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詞類活用
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大,擴充
天下縞素:“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
二、一詞多義
徒,免冤徒跣(步行 ) 徒以有先王(只,僅僅 副詞)
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把,憑 介詞)以君為長者(因 介詞)
與,輕寡人與(語氣詞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感嘆或反問。可譯為“嗎”“吧”“呢”等。 )與臣而將四矣(加上 )
雖,雖然,受地於先生(雖然 轉折連詞)雖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就 讓步連詞)
三、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寡人諭矣(諭通“喻,知曉,明白)
3.倉鷹擊於殿賞(倉通”蒼“,蒼鷹,猛禽)
4.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四、古今異義
①豈直(古:只,只是,今:不彎曲)五百里哉
②休(古:吉祥;今:休息)祲降於天
③長跪而謝(古:道歉:今:感謝)之曰
④夫(古:用在句首,作發語詞,表示要發表議論,不譯出;今:夫人,丈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唐雎不辱使命裡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2樓:懵懂櫻子
一、詞類活用
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大,擴充
天下縞素:“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
二、一詞多義
徒,免冤徒跣(步行 ) 徒以有先王(只,僅僅 副詞)
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把,憑 介詞)以君為長者(因 介詞)
與,輕寡人與(語氣詞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感嘆或反問。可譯為“嗎”“吧”“呢”等。 )與臣而將四矣(加上 )
雖,雖然,受地於先生(雖然 轉折連詞)雖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就 讓步連詞)
三、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寡人諭矣(諭通“喻,知曉,明白)
3.倉鷹擊於殿賞(倉通”蒼“,蒼鷹,猛禽)
4.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四、古今異義
①豈直(古:只,只是,今:不彎曲)五百里哉
②休(古:吉祥;今:休息)祲降於天
③長跪而謝(古:道歉:今:感謝)之曰
④夫(古:用在句首,作發語詞,表示要發表議論,不譯出;今:夫人,丈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3樓:匿名使用者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悅。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
“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的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4樓:愛佳佳的恐龍
一、詞類活用
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大,擴充 。
天下縞素:“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
二、一詞多義
徒:免冤徒跣(步行 )
徒以有先王(只,僅僅 副詞)
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把,憑 介詞)以君為長者(因 介詞)
與:輕寡人與(語氣詞 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感嘆或反問.可譯為“嗎”“吧”“呢”等. )
與臣而將四矣(加上 )
雖:雖然,受地於先生(雖然 轉折連詞)
雖千里不敢易也(即使,就 讓步連詞)
三、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寡人諭矣(諭通“喻,知曉,明白)
3.倉鷹擊於殿賞(倉通”蒼“,蒼鷹,猛禽)4.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四、古今異義
①豈直(古:只,只是,今:不彎曲)五百里哉②休(古:吉祥;今:休息)祲降於天
③長跪而謝(古:道歉:今:感謝)之曰
④夫(古:用在句首,作發語詞,表示要發表議論,不譯出;今:夫人,丈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擴充套件資料——《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魏策四》,題目為後人所加。
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後,想以“易地”之名佔領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最終折服秦王,這篇文章寫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經過。
誰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誰有《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誰能幫我總結一下<<唐雎不辱使命>>這一課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5樓:羽毛和翅膀
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寡人諭矣(諭通“喻,知曉,明白)
3.倉鷹擊於殿賞(倉通”蒼“,蒼鷹,猛禽)
4.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一詞多義:
使: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派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第2個)出使
以: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用,拿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憑藉
以君為長者------把
於:受地於先王------從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到,引出動作的地點
詞類活用:
以大易小------大,小都可以看作形容詞活用為名詞,解釋為大的地方和小的地方
且秦滅韓亡魏------滅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動用法,使韓國和魏果滅亡,滅稍微牽強點,但亡是可以的。判斷使動主要是看這個詞是後面的賓語還是前面的主語的性質,這裡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為使動。
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作動詞,此處的意思是輕視。
雖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為數量詞活用為名詞,千里的土地,但現在我們不這樣翻譯,其實也理解得通順
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因為主語是天子,所以伏屍和流都可以理解為使動,使百萬人屍體倒下,使血流千里。
古今異義:
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換,今:容易,但現在也有這個交換的意思,不常用,一般在成語裡保留了這個意思。
雖然------古:即使這樣,是兩個詞;今:表示讓步的關聯詞。這個肯定是古今不同。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因,古:於是;今:因為、原因、根據、因襲。其實因在古代意思很豐富,我們也可以看成是一詞多義。但現在確實沒有於是這個意義了。
非若是也------是,古:這樣;今,表判斷的動詞。
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嘗,古:曾經;今:嘗試。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6樓:藺璧拜詩蕾
活用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作動詞,擴大,擴充天下縞素:“縞素”,名詞用作動詞,穿喪服。
古今異義
【豈直五百里哉】
古義:只,只是
今義:不彎曲
【休祲降於天】
古義:吉祥
今義:休息
【長跪而謝之曰】
古義:道歉
今義:感謝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古義:用在句首,作發語詞,表示要發表議論,不譯出今義:夫人,丈夫
多意徒┍
免冠徒跣
(空,本文可以解釋成光著)
┕徒以有先生也
(僅僅,只)
惠┍大王加惠
(恩惠)
┕汝之不惠
(聰明)
能力有限
只能幫助你這麼多了
不過還是希望我的答案能對你有所幫助
唐雎不辱使命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7樓:匿名使用者
通假字:
1.故不錯意也(錯通“措”放置)
2.倉鷹擊於殿上(倉通”蒼“,蒼鷹,猛禽)3.輕寡人與(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一字多義:
徒:1.亦免冠徒跣(光著,動詞)
2.徒以有先生也(只,僅僅)
夫:1.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名詞)
2.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句首發語詞,無意義)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生氣,發怒,動詞)2.懷怒未發(憤怒,形容詞)
使:1.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派遣,動詞)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前一個使是派遣,後一個是出使,都是動詞)古今異義:
1.非若是也(是:古:
這樣,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斷詞)2.
豈直五百里哉(直:古:只,僅僅。
今:不彎曲)3.長跪而謝之(謝:
古:道歉。今:
感謝,凋落)4.休祲降於天(休:古:
吉祥。今:常用作休息)5.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易:古:交換。
今:容易,簡單)6.雖然,受地與先王(雖然:
雖然這樣。今:連詞,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卻”等與它呼應,表示承認前邊的為事,但後邊的並不因此而不成立)
唐且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的原文和譯文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 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我!安陵君說 大王結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 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封地,願意始終守衛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秦王對唐雎說 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麼呢?況且秦國滅...
唐雎不辱使命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最後的結果怎樣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秦王提出要 易安陵 安陵君卻 願終守之 而秦王 不悅 這便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結果是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唐雎順利完成了出使任務。唐雎不辱使命與歷史相矛盾,作者為什麼要這麼改?50 答 也許作者根本就沒有懂得這個與史實相矛盾呢!唐雎不辱使命 中唐雎的人物形象 戰國時代魏國著名策士...
舉乙個像唐雎一樣不辱使命的外交人的例子
晏子使楚,不辱使命,智鬥楚王。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唐太宗時期的王玄策,出使印度摩揭陀碰上阿羅那順自立為王的政變,直接向吐蕃借兵俘阿羅那順,結束摩揭陀戒日王朝。誰能給我乙個類似於唐雎 不辱使命 的外交人及主要事蹟 唐玄奘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