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真與美的角度,談談你的審美觀請從文化美學的角度談談你對審美與人關係的理解。

2021-03-04 09:07:13 字數 5312 閱讀 7021

1樓:天堂的夢想家

人類的審美活動包含著美的創造和美的欣賞這樣兩個方面,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美的欣賞是審美活動的乙個重要方面。美的欣賞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是欣賞者對客觀存在的美的具體把握。

在美的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不僅對美的事物做出情感性評價和判斷,而且在自己審美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想同時參與了對該事物美的創造。當然這是一種再創造。欣賞者在這種再創造中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愉悅和滿足,是一種美的享受。

美感是美的欣賞物的產物,它是人類審美活動的主要形態之一。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一樣,有自己所固有的本質、特點和規律。下面主要**一下在美的欣賞中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審美趣味的差異性和共同性以及審美標準這樣一些問題,這些都是美學中的基本理論問題。

一、美的欣賞中的主體與客體。

1、什麼是美的欣賞?美的欣賞是欣賞者對客觀存在的美的一種主觀的感受,是審美主體對客觀事物(審美物件)美的屬性的一種能動的認識和反映,是審美主體對客體存在的美所做出的一種評價和判斷。(這就是美的欣賞的定義)。

不論是欣賞自然美、社會美,還是藝術美、科學美和技術美,都是欣賞者對物件的美進行感受、體驗、領悟和理解,從而獲得由淺入深,情景交融的審美把握。在這一過程中,欣賞者既可以得到悅耳愉目、賞心逸神的美的享受,又能得到思想、認識、道德、情操方面的教益,進而加深對生活的理解,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強對生活的熱愛。如我們欣賞徐悲鴻的「奔馬」,就會感到審美的愉悅,這不僅在於畫幅所展示的淋漓的墨色,流暢的線條,以及這墨色與線條所組成的奔馬的神韻,而且在於這種神韻所體現的旺盛的生命力,這是一種為著理想前程奮發向上所向披靡的精神,這種精神震撼著人們心靈,而且使人在審美活動中獲得了精神滿足。

這種審美實踐活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美的欣賞活動。美的欣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精神活動。愛美是人的天性。

只要是乙個正常健康的人,就都有渴望美、追求美、欣賞美的強烈願望。美的欣賞是比美的創造遠為廣泛的一種社會現象。在歷史上和社會現實中能夠從事審美創造的人總是少數,而對於美的欣賞幾乎是智利健全的人都有這方面的需求和經驗。

在節假日人們願意去郊遊、去旅行、去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或者到劇院、展覽館去欣賞**、戲劇、繪畫、雕塑等。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緊密相聯,相互制約,但又有所區別。美的創造目的是為了美的欣賞,離開了美的欣賞也就失去了美的創造的實際意義,客觀存在的美如果沒有欣賞者去欣賞它,那它的審美社會功能就只是潛在的,它沒有可能轉化為現實性,它的審美價值也就沒有實現。

所以說在美的欣賞中,既要有欣賞者又要有客觀存在的美,就是說既要有審美主體又要有審美物件,二者缺一不可。

2、美的欣賞中主體與客體的關係。任何一種美的欣賞都是由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面構成的:一方面必須有客觀審美物件的存在作為前提,另一方面審美主體必須要有相應的條件。

在這裡審美物件是第一性的,審美主體是第二性的。審美物件是不以審美主體的意志為轉移的。然而客觀存在的美之所以能夠被欣賞,這與審美主體的主觀條件也有密切關係。

審美主體如果感覺器官不健全不能感受審美物件,那就根本談不上審美欣賞,既使欣賞者的審美器官健全但缺少欣賞能力,也仍然難以構成欣賞關係,發現不了審美物件客觀存在的美。正如馬克思所說:「對於沒有**感的耳朵說來,再美的**也毫無意義。

因為任何乙個物件對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積的程度為限。」由此可知,審美主體與審美物件作為美的欣賞活動的前提和條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在美的欣賞中審美主體與審美物件二者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美的欣賞過程就是主客體雙方矛盾的趨於統一的過程。

