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的身心發展有哪些特徵 認識這些特徵對於教育有什麼意義

2021-03-27 15:29:50 字數 5467 閱讀 7989

1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身心發

展的主要特點包括:發展的順序性;發展的階段性;發展的差異性;發展的不平衡性。

(1)兒童從出生到**,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乙個由低階到高階、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這一發展過程是具有一定的順序的。如身體的發展是按照「從頭部向下肢」和「從中心部位向全身的邊緣方向」進行的,而兒童的思維總是由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思維,他們的記憶總是從機械記憶發展到意義記憶。

(2)在年青一代身心發展的過程中,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一些不同的特徵,具有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如兒童期(6、7歲到11、12歲)的學生的思維特點具有較大的具體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對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到了少年期(11、12歲到14、15歲)的學生,抽象的思維已有很大的發展,但經常需要具體的感性經驗做支援;而到了青年初期(14、15歲到17、18歲)的學生,抽象的思維居於主要的地位,能進行理論的推斷,富有遠大理想,關心未來的職業。

(3)在年青一代的身心發展中,由於遺傳、環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不同,導致他們在身心發展上存在著個別差異。如有的兒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較早的年齡已發展到較高的水平,而有的兒童則在較晚的年齡才出現某些特徵。正如人們常說的,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有的兒童的身高是早長,有的則是晚長;有的兒童在8歲的時候抽象思維已有很好的發展,能夠接受中學教育,而有的兒童的抽象思維到十四五歲時,才有顯著的發展。

(4)發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身心的各方面在不同時期成熟的程度不平衡,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生長速度也不平衡。如機體的各組成部分不是勻速發展的,通常神經系統、淋巴系統成熟在先,生殖系統最後成熟;從速度上看,出生最初幾年與青春期是兩個發展的加速期,尤其在達到成熟狀態方面,生理的成熟先於心理的成熟,而且有關研究顯示思維、記憶、想象等也都存在發展的關鍵期。

認識人的身心發展規律有什麼意義

2樓:可愛的zzz聖

幼兒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飛躍時期,其心理過程在開始還保持著具有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而後各種心理過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逐步發展起來。

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

(1)連續性與階段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異性

兒童發展的特點

兒童的發展包括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兩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與其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變化的複雜過程。在這裡,生理成熟是指兒童個體作為乙個生物體,其生理結構和生理機能的發展是一種純粹的生物性演變過程。而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卻是乙個以個體的生理成熟為基礎,並與其生理機能的發展混為一體、互為表裡的過程。

生理機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質和行為表現的內部生理機制。

人類作為一種生物體,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生物學特點,而人類個體的發展變化,作為生物性個體與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必然受到人類發展特點的制約,表現出特有的規律性。兒童發展的規律性,就是在兒童隨其年齡增長、身體和心理變化中普遍存在的特點。概括而言,兒童發展表現出如下五種普遍特點。

(一)順序性

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其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都表現出一種穩定的順序。例如,兒童身體發展方面,就整體結構的發展而言,其順序是頭部首先得到發展,而後是軀幹和四肢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越小,其頭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與肌肉的協調發展中,首先得到發展的是大骨骼與大肌肉,而後才是小骨骼與小肌肉群的發展與協調。

所以,兒童行動能力的發展中,依照著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後才有可能寫字、繪畫等精細動作出現這樣一種不變的順序。兒童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遵循著先具體後抽象的秩序。在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這種順序是固定不變的。

先前的發展變化,又是其順序序列中緊隨其後的發展和變化的基礎,順序性所具有的這一特點,使兒童身心發展成為一種連續的、不可逆轉的過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兒童身心發展的速度並不是完全與時間一致的勻速運動,在不同的年齡段,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顯差異的。一般認為,新生兒(出生第一年)與青春期(13.14歲~15.

