現形態非常優美;
2.深層的意義:這件作品的製作技藝非常優美。
這是兩種不同的評價。前者對物,對作品;後者對人,對作者——藝術家。
僅僅把「優美」看作審美的價值範疇,卻沒有意識到藝術美的價值包涵著一系列程度不同的評價階梯。其中至少有兩個高於優美的重要範疇,是不能忽視也不應被忽視的,這就是「深刻」和「崇高」。深刻這個概念雖然早已被用作評判藝術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思想和文化深度的範疇,但至今尚未被列入正式的審美範疇。
而作為審美範疇的「崇高」,雖然早在希臘和羅馬時代即已形成,但其真正語義也一直是模糊的。康德在其早年的美學著作《關於崇高感和優美感的考察》(1764)中,推進了博克的理論。康德論述說,夜晚是崇高的,白天是優美的。
崇高的東西使我們激動,優美的東西使我們愛慕。崇高的東西往往是巨集大的,而優美的東西則往往是纖小的。無須勞神費力的行為輕鬆優美,歷盡艱難困苦卻使人感受到崇高。
女人的智慧型是優美的,男人的智慧型是深沉的,而這種深沉則是崇高的另一種形式。
——優美所評價的是形式;
——深刻所評價的是作品的理性意義;
——崇高所評價的是道德價值。
兼有這三者的藝術作品,被認為就可以稱作「偉大」。在這裡,可以看到這三個審美範疇與藝術三個層面的對應關係:形式句法層面——優美;思想意義層面——深刻;道德文化隱義層面——崇高。
優美所評價的是表現和形式,而深刻和崇高,作為審美價值,卻體現了藝術在文化中內在的價值品格和價值理想。
【美】《說文解字》裡這樣解釋「美」:
美,甘也。從羊大。羊在六畜主給善也。美與善同意。孔夫子主張中庸,說過猶不及……
關於美,古今中外的先賢哲人們眾說紛紜,各執一詞,橫看成嶺側成峰。歸納起來,不外三大型別,即:自然美、人體美、藝術美。
自然美來自人類對於自然界的審美經驗。自然物形式上具有某種特徵,例如整齊、對稱、有序、純淨或者色彩繽紛,普遍為人們所喜愛。因此在某種意義上,人們認為這些形式就是「美」。
「材料在形狀、顏色、聲音等方面的抽象的純粹性被看成為本質的東西。例如畫得筆直的線,毫無差異地一直延長,始終不偏不倚,平滑的面以及類似的東西。由於它們堅持某一規定性,始終一致,而使人感受到一種滿足。
天空的純藍,空氣的透明,平靜如鏡的湖以及平滑的海面,也因為同樣的緣故而使人愉快。單就它作為一種純粹的聲音來說,也就產生出一種動人的想力。」
自然物之所以美,是由於主體在其中獲得了一種超自然理性的發現。而這種超自然理性的深層結構,卻來自人類的文化意識。因此缺乏這種文化意識的人,就不可能感受到自然物中這種內在和諧統一的理性結構,就不可能感知自然美(即使這種美就在他身邊)。
藝術概論社會生活藝術接受藝術欣賞的關係
你考什麼?社會生活廣義上講包括整個人類社會物質的和精神的活動 藝術接受是指在傳播的基礎上,以藝術作品為物件,鑑賞者為主體,積極能動地消費 鑑賞和批評活動 藝術欣賞是人們的感官接觸到藝術作品產生審美愉悅 是對藝術作品的 接受 感知 體驗 理解 想象 再創造等綜合心理活動,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物件的通過藝...
崑曲藝術欣賞,崑曲的服飾藝術,崑曲表演服裝有什麼魅力
崑曲原名 崑山腔 或簡稱 崑腔 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 劇種,現又被稱為 崑劇 崑曲是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漢族傳統文化藝術。崑曲藝術欣賞,崑曲的服飾藝術,崑曲表演服裝因為角色的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風采。崑曲藝術欣賞,崑曲的服飾藝術,崑曲表演服裝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崑曲的表演服裝大多都是...
欣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藝術欣賞中的這種個性差異,普遍存在於藝術史實裡。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因而同一部藝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往往具有不同的價值,獲得不同的感受。魯迅先生講過 同一部 紅樓夢 經學家看見 易 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所得的感受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