審美物件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對欣賞者來說它具有外在性。在美的欣賞過程中,欣賞者並不是能立即發現、認識物件客觀存在的美,而是乙個感覺、體驗、玩味、領悟、理解的過,即有乙個逐步接納的過程。審美主體由接觸者轉化為接受者,就是主客體由矛盾走向了統一。

人們欣賞雕塑的時候,一開始接觸到的只是體積,經過乙個感覺、體驗、玩味、領悟、理解的過程之後,欣賞者從體積的變化,人體轉折的韻律中,體會到其中的思想情感,從中領會一種情趣,甚至去理解乙個時代的精神。如羅丹的雕塑《思想者》,他畫了乙個強而有力的巨人,痛苦的彎著腰,屈著膝,右手託著下頦,嘴咬著自己的粗手,正默視著腳下所發生的種種悲劇,進入痛苦的思索中。人們要欣賞這尊雕像,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經過乙個逐步接納過程之後,便可充分欣賞這尊雕像的美。

《思索者》雕像從總體上看好像縮成了一團,它象徵著外部有巨大的壓力,而人體內部又充滿著力量,這股生命力彷彿要向外**似的,身體的每塊肌肉彷彿都非常結實,經攣般彎曲的小指扣在泥土裡,有力地傳達出人物痛苦的情感和全神貫注地緊張思索。所以說在美的欣賞活動中,審美主體必須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審美經驗,主動感受和體驗審美物件,並在這一基礎上想象和聯想,積極地對物件進行補充、豐富和再創造。這樣審美主體與物件之間的疏遠性,主客體間最終才能由矛盾趨向融合統一。

2樓:鄢瞡來

那一科的?

不過從題目中可以分析出該題目較接近人的心理

可由社會角度,以及人普遍存在的世界觀、人生價值和物質取向分析

請從文化美學的角度談談你對審美與人關係的理解。

3樓:匿名使用者

美的定義

其實定義本身就一種對美的侷限,就象人類意識信仰與懷疑的關係一樣,美也需要經歷這樣的乙個過程。我們需要一種認識的基礎,然後在這樣的一種層面之上進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識會對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於個體意識的對美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確的。

美的感受從來就不是相同的,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自我意識;但美感卻是可以相通的,因為我們同樣屬於整體意識的一部分。美的定義在於對美的感受,對美的理解,對美的想象,美是我們意識的內在的部分,是基於意識整體的方向。

對於美的定義已經是乙個歷史的過程,因為美感對於任何乙個有意識的人來說都並不陌生,但對於美究竟是什麼,卻似乎總是無法找到乙個確切的答案。給美定義的想法似乎比審美過程更具有**力,這就象人類可以見到上帝的願望比信仰上帝更強烈,只是這種願望因為一直無法實現而淡忘。而美卻並不如此,因為我們都察覺到美的存在,卻不象上帝那樣若有若無、若隱若現,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

下面將對一些美的歷史進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識對美的理解。

我們先了解古希臘哲學對美的理解,柏拉圖的美學與其哲學一樣是基於理念論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體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諧是美的基本特徵,認為不僅藝術,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一樣達到內部各種傾向、力量的和諧。這種和諧作為美的範疇是畢達哥拉斯提出的,畢氏認為美就是一定數量關係構成的和諧。

比如**就是由各種音調組成,而這些音調又與發音體在數量上的差別有直接關係。整個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還不是由於太陽、月亮和所有的行體明暗相間,參差錯落所形成的偉大和諧嗎?

還有乙個希臘修辭學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乙個美學範疇——崇高。《論崇高》「從生命一開始,大自然就向我們人類心靈裡灌注進去一種不可克服的永恆的愛,即對於凡是真正偉大的,比我們自己更神聖的東西的愛。」認為藝術應具有崇高的風格,作者須有「偉大的心靈」,崇高不是別的,正是「偉大心靈的回聲」。

