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那段情彡很痛丶
陰陽學說,是研究陰陽的內涵及其運動變化規律,並用以闡釋宇宙間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一種古代哲學理論。它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屬於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範疇。其基本觀點是:
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
陰陽學說是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哲學觀念認為,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關係。它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是萬物運動變化的本源,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基本法則。《易經・繫辭上》: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首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認為;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並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盪而成新的和諧體。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分焉。是故,易有太極,始生兩儀。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陰陽源自古人的自然觀,古人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陰和陽相互對立而又統一的的兩個方面,如天地、晝夜、寒暑、男女、善惡等。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消長的基本原因。精確的說,陰陽為萬事萬物的兩大組成部分。
「一物一太極」,陰陽是萬事萬物存在的基礎,老子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及易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講的正是這個意思。凡是運動變化的、釋放的、上公升的、溫熱的、光明的、無形的、精神的、積極的、主動的、剛性的、方的、山南水北的、主流的、有規矩、有次序的、健康的、富貴的、吉祥的、前進的、生生不息的等都屬陽。凡是相對靜止和穩定的、內斂的、下降的、寒冷的、黑暗的、有形的、物質的、消極的、被動的、柔性的、圓的、山北水南、非主流的、混亂無序的、不合規矩的、有問題和毛病的、卑微的、衰退的、暮氣沉沉的等都屬陰。
3樓: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陰陽學說是以自然界運動變化的現象和規律來**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變化,從而說明人體的機能活動、組織結構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
陰陽學說是在氣一元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的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屬於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範疇,體現出中華民族辯證思維的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奧,反映著宇宙的圖式。其影響且遠且大,成為人們行為義理的準則。
如當今博得世界讚嘆的《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家理論和實戰經驗的總結,其將陰陽義理在軍事行為中運用至極,已達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陰陽學說認為: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宇宙間一切事物不僅其內部存在著陰陽的對立統一,而且其發生、發展和變化都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的結果。
中醫學把陰陽學說應用於醫學,形成了中醫學的陰陽學說,促進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中醫學的陰陽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一把鑰匙。「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靈樞·病傳》),「設能明徹陰陽,則醫理雖玄,思過半矣」(《景岳全書·傳忠錄·陰陽篇》)。
中醫學用陰陽學說闡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根本規律,貫穿於中醫的理、法、方、藥,長期以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實踐。
4樓:匿名使用者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樸素的辨證唯物的哲學思想。因此,古代醫學家借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現象,並用以指導總結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這就逐漸形成了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的祖國醫學理論體系。
陰陽五行說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5樓:易書科技
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勞動人民所獨創的一種學說,廣泛滲透於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各個領域。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並具有辯證法初步思想因素。
「一陰一陽謂之道」是陰陽學說的精髓。陰陽與五行是兩個基本概念,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五行說最早系統提出五行概念的是《尚書·洪範》,它指出: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動的事物則歸屬於水;凡具有溫熱、公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凡是具有生長、開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則歸屬於金;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則均屬於土。
這已朦朧地意識到世界是由五行物質構成的,把客觀世界看做真實的物質。
不過,《尚書·洪範》並沒有提到五行是化生萬物始源觀念,直到周太史史伯才真正把五行與宇宙萬物起源聯絡起來。史伯認為:「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這裡史伯第一次以「五材」(金、木、水、火、土)作為產生「百物」的物質**和基礎。這種以哲學命題的形式來尋求物質世界多樣性統的觀念,具有明顯的樸素唯物論的思想。
這種元素在天上形成五星,即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神物質,在人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種德性。古代人認為這五類物質在天地之間形成串聯。如果天上的木星有了變化、地上的木類和人的仁心都隨之產生變異。
迷信色彩十分濃厚的占星術就是以這種天、地、人三界相互影響為理論基礎衍生而來的。
陰陽說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十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劫和寧靜等。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係,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這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這種現象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鬼神致病說
在遠古時期,人若生了病,就會認為病是由鬼神引起的,就去請巫師施法來驅魔治病。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說廣泛地運用到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醫學與鬼神致病說劃清了界限。
陰陽五行說是西周時期產生的樸素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它用陰陽的對立和相互作用來說明自然現象變化的原因,用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來說明各種事物的構成。戰國時期,形成了乙個專講陰陽五行的學派,人們叫陰陽家。
這個學派以陰陽五行觀念為基礎,夾雜一些宗教、巫術和迷信,用以解釋他們日常所接觸到的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形成唯心主義和神學的思想體系。當時講陰陽五行的有兩派:一派是五行相生說,一派是五行相勝說。
五行相生說
《禮記·月令》用五行相生說來解釋四季的變化。要求人們按照天地四時的變化來進行農業生產,這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但進而把一切人事都和陰陽五行做荒謬的比附、組合,認為是吉祥禍福的象徵,這就變成了神學。
五德始終說
齊國人鄒衍用五行相勝說來解釋朝代的變更,創立了五德始終說。「五德」即五行,他認為每一「德」主運著乙個朝代,每一「德」均有盛有衰,即每乙個朝代都有盛有衰,五行有一定的順序,因此也就發生了朝代有更替的、迴圈的必然性。按他的說法,黃帝是土德,它的顏色為黃色;夏禹是木德,它的顏色是青色;商湯是金德,它的顏色為白色;周文王是火德,它為赤色。
而將來代周的一定是水德。因為木勝土,土勝水,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後來秦始皇就採用這個說法,把秦朝定為水德,衣服和旌旗都改用黑色。
魏武帝曹操也號稱「得水德而王」。漢朝也有被稱為「炎漢」的。這同樣是根據五德始終說而來,漢朝為火德,取火生土德之意,故有此稱。
這種學說把王朝的更替利五行做荒謬的比附,並說成是無限迴圈的。這種五行的相勝,亦即五行的運轉,是由天神掌握的,是「天」有目的的活動。鄒衍不單是以五行相勝解釋自然變化,而且用來解釋歷史的演變。
把五行相勝說作為自然與社會共同的發展規律,而且是由天意決定的迴圈規律。一切事物之盛衰滅亡,皆隨五德始終轉移。這既是神學,也是神秘的歷史迴圈論,但它又說明,任何乙個王朝或時代都不是永恆的。
中國古代所指的"陰陽"理論,具體是什麼理論?
