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氣血代表什麼,中醫的氣血到底指的是什麼?

2021-07-02 06:30:26 字數 4652 閱讀 8660

1樓:匿名使用者

氣血,中醫指人體內氣和血的統稱。中醫學認為氣與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營養臟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2樓:

氣:中醫的氣是執行在人體內的一種精微物質。具有極強的能量的活動力,激發和推動機體器官的功能活動,因此也代表五臟之氣和經脈之氣。

氣的作用主要是溫養機體和抵禦外邪的入侵,同時參與臟腑功能的新陳代謝。 血:血即流動於經脈中的紅色液體。

血的功能有兩方面。其一,即調養臟腑形體經絡和骨竅。血盛則形健,面紅潤、**光滑、毛髮潤澤、關節靈活。

其二,血液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血盛則神清氣爽、思維敏捷。血不足則精神恍惚、心悸不安。

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引起早衰的病變。 氣虛:

即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氣虛則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 血虛:

面色無華萎黃、**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中醫的氣血到底指的是什麼?

3樓:

氣血理論是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古代傷科中,更是佔據了主導的地位,一直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現就氣血理論的淵源、分類作一粗淺**,以供同道參考。

1 氣血理論淵源

氣和血是構**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物質。氣血理論源於《內經》,《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不居集》又曰:「氣即無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氣。

」《內經》論疾病發生之理,是基於陰陽而歸結於氣血。傷科疾病,不論在臟腑、經絡,或在皮肉筋骨,都離不開氣血。《醫宗必讀》曰:

「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而唐代孫思邈《千金方》中提出由於跌打墜墮,可傷及經絡血脈導致出血;或血液不能循經留注,離經妄行,即可出現「傷血」的病理表現。孫氏運用止血、化瘀等法,成為後世骨傷科的**常規。

而醫聖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發展了《黃帝內經》的氣血學說,提出了「亡血」之說,西晉葛洪《肘後方》則強調血管損傷後,會導致大出血而死亡,他說:「若中筋交脈血出不可止,爾則血盡殺人。」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古代骨科進入了發展史上的全盛時期。

薛己著《正體類要》曰:「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營衛有所不變,臟腑有所不和。」闡明了肢體雖然受損於外,但人體是乙個有機的整體,經絡外連於肢節,內屬於臟腑,必然由外及內使氣血傷於內,引起臟腑功能不和,出現不同的內證。

又有清代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跌僕閃挫源流》記述:「跌僕閃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內,氣血俱傷病也」「氣運乎血,血本隨氣以同流,氣凝則血亦凝矣。氣凝在何處,則血亦凝在何處矣。

」說明人體偶發損傷後,必引起氣血之傷。到了現代,氣血理論更是貫穿於整個傷科三期辨證施治的過程之中。

2 氣血理論的分類

2.1 專從血論 古代醫家從其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了「傷從血治」為主的獨特理論體系,它的根據是:「傷必及血」,血貫整體,故必從血論治。

如《傷科補要》曰:「跌打損傷,專從血論」;傷科內治,早期宜破血,中期宜和血,後期宜補血。清代陳士鐸《辨證錄》指出:

「內治之法,必須以活血化瘀為先,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又如王肯堂在《瘍醫準繩》中開宗明義應用劉宗厚觀點:「損傷一證專從血論」,並且闡發「但須分其瘀血停積和亡血過多之證。

二者不可同法而治,而瘀血者宜攻利之,若亡血者兼補而行走,又查其傷有上下輕重淺深之異,經絡氣血多少之殊。」《可法良規》指出:「凡傷損之症,乃有形器物所傷,為筋骨受病,當從血論。

」李挺在《醫學入門》中指出:「折傷專主血論,非如六淫七情在氣在血之分。」此類醫家專從血論,忽略了人體「氣」之重要性。

重視了有形之「瘀血」,忽視了「氣」的功能在傷科**上的重要性。

2.2 氣血學說 氣血學說源於內經,眾多醫家以此為理論依據去**傷科疾患。薛己著《正體類要》曰:

「肢體損於外,則氣血傷於內。」他對跌打損傷或骨折後瘀痛的辨證**,基本上以氣血學說為理論依據,分別以補氣養血活血等方法**。在《醫林改錯》中,王清任從氣血立論指出:

「治病之要決,在明白氣血,無論外感、內傷,要知初病傷人何物,不能傷臟腑,不能傷筋骨,不能傷皮肉,所傷者無非氣血。氣有虛實,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血有虧瘀,血虧必有虧血之因。

」把傷科的病理變化歸因於氣之虛實,血之虧瘀。唐容川在《血證論》中認為損傷內外迥異,當分清內外,外傷出血是氣中之血先動,其病機為「血蘊於氣分之中」,是氣中之血病;內傷出血是血中之氣先動,其病機為「氣蘊於血分之中」,是血中之氣病,前者治法當重視氣分,在表的從氣分發之,在裡的從氣分奪之,在半表半裡的從氣分和之,從而「以疏發其氣,氣散則血散」,再配以血分藥物以期達到良好效果。對於後者治法,則應重視血分,治宜「清理其血為主」,一則瀉血分之虛,二則滋補陰血之虧,並兼用氣分之藥,可望獲得預期之效。

另外,佛家練功、點穴、醫傷專從氣血論。《少林真傳傷科秘方》關於拳傷與氣血關係認為:向上打傷的是順氣,平拳打傷的是寒氣,倒插打傷的是逆氣,其症最兇。

人的血隨氣執行,氣順則血順,氣逆則血逆,氣塞則血滯。因此拳傷氣血而導致氣滯、血瘀、氣逆、氣厥。肢體受傷,皮肉筋骨首當其衝,但氣血循行於人體之中,無處不到。

骨皮肉筋骨損傷的同時,氣血的執行也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氣滯血瘀。氣機不暢,無以鼓動血行則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傷瘀凝,壅塞脈道,必阻礙氣機流通。氣血理論是與損傷有關的基礎理論的核心,也是指導**的關鍵。

2.3 亡血理論 《金匱》首先從病人反應於外的面色及脈象上入手,了解患者體內氣血陰陽的變化,以推斷出血量的多少,**疾病的凶吉。如《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第一》載:

「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又有《可法良規》「凡傷損之症,出血太多……是血氣虛……當峻補元氣,若**已破,出血過多而昏聵者,氣血虛極也,大補元氣」。指出**破損而出血易致血虛,若出血太多則會造成氣隨血脫的嚴重病理改變。

西晉葛洪《肘後方》則強調血管損傷後,會導致大出血而死亡,「若中筋交脈血出不可止,爾則血盡殺人。」這些醫家強調了出血太多的凶險及診治的方法,對氣血理論作了一定的補充。

2.4 「惡血歸肝」理論 「惡血歸肝」之論,在《內經》已有所見,《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素問·繆刺論篇》:「人有所墜墮,惡血留內,腹中滿脹,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

」到了金朝,李東垣《醫學發明》將其繼續深化,其曰:「夫從高處墜下,惡血流於內,不分十二經絡,聖人具作風中幹經,留於脅下,以中風療之,蓋肝主血故也。」這裡惡血指瘀血,即離經之血,或血運不暢阻滯於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

關於惡血與肝的關係,可見「惡血歸肝」論是李東垣宗經大旨,並結合臨床建立的,它對後世影響深遠。雙如明代李挺《醫學入門》:「凡損傷,專從血論,肝主血,不問何經所傷,惡血必歸於肝,流於脅,鬱於腹而作脹痛。

」清代吳謙《醫宗金鑒》曰「凡跌打損墜墮之證,惡血留內,則不分何經,皆以肝為主,蓋肝主血也,故敗血凝滯,從其所屬,必歸於肝。」肝主身之筋膜,折骨傷筋,內應於肝。肝藏血,指足受血,方能攝步。

血之在身,隨氣而行,常無停積為順。骨碎筋斷,血行失度,敗血歸肝,新血不生,遂至筋脈不得養而拘攣作痛。該理論至今仍有效指導著臨床。

2.5 血水相關理論 血水相關理論從另乙個角度闡明了血與氣在傷科中的重要性,在骨傷科中有特殊的意義。血水同屬陰液,都有滋潤濡養的作用,均由水谷化生而成。

《靈樞·邪客篇》:「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而為血。」另一方面,血也能生水,血液經過臟腑氣化蒸騰,轉化為津液,滲於脈外,遍布於組織間隙中。