崇高的思想當然屬於崇高的心靈,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種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賜予。英國人博克在《論崇高與美兩種觀念的根源》中認為「當乙個物件以美打動我們的感官,使我們產生一種滿足感而不是佔有慾時,我們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裡;當乙個物件使我們聯想到危險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臨危險欲痛苦的威脅時,我們所體驗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屬於美,而是與美並列的範疇。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物件之間的一種關係」。休謨認為對於美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審美活動「用心情借來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盧梭在《論科學和藝術》中認為隨著科學和藝術的興起,人類失去了「那種天生的自由情操」,人類應該回歸自然情感中。

鮑姆嘉通提出應建立一門專門研究感性認識的學科,叫做「埃斯特惕卡」[aesthetics],認為美是「感性認識自身的完善」。

康德《判斷力批判》認為審美判斷是「憑藉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物件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是「惟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強調藝術創作的精髓在於意志的自由,卻不是毫無節制的,而建立在自然的必然基礎上的。費希特創立以「自我」為中心的哲學體系,認為「自我」是唯一的實在,一切存在物都在自我之中並通過自我而存在。

黑格爾《美學》中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裡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藝術美高於自然美。藝術只有通過心靈理念才能變為真正真實的和顯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無限的形式。

美學的範圍在於藝術美,而不是自然美。藝術從象徵、古典到浪漫的轉化是精神自由的、無限的理念要求衝破一切物質形式的束縛回到其本身,在繪畫、**、詩歌中物質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現。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於現實生活,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反對純藝術論。藝術再現生活現實,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納《美感》給美下了乙個定義:

美是積極的、固有的、客觀化的價值。門羅在《走向科學的美學》指出「美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它的研究領域主要有兩組現象,藝術品以及於藝術作品有關的人類活動。

從上述的簡單羅列可以了解美的定義同樣是兩種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實美本身並不在於這兩者的區別,美是意識的內在,美感是意識對於美的感受,而物質更多是審美的物件。美學僅僅在於研究美的意識機制,而並不在於美究竟在那個域。

美在畢達哥拉斯、柏拉圖表現為和諧,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現為崇高,在康德、黑格爾表現為自由,在車爾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納表現為客觀或現實。由於不同意識的觀察美存在的角度,對於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這種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為美的乙個理由。

在這裡我們並不準備確定美的定義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諧,因為美是一種意識現象,它具有基於自由意識的不同。因此對美的定義是乙個並不現實的課題,但是我們可以確定作為美內在的要素,那就是自由、崇高、和諧,而所有的要素都基於自然的或者說意識的精神。自由是基於意識自身的,崇高是基於意識超越的,而和諧是基於意識目的的。

美對於我們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定義,也並不在於發現它的本質,而在於我們對美的理解,在於美在某種意義上使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美的特徵】

美的特徵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美的特徵主要有

①客觀社會性。就是說,美既是客觀的,又是社會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同時又不是脫離人的社會生活的純粹的自然存在的東西。

②個別形象性。就是說,一切審美物件必須是個別的,具體的,形象的,人們可以通過感覺、知覺、直覺等一系列審美心理活動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則就無法進入人的審美領域。

③感染性。就是說,美具有誘人的魅力。美的事物作為實踐的產物,積澱著人的個性、智慧型、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會與審美物件相調和而引起感情波動或濃烈的感情向縱橫方向擴充,這就是感染性的實質。

④社會功利性。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會功利性的一面。從個體美感的瞬間心理特點來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從美所包含的內容來看,又具有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是隱蔽的、曲折的、往往不為審美主體所察覺。

從哲學的角度談談如何實現創新,從生活與哲學的角度談談我國為什麼要重視創新

從哲學角度看為什麼要創新 1 唯物 論 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要一回 切從實際出發。客觀實際是不斷發答展變化的,我們必須發揚創新精神。堅持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要求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2 認識論 認識具有反覆性,無限性和上公升性。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結合材料,從《生活與哲學》的角度談談我國為什麼要重視創新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否定觀原理以及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都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不斷進行創新。創新是乙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乙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乙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新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我能幫助你結合材料,從 生活與...

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中西醫彼此配合的意義

中西醫彼此配合,有利於求同存異和兼收幷蓄,使中華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處,並在文化交往中吸收 借鑑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有利於在文化交流中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中西合璧有利於東西的友好 結合材料,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如何對待中醫藥文化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人民智慧型的結晶。要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