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作業本中的第三課短文兩篇裡的閱讀理解《貝殼

2021-04-29 08:42:50 字數 4233 閱讀 9556

1樓:sun紫晶

作者寫蟬,先抄抑後揚,先寫蟬很弱小,bai它的聒噪讓人聽了du心煩,又寫蟬zhi對生命的熱愛,顯示dao

了生命的意義。表達了作者對蟬的讚美和敬佩,對生命和大自然的熱愛。

《貝殼》就是關於「精緻、仔細、一絲不苟」的。

短文兩篇《蟬》《貝殼》讀後感

2樓:親親小猩球

體把握,問題**:

《蟬》1.課文裡有一句話,是全文的文眼,同學們嘗試找出來,並說說對它的理解。學生**。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揚的關鍵之處,也是由蟬引發的對於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寫蟬的煩人的聒噪、病蟬的弱小,還是寫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只活乙個夏天的短暫生命,都是因為有這句話,才顯得有了意義和光彩。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2.「斜陽裡,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秋風顏色」給你怎樣的感受?

我們一般說聽見秋風的聲音,但作者用了「秋風顏色」,巧妙地在聽覺感受之外,增加了獨特的視覺感受,很有新意。它賦予秋風一種「顏色」,把屬於秋天的一些視覺形象加了進來,比如金黃的落葉、火紅的楓葉、暗綠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進了秋風中,言少而意豐。

3、《蟬》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學生合作**,教師總結:

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後揚的手法,由乙隻小小的蟬引發了對生命的感悟。從寫蟬的聒噪,到寫病蟬的微弱、細小,都刻意表現了蟬的惹人厭煩和微不足道的一面。

然而當知道蟬17年埋在泥下,出來就活乙個夏天時,本來無足輕重甚至惱人的蟬令作者驚訝起來。何必這樣受苦而又執著?朋友的話揭示了樸素而深刻的哲理:

生活歷程就是如此,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不管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而已。

《貝殼》

1、「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著「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比較了自己和貝殼裡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儘管有限,但還是比貝殼裡的生命時間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以表達一種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緻些、更好些,讓後人為自己的執著、努力而感動。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2、《貝殼》中有這樣的話:「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你怎樣理解「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像貝殼這樣的東西來,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緻、仔細、一絲不苟地做的東西或事情。她並不夢想自己成就偉大的功業,只想對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饋。她渴望的不是人們對她讚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執著的愛美的靈魂。

所以此處的「固執」「簡單」都是作者相對自謙的說法,其實是執著和單純的意思。

3、這篇文章揭示了怎樣的人生意義?學生合作**,教師總結

貝殼非常堅硬、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作者感嘆「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描述了貝殼的精美之後,作者想到了貝殼裡那曾經的小小柔軟的生命,想到為了這樣乙個短暫、細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蒼是那樣用心地營造了它的居所——精緻的貝殼。並由此進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雖然也有限,但總比貝殼裡的生命要長一點,空間要多一點,那豈不是更應該好好面對它,創造它,讓它顯得像貝殼一樣美麗、令人珍惜、驚嘆呢?

因為愛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為熱愛生命,她加倍喜歡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筆下,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緊密相連的,所以她才會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仔細、一絲不苟。

五、欣賞**:

請學生比較兩篇散文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引導學生把兩篇課文結合起來閱讀,在對比中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相同之處:

1.都是由乙個小小的「物」引發對生命的一些感悟。

2.對於生命的理解,都比較積極、認真。

3.對於「物」的描寫細緻入微,筆調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處:

1.《蟬》是先抑後揚,《貝殼》是直入主題。

2.《蟬》對於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地活著;《貝殼》則落實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細、更精緻、更加一絲不苟。

3.《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並沒有直接表白;《貝殼》則明確提出了自己要認真做事的想法,表達了要給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驚嘆的東西的願望。

六、總結:

作者從夏天聒噪的蟬、海邊小小貝殼這些細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們對生命意義的追問和思索:生命究竟是為什麼而存在?生命是短暫、脆弱的,該怎樣做,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學生結合自己生活體驗討論,教師鼓勵性引導