1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兩個高速發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身體和心理發展並不完全協調、統一的現象。就兒童發展的整體而言,生理成熟是先於心理成熟的。

十幾歲的孩子就其身體發育來看,已經很接近**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卻要比**低得多。但就某個具體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現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條件控制的情況。例如,3~5歲的兒童的語言掌握能力和記憶能力,往往優於成年人的水平。

(三)階段性

兒童發展的階段性,指在兒童發展的連續過程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會表現出某些穩定的、共同的典型特點。這些特點無論從表現方式上、發展速度上,以及發展的結構方面,與其他階段相比較,都會具有相當不同的特徵。這種情況,又被稱之為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徵。

例如,在學齡前的幼兒階段,兒童認識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點是易於形成與實物相對應的、單個的概念,而到了兒童時期,兒童的認識能力,已發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間聯絡的程度,但是這種聯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還要依賴於具體事物的幫助。只有到了青年時期,人的認識能力才開始以抽象概念為基礎,邏輯思維才成為人的認識能力的根本性特點。

(四)個別差異性

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在兒童發展具有整體共同特徵的前提下,個體與整體相比較,每一具體兒童的身心發展,在表現形式、內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表現於個體發展方面的差異性,**於個體遺傳素質和生活環境的差別。例如,同樣年齡的兒童,在身高方面有明顯的高矮之分。同年齡的兒童,也會由於他們各自神經過程靈活性的差別,在學習中表現出注意力的永續性、知覺的廣度方面的差異。

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差異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結果還是來自環境和教育的差別。而且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還能對遺傳素質的優勢與不足起到一定發揮與彌補作用。俗話所說的「勤能補拙」,就是對二者關係的一種經驗總結。

這一規律也是實行因材施教、「長善救失」教育原則的基礎。

(五)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

兒童的各種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發展、成熟,雖然依賴於明確分化的生理機能的作用,但在總體發展水平方面,卻又表現出一定的機能互補性特點,以協調人的各種能力,使其盡可能地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這種協調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兒童發展的重要保障,使這些兒童不至於因某種生理機能的缺陷,而嚴重地阻礙其整體發展水平的實現。這一規律,也是對殘疾兒童進行教育的重要依據。

例如,對於聽力障礙的兒童,可以通過發展其對人講話時口型變化的精細感知能力,來與對方溝通。而聽力正常人的這種潛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實現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這五種規律性的特點,從總體上概括出了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的本質性的表現。從總體上把握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們還可以發現這些規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為深刻的內容,即兒童的生理成熟先於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齡階段兒童發展水平、特點的充分實現,將有助於其後的發展,否則,下一階段的發展將會受到一定阻礙;兒童的身心發展,歸根結底是兒童個體的發展,尊重和順應兒童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是促進兒童整體發展水平的豐富性的根本道路。

認識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什麼意義

3樓:匿名使用者

幼兒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飛躍時期,其心理過程在開始還保持著具有形象性和不隨意性的特點,而後各種心理過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隨意性逐步發展起來。

心理發展的基本特徵

(1)連續性與階段性

(2)定向性與順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異性

兒童發展的特點

兒童的發展包括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兩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與其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與變化的複雜過程。在這裡,生理成熟是指兒童個體作為乙個生物體,其生理結構和生理機能的發展是一種純粹的生物性演變過程。而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卻是乙個以個體的生理成熟為基礎,並與其生理機能的發展混為一體、互為表裡的過程。

生理機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質和行為表現的內部生理機制。

人類作為一種生物體,有其自身發展變化的生物學特點,而人類個體的發展變化,作為生物性個體與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也必然受到人類發展特點的制約,表現出特有的規律性。兒童發展的規律性,就是在兒童隨其年齡增長、身體和心理變化中普遍存在的特點。概括而言,兒童發展表現出如下五種普遍特點。

(一)順序性

在兒童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其身體的發展和心理的發展,都表現出一種穩定的順序。例如,兒童身體發展方面,就整體結構的發展而言,其順序是頭部首先得到發展,而後是軀幹和四肢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越小,其頭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與肌肉的協調發展中,首先得到發展的是大骨骼與大肌肉,而後才是小骨骼與小肌肉群的發展與協調。

所以,兒童行動能力的發展中,依照著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後才有可能寫字、繪畫等精細動作出現這樣一種不變的順序。兒童的認知和思維能力的發展,遵循著先具體後抽象的秩序。在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這種順序是固定不變的。

先前的發展變化,又是其順序序列中緊隨其後的發展和變化的基礎,順序性所具有的這一特點,使兒童身心發展成為一種連續的、不可逆轉的過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兒童身心發展的速度並不是完全與時間一致的勻速運動,在不同的年齡段,其發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顯差異的。一般認為,新生兒(出生第一年)與青春期(13.14歲~15.