6樓:危仲韓餘
中華養生理論·陰陽協調的辯證論
陰陽,原指日照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一對重要範疇。它是古人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的對立雙方,以及同一事物內部相互對立的兩種因素的抽象概括。
戰國末至西漢初出現的《易傳》中,陰陽學說才在哲學領域首次得到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發揮。《易傳》一書中包含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在充分肯定世界具有永恆運動屬性的同時,《易傳》還著重**了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認為一切運動都源於陰陽兩種對立勢力的相互作用。
《易傳·繫辭》稱:「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歲成焉」。這就是說,無論春夏秋冬的迴圈推移,或是晝夜明暗的交替,卻無一例外地產生於陰(柔、月、寒)陽(剛、日、暑)的相互作用,正所謂「天地絪膃、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繫辭》)可見,世間的萬事萬物無不處在陰陽的相互作用中生長、變化;若陰陽一旦毀滅,則事物的運動和變化也就不復存在。在此基礎上,《易傳》作者明確提出了「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的對立統一乃是世界運動變化的總規律。
後世的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大多因循《易傳》的思路,用陰陽學說作為自己的宇宙觀和方**。明代著名醫家兼養生家張介賓在《類經·陰陽類》中就指出:「道者,陰陽之理也。
陰陽者,一分之二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於動,地生於靜。故陰陽為天地之道。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所造化萬物;人物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類經圖翼·醫易義》)正因為如此,所以陰陽法則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古人把握和分析人體物質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辯證論治和養生防病的基本綱領。事實上,中國傳統養生理論正是在陰陽學說的直接指導下解釋生命活動現象,建構卻病延年的理論與實踐方法的。
首先,中國傳統養生理論認為陰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屬性。《素問·生氣通天論》稱:「生之本,本於陰陽。
」所謂「本於陰陽」,這一方面是指人體生命活動從本質上可以歸結為「陰精」和「陽氣」的矛盾運動。另一方面則是指人體作為乙個有機整體,它的一切組織結構均可劃分為既相互聯絡,又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
其次,祖國養生理論認為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基本標誌。《黃帝內經》提出了相應的人體健康標誌:「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又說:「平人者不病,不病者,寸口、人迎應四時也。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
上下相應,而俱往來也,六經之脈不結動也。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氣必相稱也,是謂平人。」(《靈樞·終始》)既然機體陰陽平衡標誌著健康,那麼平衡的破壞自然也就意味著疾病的發生。
明代張景嶽所著《類經》就認為,「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裡,或為寒,或為熱,或感到五運六氣,或傷於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失去相對平衡所致。
再次,祖國養生理論以協調陰陽為最基本的指導原則。《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談到:「陰陽不和,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所謂「聖度」,實質上就是把協調陰陽當作養生長壽的最高準則。正是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祖國養生實踐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協調陰陽的具體方法,現略述數例如下:
陰陽勻平,調養精神。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
謹和五味,平衡陰陽。在古代養生家看來,各種食物與中藥一樣,具有寒、熱、溫、涼四性之異和酸、苦、甘、辛、鹹五味之分。如果食物的性味配合得當,則有助於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從而對健康有益;反之,若性味配合失宜,則會打破機體的平衡態,從而損害健康。
順應自然,護養陰陽。《黃帝內經》中提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這就肯定了從逆陰陽將對人體強弱壽夭產生直接影響。
尤為可貴的是,中國養生理論所理解的平衡並非一種絕對靜止,而是一種充滿矛盾的特殊運動形式。《素問·六微旨》中就提出了「公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的觀點,意思是說,世間萬物,包括健康的「平人」在內,它的平衡都是運動過程中的一種相對靜止狀態。
陰陽學說較準確的說法是什麼,陰陽學說是什麼!?
就是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古代漢族人民創造的一種哲學思想。上古年代,就有陰陽崇拜,但是陰陽學說來自 易經 正所謂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元明兩代地方設立的天文學校。元代開始設於諸路,後推及各府 州。教學內容為天文與術數。明代地方陰陽學官,府曰正術,州曰典術,縣曰訓術。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
陰陽家的思想是什麼,春秋時期陰陽家的思想及代表人物
1 在自然觀上,利用 周易 經傳的陰陽觀念,提出了宇宙演化論 又從 尚書 禹貢 的 九州劃分 進而提出 大九州 說,認為中國為赤縣神州,內有小九州,外則為 大九州 之一。2 在歷史觀上,則把 尚書 洪範 的五行觀改造為 五德終始 說,認為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均由五行所主運。3 在政治倫理上,亦 止乎仁...
哪本著作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成熟
孫子兵法 又稱 孫武兵法 吳孫子兵法 孫子兵書 孫武兵書 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 兵學聖典 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孫子兵法 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