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的第一段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021-03-22 21:29:03 字數 4901 閱讀 1922

1樓:媛媛媛雪兒

通過清風、靜波、明月、白露描繪了一幅在江面上,清風伴明月,平靜朦朧的畫面;渲染了平靜朦朧的氛圍;烘托了作者內心愉悅、閒適的情感。

前赤壁賦第一段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2樓:sunny學習達人

第1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公升起。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祝您生活愉快

3樓:桃花淸的小狐狸

第一層次是寫遊赤壁之樂

赤壁賦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樓:匿名使用者

對塵世不滿,想出世的消極的道家思想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

請問前赤壁賦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赤壁賦主要講了乙個什麼內容?抒發作者怎麼樣的感情?

5樓:千島雲

自予初識貞甫時,貞甫年甚少,讀書馬鞍山浮屠之偏。及予娶王氏,與貞甫之妻為兄弟,時時過內家相從也。予嘗入鄧尉山中,貞甫來共居,日遊虎山、西崦,上下諸山,觀太湖七十二山之勝,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

安亭在吳淞江上,界崑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於此;貞甫是以益親善,以文字往來無虛日。以予之窮於世,貞甫獨相信,雖一字之疑,必過予考訂,而卒以予之言為然。

蓋予屏居江海之濱,二十年間,死喪憂患,顛倒狼狽,世人之所嗤笑,貞甫了不以人之說而有動於心,以與之上下。至於一時富貴翕赫,眾所觀駭,而貞甫不予易也。嗟夫!

士當不遇時,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於心,予何以得此於貞甫耶?此貞甫之沒,不能不為之慟也。

貞甫之為人伉厲,喜自修飾。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嘗假以詞色。遇事及激昂,僵仆無所避。

尤好觀古書,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宮。所至掃地焚香,圖書充幾。聞人有書,多方求之,手自抄寫,至數百卷。

今世有科舉速化之學,皆以通經學古為迂,貞甫獨於書知好之如此,蓋方進於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數年,而為書益勤。予甚畏其志,而憂其力之不繼,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無事,每過其精廬,啜茗**,或至竟日。及貞甫沒而予復往,又經兵燹之後,獨徘徊無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嘆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可悲也已!

銘曰: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於斯!

——選自歸有光的《沈貞甫墓誌銘》

本文記敘和抒情緊密結合:自己狼狽不堪卻受敬重,失知音,不能不慟;畏其志,憂其力,而竟以病死,不能不悲;昔同啜茗**,今獨處寂寞,不能不嘆。其失友之痛,砭時之弊,從胸中自然流瀉而出。

6樓:匿名使用者

賦篇名。北宋蘇軾作。有前後兩篇。

寫於作者兩度遊覽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赤鼻磯)時。《前赤壁賦》較有名。賦中憑弔古蹟,表達了作者對江山風物的熱愛和曠達的心胸,但也有人生虛無的消極思想。

前赤壁賦第一段的意境

《前赤壁賦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

7樓:樂曼華裔夏

《前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百軾於宋神宗元豐五年(2023年)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所作的賦。

此賦記敘反映了作者(與朋友度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的思想感情。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回神解脫的達觀。

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答生了重大影響。供參考。

8樓:尐士多啤梨

表現了作者曠達自適的性格,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

9樓:august凱撒

《後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遊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遊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遊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遊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遊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

面對著「月自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餚與美酒,再遊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插進「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遊山的雅興,這裡,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遊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淒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寫到這裡,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乙隻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後擦舟西去,於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後,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遊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呢? 文中寫蘇子獨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畫、字字似詩」,通過誇張與渲染,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文中描寫江山勝景,色澤鮮明,帶有作者個人真摯的感情。巧用排比與對仗,又增添了文字的**感。讀起來更增一分情趣。

但總的來說,後賦無論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不及前賦。神秘色彩,消沉情緒與「賦」味較淡、「文」氣稍濃恐怕是遜色於前篇的主要原因。