語文花開作業本和閱讀答案 2012版的 跪求!!!!!!!! 50

3樓:陳易翀

默讀短文,完成練習。

(1)正確的讀音打勾:sì hè cánɡ

(2)解釋詞語:

矜持不苟——端莊嚴謹,毫不馬虎,態度認真,一絲不苟。

齒冷——恥笑,譏笑。 指不光彩,不正當的行為讓人鄙視恥笑。

(3)摘錄文中的四字詞語,並選乙個寫句子。

矜持不苟 捨己為公 意外之財 毫無所得 齒冷三天 潔白樸素等

例1:捨己為公¬——***工作勞苦,生活儉樸,捨己為公的精神令我們敬佩不已。

例2:毫無所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的學習將毫無所得的。

(4)描寫國民黨士兵言行的詞句:①哪知道從我上身摸到下身……乙個銅板也沒搜出。②於是他們激怒起來……不然炸死你!

」③「你騙誰……會沒有錢?!」④他們又在周圍低頭搜尋了一番……就帶著我走了。

他們的言行反襯出方志敏清貧樸素、矜持不苟、捨己為公的精神

(5)作者的語氣是輕鬆幽默自豪的,充滿了對敵人譏諷。他雖然在革命鬥爭時被俘,但堅貞不屈,大義凜然,對敵人嘲諷,譏笑,不屑一顧。我體會到方志敏同志清貧坦蕩的革命胸懷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同樣也應該勇敢樂觀的面對。

(6)首尾呼應 強調捨己為公,清貧、潔白樸素是共產黨的美德,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望採納~ 感謝~

4樓:匿名使用者

我有,在借收機中,拍照,把油箱留下,看可不可以借到借到就發,可能要等幾天

5樓:匿名使用者

你把書給俺寄過來,俺做完給你寄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短文兩篇原文(蟬和貝殼)

6樓:厭戰

蟬 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有零落,就聽見斷斷續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的蟬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乙隻病蟬,透明的翅收斂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麼小,卻那麼響,竟響徹乙個夏天!

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只不過是乙個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嗎?它等了17年,才等到乙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來就活乙個夏天,為什麼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的延續,必須好好的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裡,想起秋風的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貝殼 席慕蓉

在海邊,我撿起了一枚小小的貝殼。

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緻。迥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乙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成一圈的複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要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海邊撿起的這一枚貝殼的時候,裡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乙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乙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小居中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呢!

比起貝殼裡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之後,也許也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覆**,反覆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

「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7樓:匿名使用者

方便看書輸點液丟蘇u蘇多少度宣傳一下相互徐us度y想尷尬哦給哦想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27課答案急急急,後天要交的!請熱心的網友回答賞懸分5分,快點噢

1,縹,列,閒,鮫 2,b 3,c 4,用量詞朵來表現流行像火一樣的特徵又與燈籠的比喻相應且讓人感到流星像花應樣。5,是美麗的,富饒的。6,略 7,擬人,生動形象的吧動物寫的親切活潑使詩歌生動形象表現詩人對這些景物的喜愛之情。8,文章上有 9,略 10,創設了平和的氛圍對生活嚮往美好的生活態度。11...

七年級上語文作業本《短文兩篇》答案有誰

1 斂 恕 徹 軀 2 延續 顫動 3 一次寬容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謊言是一朵花 我寫的不太好,還是你自己寫吧 4 因為貝克雖小但非常精緻 堅硬,迴旋的花紋中間優質色字或深或淺的小點 5 我的理體現了坐著強烈的願望,想自己做一些事留給後人發現 6 我認為第一句話的表達的效果更好,因為他帶著主人公強烈...

人教版語文作業本七下第七課答案,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作業本第七課和第8課答案

七年級下冊人教版語文作業本第七課和第8課答案 8課答案 1 關於這篇文章的背景資料。本文寫於20世紀20年代。當時,有一部分五四運動期間一度覺醒的知識分子又陷於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們有一腔愛國熱血,卻看不到中國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嘆息 彷徨。李大釗等革命先驅者則已找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