故《血證·吐膿篇》曰:「血得氣之變蒸,亦化而為水。」骨折損傷後,區域性脈絡破損,血溢於肌腠,則見腫脹。

正如《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中雲:「瘀血化水,亦法水腫,是血病而兼水也。」又如清代姜禮《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曰:

「津液者,血之餘,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濁氣滯,則凝聚而為痰。」唐氏指出:「氣與水本是一家,治氣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氣。

」同時,「血者即是氣,宗氣者即是血」,「血有餘便是水」。水液凝聚為痰,痰瘀互結,新血不生,則骨不能接。**骨折須注重血水兼理的內治方法。

4樓:~老李

找個中醫一拔脈就知道了,補氣血看下面;

用乾紅棗和幹桂圓(龍眼)加中藥黃芪燉湯.每天早晚吃,每次吃6個紅棗6個桂圓,燉時水不要太多,前後10分鐘左右.用法:

每次12個紅棗12個桂圓(去殼)加一勺黃芪加2碗冷水,一起大火燒,水開後用小火燉.把紅棗和桂圓都燉開就可以了.要每天持之以恆的吃,方有效果,我就是這樣的.

有空可以在練練嗓子增加肺活量.注:乾紅棗和幹桂圓超市有售,黃芪藥店有售

5樓:

中醫認為腎臟是先天之臟,有藏精的作用!精又分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受於父母,後天之精為自己所化,精與血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精能化血!補氣血的方法很多!

不過最常用的是補腎養血之法,氣血不好從脈象上就可以看出來,氣血虛弱脈象沉遲!

6樓:匿名使用者

在中醫上,血的概念和我們目前的概念差不多,而氣的概念就比較複雜,它包括我們常說的呼吸之氣,還把我們臟腑器官的功能歸屬於氣,比如胃氣指的是胃的消化功能。腎臟在中醫上稱為人的先天之本,腎氣又稱為元氣,為人一身之氣的根本,腎又主精,精血同源,氣血虧虛會導致腎虧,腎虧又會導致氣血虧虛,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氣、血虧虛在症狀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如果從望診上區別,氣虛者多面色晄白,血虛者多面色萎黃,在症狀上看,氣虛者多肢冷乏力多汗,血虛者多伴有虛熱的症狀,當然在臨床上不同的人會出現千差萬別的情況,不可一概而論,只能給你乙個簡答。

舉乙個例子,假如是貧血引起的症狀可以歸屬於血虛,而血壓低引起的症狀就屬於氣虛的範圍。

中醫的氣血具體指的是什麼?怎麼提公升氣血

氣血可以通俗的理解為能量。健康身體的兩大要素 氣血充沛和經絡通暢,二者缺一不可。氣血足,能量就夠,經絡通,能量就能運到需要的地方,全身就氣血充盈而和暢,就會感覺有力量,病難生焉,很多身體的亞健康問題都會改善。根據身體好的原理可以得出,體質差無非是氣血不足和經絡不通兩個原因導致的。普遍來講,由於現代人...

中醫講氣血,那麼到底什麼是氣呢?

中醫提倡養氣,也是養壽命的意思。這裡的氣是指乙個人的元氣,支援身體執行的原動力,元氣包括肺心肝臟胃血的氣。中醫所謂的養氣就是把氣色養好,而把氣色養好,就要睡得好,吃得好,以溫補為主,每天睡到自然醒,這樣氣色就養出來了。氣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氣血,就像是平常走路,走幾步就會氣喘吁吁,出現氣短的情況,可以多...

氣血不足 是怎麼引起的吃什麼好,氣血不足咋引起的

飲食調養 1 氣虛體質者適宜常吃性平偏溫的,具有補益作用的食品,大棗,蘋果,紅薯,淮山藥,芡實,土豆,山藥,蓮藕,香菇,雞肉,豬肚,牛肉,羊肉,麥芽糖,蜂蜜,糯米,小米,黃豆等。2 氣虛體質者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熱等食物,寒涼最傷脾胃。3 細嚼慢嚥,七分飽 喝水要小口,溫飲,否則容易出現脾胃發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