16歲),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兩個高速發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兒童發展過程中身體和心理發展並不完全協調、統一的現象。就兒童發展的整體而言,生理成熟是先於心理成熟的。

十幾歲的孩子就其身體發育來看,已經很接近**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卻要比**低得多。但就某個具體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現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條件控制的情況。例如,3~5歲的兒童的語言掌握能力和記憶能力,往往優於成年人的水平。

(三)階段性

兒童發展的階段性,指在兒童發展的連續過程中,在不同年齡階段會表現出某些穩定的、共同的典型特點。這些特點無論從表現方式上、發展速度上,以及發展的結構方面,與其他階段相比較,都會具有相當不同的特徵。這種情況,又被稱之為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徵。

例如,在學齡前的幼兒階段,兒童認識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點是易於形成與實物相對應的、單個的概念,而到了兒童時期,兒童的認識能力,已發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間聯絡的程度,但是這種聯絡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還要依賴於具體事物的幫助。只有到了青年時期,人的認識能力才開始以抽象概念為基礎,邏輯思維才成為人的認識能力的根本性特點。

(四)個別差異性

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是指在兒童發展具有整體共同特徵的前提下,個體與整體相比較,每一具體兒童的身心發展,在表現形式、內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會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種表現於個體發展方面的差異性,**於個體遺傳素質和生活環境的差別。例如,同樣年齡的兒童,在身高方面有明顯的高矮之分。同年齡的兒童,也會由於他們各自神經過程靈活性的差別,在學習中表現出注意力的永續性、知覺的廣度方面的差異。

兒童發展過程中表現出的個別差異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結果還是來自環境和教育的差別。而且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還能對遺傳素質的優勢與不足起到一定發揮與彌補作用。俗話所說的「勤能補拙」,就是對二者關係的一種經驗總結。

這一規律也是實行因材施教、「長善救失」教育原則的基礎。

(五)分化與互補的協調性

兒童的各種生理和心理能力的發展、成熟,雖然依賴於明確分化的生理機能的作用,但在總體發展水平方面,卻又表現出一定的機能互補性特點,以協調人的各種能力,使其盡可能地適應自己的生活環境。這種協調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兒童發展的重要保障,使這些兒童不至於因某種生理機能的缺陷,而嚴重地阻礙其整體發展水平的實現。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哪些,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特點 1 心理發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思維 記憶 知覺等能力。思維 小學四年級以前 具體形象思維為主 四年級以後 邏輯抽象思維為主。記憶 一是有意識記憶增強 二是意義記憶迅速發展。三四年級是記憶發展的關鍵期。2 心理發展是平穩協調的。是發展和諧個性 品德和社會性的大好時機。3 心理發展是開放的。小學階段...

個體主觀能動性對人的身心發展有哪些影響

1 所謂個體因素就是指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環境和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只是為人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或條件性的因素,要使這種可能性的因素變成現實性的因素,只能通過學生的身心的活動才能實現,因為人不是消極地 被動地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而是通過自身的活動去積極地 能動地反映外部環境的。2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人健康的特徵是什麼,身體健康有哪些特徵?

臉色有油量光澤,眼圈白皙,頭頂淑華。好。無口臭。性功能健全。扥等 回答每年按時體檢 體檢可以起到預防作用,有病早 早 每年都要定期對自己身體情況做一次體檢 因為身體跟機器一樣的,也是需要平時注意保養,才能夠使身體健康,首先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起居,然後定期對身體進行檢查,了解身體的情況,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