《後赤壁賦》在蘇子和「客」遊赤壁時,「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且蘇子睡後「夢一道士,羽衣蹁躚」,蘇子以為道士即先前所見之鶴。

本段描寫為文章平添了乙份神秘色彩。

蘇軾的詩文中,很多地方都寫到了鶴,如《放鶴亭記》、《鶴嘆》等都有對鶴的生動描寫與讚美。我們知道,鶴在古代是放達隱逸的象徵,是超脫不群的象徵,是超然塵世的象徵。所以,遊赤壁後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

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於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後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呢?」

《前赤壁賦》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0樓:預見美妙

赤壁賦》

寫景則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遊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後即寫景.詩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時節,柔柔的秋風徐徐吹來,擺弄著詩人的衣角頭髮,吹走惱人的暑熱,大江江面,水波不興,風平浪靜.

詩人信筆寫來,心情閒適瀟灑.在寫了詩人和客人飲酒詠詩之後,詩人再寫日出後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霧浮起在寬闊的江面上,在皎潔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透明.

詩人所寫秋夜月下江景,反襯其澄澈無滓、灑脫無求的內心世界,《赤壁賦》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反襯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閒適灑脫的心境.

11樓:匿名使用者

情感變化是樂——悲——樂

樂:第一節:江山風月(清風明月交織,露珠水色輝映,幽雅寧靜、蒼茫朦朧,美不勝收)

歌詠、縱、凌、憑虛御風、飄飄乎、羽化登仙

第二節:飲酒樂甚

悲:第二節:「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簫聲嗚嗚然(淒涼),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之前可能是或躺或臥的愉悅放鬆的姿勢)三個反問:追述英雄功績、感嘆英雄不在空留山川遺跡(「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哀吾生之須臾,託遺響於悲風.

樂:第四節: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清風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吾與子之所共適.

第五節:喜而笑、枕藉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12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之山水,樂其美也。先生於金秋之夜遊於赤壁,所見清風明月,甚合其懷。故有月出、窈窕之歌。

感其水平,露橫之美,茫然不似人間。而心現飄飄浩浩之念,如羽化而出世。此以赤壁之景引出「樂」也。

於是樂其中,展清歌。歌亦玄妙而有戀眷君子之意,獨聞「予懷」之嘆,「美人」之思也。故吹洞簫者得其意而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以悲音而感乎先生,並起下「愀然」之意。此以境遇引出嘆也。

於是以《短歌行》起意,以喻君子之不平也;以赤壁之景延之,以喻先生之遭境也;以魏武南下啟文,以開傷心之端也;以客嘆此生之渺小,以出朝暮之哀也;以水月之無窮,終以無可奈何也。此亦先生境遇而感,遂不知其所出。此以曹公之際遇而敘己悲也。

於是自解,乃以客所知水流逝、月盈虛,而點其所未知之水無窮、月不盡。以盈虛訊息之無窮,感於眼前之風月可樂,於我皆無盡也。一問一答,境界天地。

悲亦自悲,而答客之開闊景象,昭昭然如明月之光,播於九州而無盡藏也。悟風月之不死,此以天地之無盡以昭明胸襟也。

前赤壁賦的第一段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通過清風 靜波 明月 白露描繪了一幅在江面上,清風伴明月,平靜朦朧的畫面 渲染了平靜朦朧的氛圍 烘托了作者內心愉悅 閒適的情感。前赤壁賦第一段表達了作者什麼人生觀 前赤壁賦 第一段寫的是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 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 白露 高山 流水 月色 天光之...

赤壁賦第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對塵世不滿,想出世的消極的道家思想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 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 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 滕王閣序 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前赤壁賦第一段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第1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 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

一句詩歌概括赤壁賦的主旨,簡析《前赤壁賦》的思想主題。

赤壁賦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文章通過泛遊赤壁的所見所聞,以及主客之間的相互辯駁,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曠達到陷於苦悶,又由苦悶到解脫的思想過程,表現了作者在 烏台詩案 遭到巨大的挫折後,雖身處逆境卻仍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赤壁賦 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分為 前赤壁賦 和 後赤壁賦 其中 前...